俗話說「公秋爽,母秋凶,立秋到,三不做」,立秋有啥講究?

2022-08-06   有畫說藝術

原標題:俗話說「公秋爽,母秋凶,立秋到,三不做」,立秋有啥講究?

馬上就要立秋,這是二十四節氣當中代表夏秋交替的節氣,按照傳統的陰陽觀念,大自然的氣候會在立秋這天開始陽衰陰盛,隨著陽氣的逐漸消散,酷暑難耐的炎熱天氣會慢慢變得涼爽起來。

立秋之後,草木的枝葉也開始由繁盛轉向凋落,果實和稻穀也開始成熟,正所謂「春種秋收」,很多地方現在還保留有立秋祭祀天地慶祝豐收的習俗,所以「立秋」也是古人眼中最為重要的「四時八節」之一。

立秋

立秋除了祭祀和慶祝豐收之外,還有貼秋膘的飲食習俗,古人一般把炎炎夏日稱為「苦夏」,因為古代沒有空調冷氣,一個夏天過下來往往都要瘦掉幾斤肉。

所以等到立秋的時候就要稱一稱體重,如果瘦了,就用吃肉的方式來「以肉貼膘」,但是現在的人則剛好相反,恨不得天天減肥掉體重才好,所以估計現在也很少有人 「貼秋膘」了。

關於立秋,老百姓還有一句俗語說「公秋爽,母秋凶,立秋到,三不做」,這是什麼意思呢? 「立秋」有啥講究?

立秋

可能很多人和我一樣,都是第一次聽到「公秋」和「母秋」之分,難道秋天還分公母嗎?後來一了解,據說不光是立秋分公母,就連三伏也分公母,比如有俗語說「公伏凶母伏爽」,不過立秋就剛好是反的,因為俗語說「公秋爽,母秋凶,立秋到,三不做」。

我聽到這句俗語以後第一反應就是懷疑「母秋」和「母老虎」是不是有啥關聯?立秋以後不是有一段很熱的「秋老虎」嗎,那麼這句話的意思是不是說「秋老虎」像「母老虎」一樣凶,所以才有「母秋凶」的說法呢?

立秋

其實,「公秋爽母秋凶」的說法,的確和「秋老虎」有關,所謂的秋老虎,就是立秋之後持續的那一段高溫天氣就叫「秋老虎」。那這個立秋是怎樣劃分公母的呢?按照傳統的說法,如果立秋的日子是在農曆六月份,就算是「公秋」,如果在農曆七月立秋,那就算「母秋」。

古人根據歷史經驗總結,認為,大部分農曆六月立秋的年份,秋老虎持續的時間不會很長,天氣很快就會逐漸變得涼爽,而大部分農曆七月立秋的年份,秋老虎來勢很猛,高溫天氣相對持續的日子比較長,所以就有了「公伏爽母伏凶」這句俗語,準不準很難講,只能說是過去老百姓的一種生活經驗的總結而已了。

立秋

「公秋爽,母秋凶,立秋到,三不做」,其實無論是公伏還是母伏,秋老虎總是躲不過的,比如說今年立秋是在農曆七月初十,也就是公曆8月7號,按照傳統的計算方式屬於「母秋」,俗話說「母秋凶」,說明有可能後面還有一段很長的高溫天氣。

實際上,今年的三伏也要到8月24才結束,就拿咱們湖南的天氣來說,一直到十月上旬太陽都還是威力滿滿,只是早晚開始涼快而已,白天那種炎炎夏日的感覺一直會延續到十月初,所以,無論是公伏還是母伏,氣溫在短期內估計都很難有明顯的變化。

立秋

然後再來說一下「立秋到,三不做」,這是過去古人的養生經驗之談,古人認為立秋是一年當中陰陽交替轉換的節點之一,立秋以後陽衰陰盛,所以有三件事不要做:

第一:不要再洗冷水澡,容易寒氣入體;第二:不要吃生冷涼性的食物,否則會導致腸胃消化系統的不適;第三:不要過度勞累,比如運動和勞作都要注意休息和補充水分,因為雖然立秋了,但秋老虎同樣不比炎炎夏日的威力弱,過度消耗體力還是有中暑脫水的風險,所以立秋之後也一定要注意儘量避免各種劇烈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