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歲少年的天才之作,故宮只展出過4次,這才是中式美學的巔峰

2023-09-19     書法網

原標題:十八歲少年的天才之作,故宮只展出過4次,這才是中式美學的巔峰

十八歲少年的天才之作,故宮只展出過4次,這才是中式美學的巔峰

十八歲少年的天才之作,故宮只展出過4次,這才是中式美學的巔峰!

央視有一檔欄目,名為《國家寶藏》,每一期嘉賓們都會介紹一件一級甲等文物,它們珍貴異常,都不允許外借和出境展覽,如越王勾踐劍、曾侯乙編鐘、《萬歲通天帖》。

如果說哪一件寶貝讓觀眾們記憶最深刻,當屬國畫《千里江山圖》了。長久以來,《千里江山圖》都被譽為「中國青綠山水的巔峰之作」,聽過它的大名的人不少,但對它有較深了解的人卻不多。

要介紹它,還得從宋徽宗趙佶說起。作為有名的不務正業君主,宋徽宗把天賦和能力都用在了藝術上,宋代藝術的繁榮他要記頭功。

趙佶成立宣和書畫院,培養宮廷書法家和畫家,米芾就在宮內待過。宋徽宗命皇家遍尋天下書畫金石真跡,並親自擔任導師,指點這些宮廷藝術家。

他的努力沒有白費,有兩名學生創作出了載入史冊的作品,分別是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和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圖》。

在《千里江山圖》上,有蔡京的一段跋文:「政和三年閏四月一日賜。希孟年十八歲,昔在畫學為生徒,召入禁中文書庫,數以畫獻,未甚工。上知其性可教,遂誨諭之,親授其法,不逾半歲,乃以此圖進……」

這段跋文交代了幾件事,其一,王希孟創作此畫時只有18歲;其二,這件作品完成後被賞賜給了蔡京;其三,王希孟曾得到趙佶指點,因此畫藝大增。

需要注意的是,王希孟到底姓不姓王一直有爭議,至今無定論。回到這幅畫本身,《千里江山圖》縱51.5厘米,橫1191.5厘米,是一卷絹本設色山水畫。

從隋代展子虔開始,青綠山水歷經李昭道、李思訓,到王希孟時發展到了頂峰。此畫堪稱中式美學的巔峰,通過創造「意境」,讓人身臨其中,感受「道」的存在。

清代畫家王翬曾說:「凡設青綠,體要嚴重,氣要輕清,得力全在渲暈」,《千里江山圖》以廬山和鄱陽湖取景,描繪出一卷江南山水盛景。

在這幅畫中,王希孟選取不同場景,取千里之景,濃縮於一圖。畫卷自右向左展開,群山、江河、林木、煙橋、漁村、市場、亭台、屋舍依次出現,遊人、商賈、漁夫、農民穿插其中。

線條勾勒細緻,敷染自然靈動,群山、亭舍之靜與水流、人物之動結合,使得全卷「活」了起來。《千里江山圖》體現了中式美學的「天人合一」。

欣賞這幅畫時,會有「可游可居」之美,山水浩渺,人如一粟,仿佛能被吸入畫中,「神遊」一番。《千里江山圖》先後被蔡京、北宋內府、南宋內府、李溥光、清內府收藏,後流入民間,所幸被尋回。

迄今為止,《千里江山圖》只公開展覽過四次,分別是上世紀八十年代、2009年、2013年和2017年,下一次展覽恐怕遙遙無期了!

《千里江山圖》是「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從線條、色彩、構圖再到氣韻、格調,都是國畫巔峰之作,值得大家收藏和欣賞。

而今,我們將王希孟《千里江山圖》原作進行了超高清1:1複製,用市面上最先進的設備,做到色彩、線條細節與真跡別無二致,並進行純手工裝裱,便於臨摹和收納。如果您感興趣,請點擊下方連結一觀!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00c894141a4b75759a82166058a7ac0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