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世間》的「男主」們,讓我看到了「中國男人的脊樑」

2022-02-16   美人豐盛

原標題:《人世間》的「男主」們,讓我看到了「中國男人的脊樑」

《人世間》第32集,周秉昆被迫搬回老屋,召開周家第一次「家庭會議」。

若干年後,周楠應該還記得,在東北的窮鄉僻壤,曾有一位沒有血緣的「父親」給他上過「人生第一課」。

這堂課包括:怎麼做一個腳踏實地的人;

什麼叫「真爺們兒」的愛情;

什麼叫吃苦和擔當;

周秉昆看出來楠楠於誘惑面前失了主心骨,所以第一次拿出父親的威嚴,教他立起身板兒面對現實,拿出一個男人該有的「精神氣兒」。

同樣,對自己的父親周志剛,中年周秉昆第一次吐露心聲:

「我哥的人生榜樣是改變世界的誰誰誰,我姐的榜樣是哪個大作家文豪,我的人生榜樣,是你!」

「你憑自己的雙手蓋出那兩間房來……讓我驕傲、自豪。有段時間,我覺著自己也實現目標了,我覺得我能讓我爸我媽、媳婦孩子過得比周圍人好……」

這對突如其來的「表白」、跨越了30年樸實得不能再樸實的「父子心流」,令我突然想到:

生活當中有多少像周志剛、周秉昆這樣默默奉獻的父親和丈夫?

遠大理想的場景里、眾人艷羨的高級場合裡面找不到他們,因為他們沒有「治國、平天下」之力,只有「齊家」,是他們唯一目標。

家人的幸福,是他們一生的責任和使命。

如果兒女不能理解他們,他們就做了沉默耕耘的「老黃牛」,少有人知他們做過的努力。

然而,就是這麼一群沉默的男人們,令無數家庭成了「港灣」,令他們的下一代能在平凡日子裡,安穩著、幸福著、成長著。

家庭的脊樑周志剛、周秉坤:堅韌不拔、勤勞忠誠

「中國男人的脊樑」該是什麼樣呢?

現代詩人阿瓏在一首叫《縴夫》的詩中寫道:

風,頑固地逆吹著
江水,狂盪地逆流著,
而那大木船
衰弱而又懶惰
沉湎而又笨重,
而那縴夫們
正面著逆吹的風
正面著逆流的江水
在三百尺遠的一條縴繩之前
又大大地——跨出了一寸的腳步!

這首詩寫出了中國男人的堅韌不拔、勤勞、忠誠、肯擔當的特性。

在中國五六十年代,衡量一個家庭中的男人「合格」與否的,並非財富多少成功與否,而是是否盡到了家庭的責任、養活了妻子兒女。

周志剛、周秉昆就是這一類男人的典型代表。

周志剛做了一輩子的技術工人,也在外漂泊了一輩子。

生活當中喜怒哀愁,妻子李素華靠不上他,丈夫只在有大事兒時出現:比如用一雙手為一家人蓋起兩間瓦房時……

決定哪個孩子做「下鄉知青」時;

彌合家庭與「私奔」的女兒感情之時;

決定大兒子要不要娶省長閨女時;

決定小兒子要不要把「未婚先孕」的鄭娟娶進家門時……

他的每一項決定,都影響著周家一家人的安定團結。

直到兒子周秉昆成熟,他才卸下「大家長」的責任。

自李素華「臥床」兩年、周家換房開始,周志剛就把「家庭權力與責任」交接了,這「交接」對父子二人,既是輕鬆的也是痛苦的。

周秉昆「新官上任」難免矯枉過正,當鄭娟支支吾吾,沒及時把小寧、周楠的事告訴他時,他生氣得發瘋!

觀眾納悶,你生得哪門子氣?

其實,周秉昆是為自己的愛情被懷疑而委屈:

「就和別人說的一樣,這夫妻兩口子只能是倆,咋地也過不成一個唄!」

也生氣自己愛的女人並沒有事事信賴他:

「我是你男人,家裡有了事,我得替你和孩子擔著!」

父親周志剛是有局限的:秉義娶了省長的女兒,作為一個普通的工人階級他巴結和畏懼;對從小學習沒有哥哥姐姐好的「老兒子」有點偏見;他過於老實,沒看出來馮化成表忠心背後的「野心」;對於娶鄭娟進門,他也曾感覺「有辱家風」。

周秉昆也有局限:上一任「大家長」的肯定對他來講「大過天」;有點大男子主義,不允許自己「保護鄭娟」的地位被質疑;他甚至還需要這一輩的哥哥姐姐、下一輩的兒子外甥女的認同,那是他作為「大家長」的「虛榮心」和成就感,是他前行的動力。

這類男人的特點是:只要「上老」「下小」都需要他,他就永遠做那個「老黃牛」,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朋友之脊樑」國慶:知恩圖報、鐵肩擔道義

看《人世間》,本以為都是周家的事兒,沒想到會為國慶感動。

國慶,《人世間》「六小君子」之一,周秉坤「最沒出息的朋友」之一。

他不像秉昆腦子那麼好使、不善變通,既無賺錢之能耐,也沒有處理好家庭關係的情商。

結婚剛幾個月,他就把自己媳婦培養成了「祥林嫂」。

在秉昆的字典里,這個朋友「性格不太好,搞不定媳婦、聽不明白話」,但「拜把子兄弟」有事,秉昆不能不管。

於是秉昆給國慶媳婦介紹工作,把老房子無償借住,還給國慶「搭橋」當了軍工廠的門衛。

國慶深知這是幫秉坤大哥「守財」的重要崗位,也是唯一報答秉坤的機會,於是拼了命。

國慶不懂什麼大道理,但心裡門清兒的是,偷東西肯定不對!

所以他敢和偷零件的混混們對著干!寧可被打掉牙,也要攔下被偷走的軸承。

當他被暗算暴打,吐一口血沫子,又拿著鋼鏈站起來的時候,形象高大得不亞於打不死的「聖鬥士」。

國慶鬥狠有分寸,絕不公報私仇,他正大光明地說:

「總有一天,我會在大家面前,把這一拳這幾腳還給你們!」

英雄的思想往往都很簡單:我為了一個信仰,我能豁出去!

這時候,不只國慶手裡的鏈子是鋼的,他的脊樑也是鋼的!

佩服作者之細膩:在主線人物矛盾最激烈之處仍未忘記配角的豐滿:即使在角落裡、混得最不好的「小人物」,也要讓他們「周身放光」。

國慶身上的光輝,不只是一個善良人的光輝,還是鐵肩擔道義的友誼光輝(國慶對秉坤的情)和正義的光輝(善惡分明)。

「國家的脊樑」周秉義:夢想為馬、君子如玉

還是一首歌頌中國男性的詩——

男人們
為保家衛國
一口氣將息事寧人的美國人趕到了「三八線」以南
又是男人們
為摘掉「落後就要挨打」的帽子
在戈壁沙灘上一口氣將「兩彈」、「神五」捅上了天空
還是男人們
為造福子孫後代
他們在龍脈上一口氣繪出了「高俠出平湖」的曠世盛景

這首詩讓我想到周秉義和軍工廠的男人們。

《人世間》主要講「家庭故事」,周秉義的形象顯得不那麼高大(他對周家的貢獻沒有秉昆大)

但不代表秉義的人生意義不大、對國家的貢獻不大。

冬梅家,一對老革命的兩個兒子上戰場犧牲了,女子不能生育,老省長又去世……秉義默默當起了這個家庭的「脊樑」。

只有秉義,能讓冬梅這個老革命的遺孤和冬梅媽這個老革命遺孀,感受到「人世間」的溫暖。

面對改革大潮的衝擊,軍工廠上千名工人恐失家園,是這個不懼和老英雄同歸於盡的年輕書記,成了大家的新依靠。

一個企業,有了帶頭才能往前走,周秉義努力做著「重整河山」的夢,努力用智慧,幫軍工廠千個家庭摒除著外憂內患。

事實上,周秉義的存在對周家一樣意義重大。

他代表了周家「出人頭地」的最高點——老工人家庭奮鬥兩代,終於有一代子孫能走出「老婆孩子熱炕頭」的局限。

周秉義是周家走向致力富民強國的台階的第一人,也是「以夢為馬、君子如玉」(有夢、有風度)的那一個。

影視作品裡,「中國男人的脊樑」不能丟

如上,《人世間》里,不少男性角色都讓我看到了「中國男人的脊樑」,那是影視作品裡久違的「男性原生態魅力」。

時下網絡IP劇之男主,缺少這種魅力,常常是陰柔有餘、陽剛不足;物質條件有餘、精神力量不足……人設高高在上卻不高尚,生活環境金碧輝煌卻離現實太遠,根本無法令觀眾共情。

《人世間》反其道而行之,「男主們」過的都是風餐露宿、缺衣少食,整天為生活奔波的生活。

  • 原著里,國慶的父親死在煤渣房裡(因煤炭缺乏,跑到醫院倒煤渣的地方取暖);
  • 秉昆為了吃上一頓豬肉,要偷偷跑到幾十里外,趁夜色排長隊才能分到一點肉;

然而在艱難面前,男人們仍然是有骨氣的,他們有生活下去的信念,也活得更有意義。

  • 周志剛以兒女的信為信念,把八級瓦工的崗站到最後;
  • 軍工廠的老工人老戰士,因患癌花了公家一萬多塊錢而內疚,不願意成為拖累要自絕。

  • 周秉昆哪怕受人歧視,也要為所愛之人於人生至暗時刻點亮心燈。

正義、善良、情義擔當,未在艱苦歲月中缺席,反而是生活越難,「男主」們越會為他人著想、自立自強。

雖然衣服不好看、身上沒有名牌,但《人世間》的「男主」們讓我們感受到現代人熱盼的「另一個天堂」。

讓我們深思了自己該走向何處、當下是否浮躁。

能否像周家男人一樣,在危急時刻展現強大的保護力讓妻兒、朋友、下屬產生安全感;

是否能於歲月靜好時,拙於表現對親友、愛人表達情感,只是默默守護,還原一份「君子如玉」的含蓄和傳統。

作家史鐵生說:「接受苦難,從而走向精神的超越,這樣的信仰才是眾妙之門。」

《人世間》之所以好看,真的離不開「男主」們的「陽剛」。

不管外境如何,他們內心永存一股勇氣和志氣,戰勝苦難、創造美好生活。

這樣的男人,才稱得上是「中國男人的脊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