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銷行業中新詞年年有,
都快跟不上節奏了,
前年火了流量池,去年火了私域流量,
今年輪到KOC了。
KOC是個啥呢?英文全稱為Key Opinion Consumer,從字面上看就是:關鍵意見消費者,通常帶有三個最本質的特性:
1.某產品的真實消費者
2.有一定的專業知識
3.願意分享、推薦消費體驗。
同是「KO家族」,KOC是明顯對標KOL的。
但與KOL坐擁龐大粉絲量,經常輸出硬核觀點不同,KOC給你的感覺沒有那麼高大上,影響力也小很多。
更有人說KOC大概就是公號粉絲< 30 萬,微博粉絲< 50 萬,抖音粉絲< 100 萬,快手粉絲< 100 萬,小紅書粉絲< 5 萬,B站粉絲< 5 萬的KOL。
那麼,KOC跟微商又有啥區別呢?
KOC:依託信任背書做「安利」
不妨分享一個真實故事,前不久一個前同事微信上問我近況,顯得很親切,當我問到她的近況時她說:目前沒找工作,正在專心做一個醫美公眾號,還有一個發布醫美打折項目的群,不為賺錢只為給姐妹們謀點福利。
從我對這位妹子的了解中可以得知,她本人做過不少醫美項目,說起醫美來也是頭頭是道……但直到她開始邀我進群,推薦醫美項目的時候才發現:原來,我把她當朋友,她卻拿我當「私域流量」呢。
之後我發現,她的朋友圈會出現她去打水光針的視頻,有她陪別人做醫美的圖片,也會發一些醫美機構打折的消息。雖然這跟微商很像,但貴在真實,仔細想一下如果我去做醫美,還是願意先諮詢一下她,必定熟人還是有很大信任做背書的,這就是KOC的營銷力量。
所以,站在營銷層級的角度上看,KOC就是介於微商和KOL之間的營銷媒介。
如果KOC同時具備「熟人+產品的真實用戶+知道你需要」這三要素的話,就是一個非常理想化的人設。
目前朋友圈裡的微商基本過氣了,無數的KOC正在崛起……假如你是個學齡兒童的寶媽,你會發現在你的好友里,會出現一個經常「種草」少兒在線教育產品的熟人。
她不時還會曬出自家娃正在學習的照片或視頻,證明她是這個產品的使用者,她確實是因為用得好才會「安利」給你,然而同樣作為寶媽的你是不會排斥這種信息的,說不定還會直接私信她進行諮詢。
預算吃緊,KOC成為「小而美」的最佳選擇
KOC對產品有專業知識、真實體驗,還有穩定的私域流量(人脈)和帶貨能力,投放價格還便宜,試錯成本小,甲方何樂而不為呢!
在這個市場環境不好,甲方紛紛預算吃緊的當下,比起動輒天價,效果還不一定保證的KOL,KOC簡直就是「小而美」的最佳選擇。
但隨著KOC概念火起來,最先坐不住的就是KOL,必定被動了奶酪很是不爽,這幾天就炸出了一篇10w+的文章,《KOC,沒錢甲方的最大謊言》不僅怒懟KOC就是 200 塊錢以下、不願意接CPS、粉絲少的KOL。連甲方爸爸也一起吐槽了:窮的投不起KOL就開始吹KOC。
用KOL給用戶植入心智,用KOC帶貨
其實呢,KOC沒那麼low,甲方爸爸們也沒那麼弱雞。KOC的出現主要是品牌進行營銷下沉的一種變革,即更以人為中心,內容人格化,讀者粉絲化。
畢竟當下營銷人都在碎碎念著:流量紅利已盡,獲客成本過高……
做營銷真金白銀燒起來肉疼,甲方的確需要考慮通過營銷下沉的方式把用戶精細化運營起來,相比高高在上的KOL,KOC運營用戶要直接得多,精細化得多。
KOL大可不必因為KOC而大動肝火,正如並不是發明了飛機人們就不坐汽車了,品牌還是會根據產品的不同特性,和所處的不同階段,選擇適合的營銷手段。
從投入產出比上看,KOC就是保本賺息的理財產品,KOL就是高風險高收益,如果品牌抗風險能力強,肯定還是會去投KOL。
在營銷鏈條中,企業會用大眾媒體,比如電視、戶外等解決品牌背書,用KOL給用戶植入心智,用KOC帶貨,但對於流量變現來說每個環節都很重要,這是顯而易見的「六個燒餅」理論。只不過今年市場的確不好,所以大部分甲方顧不得那麼多了,帶貨賺錢要緊,就選KOC了。
無論概念炒得有多火,營銷總是有多少錢辦多少事,太陽底下無新鮮事。但品牌如果藉此將KOC當做營銷下沉的抓手,或者多培育屬於品牌自己的KOC群體,做好用戶的精細化運營,把私域流量這點事玩得666,豈不妙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