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距離真正的數學強國,還有多遠?

2019-06-03     小姐姐說教育

「招一個優秀人才非常不容易,這是哪家單位發展都會面臨的問題,西方國家也一樣。」席南華說。由此,加大本土優秀人才的培養,增加自我造血功能,必然成為數學中心人才戰略兩翼中的重要一翼。

數學中心把目光投向高校,希望從中尋找和培養一批有潛力、熱愛數學的本科生。2014年,中國科學院大學(以下簡稱國科大)首招本科生。首屆學生中不乏全國奧數金牌獲得者、數學競賽選手。

在中科院科教融合戰略的統籌部署下,數學院與國科大決定共建數學科學學院,後由數學中心負責。「我們按照高標準的精英教育、培養數學家的目標,配備老師、設置課程,希望通過長時間培養,遴選出一批未來的數學家。」高小山說。

為此,席南華、周向宇、袁亞湘等院士紛紛走上講台,從基礎數學課程講起,設計課程、選擇教材、組織考試也都親力親為。受此感召,一批「傑青」、科研骨幹也紛紛承擔了相應的專業課程。

教材包括「難度很大」的莫斯科大學卓里奇的《數學分析》、柯斯特利金的《代數學引論》等,國內只有國科大與清華大學「基礎科學班」在使用。

實際上,真正的數學強國,從來都不是看能招收到多少數量的優秀數學系本科生,而是能不能吸引到真正熱愛數學的人才,使其能夠靜下心來做研究。

當然,數學發展到現在,全世界各個大學和研究生的數學研究能力差距也在不斷縮小,難題依舊還是那些難題。但是真正能夠被解決的難題卻依然寥寥無幾,比如費馬大定理,黎曼猜想等至今無人能解。從這個意義上,只要中國能夠有人搶先一步破解這些數學難題,似乎就可以稱中國距離真正的數學強國近在咫尺。

實則不然,即便某一天偶然地有中國人突破某個世界性難題,那也可能只是他個人的實力和運氣的集中爆發,跟是不是數學強國沒有直接關係。

一個國家能夠成為數學強國,靠的是一套允許失敗的科研教學體系,並且能否可持續發展。這個意思差不多就是要專門拿出一部分錢來供真正熱愛數學的人才,讓他們心無旁篤地玩數學,搞數學,沒日沒夜,不需要應付考核,不需要應付檢查,不需要整天疲於奔命地想賺錢養家。

但是現在,中國的數學人才設計卻恰恰相反,各種嚴格的考核、競爭上崗、不進則退、優中選優,這些規則表面上很公平公正,但只要是規則,就有漏洞可以鑽進去;而這些的擠破腦袋鑽進去的學生也好,數學教師也罷,有幾個人是真正熱愛數學的呢?

因此,中國,距離真正的數學強國,恐怕還有幾百年的路要走。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eQYC2wBmyVoG_1ZXGu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