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城市更新進入爆發期,這些地方將拆遷或綜合整改

2019-10-25   產業成都

儘管今年還有2個月,但假如我們為成都2019的城市發展提取關鍵詞,一定有兩個必不可少:一個是TOD,一個是城市更新

今年年初以來,錦江區、成華區、金牛區、青羊區、武侯區等均已設立了「公園城市建設和城市更新局」。

讓人目不暇接的,是今年不斷亮相的城市更新項目,比如猛追灣、棗子巷、大川巷、肖家坊、少城街區、東門市井、中車共享城……

部分報道與市民打卡分享

顯然,2019年是成都的城市更新集中爆發的一年。而從開發模式上,也讓人有了眼前一亮的感覺,所以,睿合泰產城研究院判斷,今年成都的城市更新進入了一個新紀元

良好的發展態勢背後,我們也有幾個問題想問問成都的城市更新。

在解答這個問題前,我們需要搞清楚成都現有的城市更新項目的狀況。

按照合泰產城發展研究院的分類,目前,我們大致可以將成都的城市更新項目,歸類為1.0版本(建築更新)和2.0版本(建築更新+業態更新)。

早期蜀都大道、濱江路、人民北(中)路三大街道的改造,以及後來的玉林西街、肖家坊、少城片區更新的6個特色街區(支磯石街、泡桐樹街、實業街、小通巷柵子街、奎星樓街、吉祥街)等等,改造內容主要還是建築範疇,包括街道立面改造、景觀更新、人行道鋪裝等。

寬窄巷子、太古里、東郊記憶等,這些成都運營得不錯,並且具有較大知名度吸引了不少遊客的城市更新項目,它們則是成都城市更新2.0版本的典範。

寬窄巷子

按照「修舊如舊,落架重修」的原則,修復後的寬窄巷子,布局新業態之後,如今已是成都最具代表性的歷史文化商業步行街區。

太古里則是高樓林立的市中心一抹獨特的存在。大慈寺周邊那些年代久遠的房屋,一度成為市中心低收入者租賃用於居住和小本經營的集聚地,與其毗鄰的春熙路極不協調。誰能想到,經過遠洋地產與太古地產聯合開發之後,如今的太古里,既保留當地建築特色,又融入時尚元素,成為了高端、新潮的消費勝地。

太古里

同樣,在功成身退的成都國營紅光電子管廠的基礎上改造升級而成的東郊記憶,從與城市發展格格不入的工廠,搖身一變為成都市音樂文化創意產業園區,成為了成都市重點發展的文創產業和新型旅遊景區。

至於3.0的版本,需要建築更新+業態更新+場景更新。我們也很努力地嘗試著在成都尋找類似的項目,但是,很遺憾。

不過,我們也注意到,在新近完成的一些城市更新項目上,比如棗子巷等街道的改造,已經有了場景更新的意識,但由於項目本身屬於社區型街道改造,規模小,施展空間小,因此體現並不充分。

棗子巷主出口融合了立體壁畫與雕塑的新景觀

中車共享城等也有場景營造,同時吸引了不少城市玩家前往打卡,不過,項目本身還處於開發初期,公共空間改造還在進行,目前呈現的部分更多地擔負著項目住宅銷售道具的功能,還未能真正表現出項目的全貌,所以只能期待它未來有好的表現。

中車共享城內有趣的塗鴉

綜上,睿合泰產城發展研究院認為,成都之所以沒有成熟的、值得稱道的3.0項目,與成都較晚系統地開展城市更新建設有關

廣州、深圳、上海等地的城市更新制度建設經過近十年的先鋒探索,目前已經呈現出明顯的體系化、綜合化發展特徵。

廣州、深圳、上海城市更新制度

相比於廣上深等城市十多年的制度發展,成都早期的城市項目更像「散兵」,單打獨鬥。不管是東郊記憶,還是太古里,都是以項目為單元進行的規劃和運營。

幸而,這兩年成都在頂層設計上行動了起來。比如今年年初誕生的「公園城市和城市更新建設局」,便是成都城市更新的風向標。

自2018年2月,針對成都首次提出「公園城市」理念後,便深遠影響成都規劃建設的各個層級。

成都經過近20年來的發展,主城區已逼近「空間」天花板。在有限的城市規模與大片高密度建成區的背景下,城市更新將成為成都主城區打造公園城市的全新突破口。

去年3月公示的《成都市城市總體規劃(2016-2035)》草案表示,將「按城市修補理念開展全方位的城市更新,城市更新的對象包括老舊居住區、老舊城中村和鎮村混合區、低效使用的工業區、低效使用的商貿及交通物流用地。」

同月,成都印發出台了《成都市進一步疏解中部區域非核心功能高品質提升城市能級的若干政策》。中部區域是都市功能優化區,是最能代表城市品質和能級水平的核心區域。它的更新,成為了人們關心的重點。

當然,《政策》針對疏解中存在的土地、財政、稅收等關鍵問題給出了引導,足見執行的力度和決心。

而對於一些不允許大拆大建的區域,成都則提出了「社區微更新」的理念,即著眼社區基本單元,以群眾需求和參與為導向,對社區(村)內品質不高、長期閒置、利用不足、功能不優的微型公共空間和老舊建築進行改造提升,著重修補,通過「小手術」來改善人們的生活環境,打造有溫度的社區。比如今年7月開街的肖家坊。

肖家坊

如果說以前成都的城市更新更多的是「單兵作戰」,那麼,相應管理機構的設立和政策的出台,則讓城市更新這支軍隊開始規模化,有了指揮棒和統一目標。

而在今年亮相的幾個城市更新項目中,無論是數量還是特色,也都讓人感受到了成都城市更新的潛力。

關注點再次回到今年亮相和正在進行的城市更新項目上。

撇開棗子巷、肖家坊等社區型的街道不說,東門市井、猛追灣城市更新項目一期、完美世界、中車共享城……有沒有發現,這些項目均出自城東!!!(下文所提及區域方位均指三環以內

究其原因,老成都人、房產業內人士,以及在成都生活了15年以上的新一代成都人應該都知道一二:城東,作為成都工業鼎盛時期的代表,紅光廠、420廠、69信箱、量具刃具廠、冶金實驗廠、成發集團……大批工廠集中在城東,那時候被稱作「東郊」,「東郊人」也是令人自豪的身份象徵。

原紅光電子管廠

2000年之後,成都實行「東調」,城東開始「騰籠換鳥」。此時,成都也逐漸進入房產開發的黃金時期。城市板塊不斷外延,以城南和城西兩個方位最為明顯,土地開發最為迅速。

近20年的時間裡,攀成鋼、萬年場、建設路等新興的居住區和商圈,取代了「東郊」的工廠。當然,這一周期內的城市變化,大多表現為房地產的樓盤開發。

東郊記憶是其中的佼佼者,也成為了成都城市更新的代表作。

更新後的東郊記憶

即便如此,比起可供成片開發利用土地有限的城南和城西來,如今的城東可以說是相當富足了,不僅富足,還有驚喜,比如機車車輛廠、禾創倉庫、101倉庫、109倉庫等。

當然,如果成都仍舊按照「高密成都」的發展思路,估計這些地方被建成下一個攀成鋼或者建設路的可能性極大。慶幸的是,隨著土地「降容」政策深入,「人城產」公園城市的建設,給予了城東更大的想像空間,令其能夠更好地發揮自己的基因價值。

實際上,如今的城東已經展示出了巨大的潛力,一座座文創園區和城市公園散落在高樓之間,公園城東、宜居城東、文創城東就在眼前。就在最近,睿合泰產城研究院已經連續接待多個外地企業前往東郊記憶等地完成考察。

二仙橋公園

同時,我們判斷,隨著城東城市更新項目的完成,以及留存工業廠房的整體改造,只要善加規劃和運營,未來在全國成規模的區域性城市更新項目中,成都城東都將占有一席之地。

所以,我們想對成都的城市更新說一句:打好城東這張牌!

最後,上一波最新亮相的城市更新美圖,還沒去打卡的盆友趕緊了!

香香巷、香香二巷、香香三巷,巷內植入川劇、皮影等蜀地元素,放大成都市井生活和舌尖上的酸甜苦辣,成為成都市井煙火體驗地。

東門市井中的公館建築群、下沉市集廣場、鋪板小館、老式茶鋪、涼亭水榭等建築,讓李劼人筆下的老成都再現。

猛追灣一期長約1公里的濱河商業街,以時間為線索,記錄1953年至1998年成華區工業發展史10個「第一」,把工業文明的光陰鐫刻進現代時尚的商業街區。

大川巷:過去這裡是「快遞一條街」,如今變成了全國首條原創畫廊街區,藝術家臨街作畫,市民遊客喝茶賞畫,臨走還可以順手買幅畫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