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音版」乾隆朝的「陰陽國書」文/游宇明

2020-01-31     終南文苑



大家都聽說過「陰陽人」這個概念,「陰陽人」即「雙性人」,既有男性特徵又有女性特徵。但我們可能很少聽說「陰陽國書」,所謂「陰陽國書」,就是同一份國書有兩種內容大相逕庭的文本,原文是一回事,譯文又是一回事。

這樣滑稽的事情發生在十八世紀的清國。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英國國王派外交家馬戛爾尼率領一個龐大的使團訪問清國,目的是與清國簽訂協議,建立正常的經貿關係。依外交慣例,來使進京,必須向當事國元首遞交國書。英王的國書是這樣寫的:

「英王陛下奉天承運,事事以仁慈為懷,踐祚以後,除隨時注意保障自己本土的和平與安全,促進自己臣民的幸福、智慧和道德而外,並在可能範圍內設法促使全人類同受其惠。在這種崇高精神的指導下,英國的軍事威力雖然遠及世界各方,但在取得勝利之後,英王陛下對於戰敗的敵人也在最公平的條件下給予同享和平的幸福。除了在一切方面超越前代增進自己臣民的繁榮幸福外,陛下也曾幾次派遣本國最優秀學者組織遠航旅行,作地理上的發現與探討。此種舉動絕非謀求擴充本國已經足以滿足一切需要的非常廣大的領土,亦非謀求獲取外國財富,甚至並非謀求有益本國臣民的對外商業。陛下志在研究世界各地的出產,向落後地方交流技術及生活福利的知識,增進整個人類世界的知識水平。」

國書經過清國人翻譯,結果變成了下面的模樣:

「英吉利國王熱沃爾日敬奏中國大皇帝萬萬歲。熱沃爾日第三世蒙天主恩,英吉利國大紅毛及佛郎西拜爾呢雅國王海主恭惟大皇帝萬萬歲,應該坐殿萬萬年。本國知道中國地方甚大,管的百姓甚多,大皇帝心裡常把天下的事情、各處的人民時時照管,不但中國的地方,連外國的地方都要保護他,他們又都心裡悅服,內外安寧。各國所有各樣學問各種技藝,大皇帝恩典都照管他們,叫他們盡心出力,又能長進生髮、變通精妙。本國早有心要差人來,皆因本境周圍地方俱不平安,耽擱多時。如今把四面的仇敵都平服了,本境平安,造了多少大船,差了多少明白的人漂洋到各處,並不是要想添自己的國土,自己的國土也夠了;也不是為貪圖買賣便宜,但為著要見識普天下有多少處,各處事情物件可以彼此通融,別國的好處我們能得著,我們的好處別國也能得著。恐各處地方我們有知道不全的,也有全不知道的,從前的想頭要知道,如今蒙天主的恩可辦成了。要把各處禽獸草木土物各件都要知道,要把四方十界的物件各國互相交易,大家都得便宜。是以常想著要將各國的風俗禮法明白了。如今聞得各處只有中國大皇帝管的地方風俗禮法比別處更高,至精至妙,實在是頭一處,各處也都讚美心服的,故此越發想念著來向化輸誠。」

這份國書的英國版與清國版區別是非常明顯的。在英國版中,英國國王極其自信,認為在自己統治下國泰民安,現在之所以派使臣前往中國,只是想要「促使全人類同受其惠」;而經過清國人翻譯,英國國王變成了嚮往中華文明,「向化輸誠」了。

清國翻譯之所以要如此做假,當然有滿足乾隆的虛榮心的因素。清朝以外族身份入主中原,當時八旗還處在奴隸制末期,生產力水平極其低下,清代皇帝普遍見識淺陋、狂妄自大,其稱自己的國家為「天朝」可見一斑。英國人的國書洋溢著對其國家實力的驕傲,甚至有幾分炫耀的成分,如此照實翻譯,乾隆帝估計會氣得鼻孔朝上,情急之下將翻譯的頭拎下來也未可知。因為閉關鎖國,清國臣民的智商也不會太高,他們也像皇帝一樣認為世界上只有自己國家最強大,其他國家來清國都是為了朝貢,對英國國書自然會情不自禁地按照自己習慣的思路去理解。

只是這些愚蠢的清國翻譯沒有想到,乾隆本來就是一個缺乏自省意識的皇帝,一生陶醉於自己的所謂「文治武功」,現在手裡拿到的是這樣一份國書,其內心本已膨脹的自大自傲立馬上升了N個台階。清廷先是要馬戛爾尼與乾隆見面時按照臣民對皇帝的禮節行跪拜禮,馬戛爾尼不同意,後來雙方反覆談判,他才答應單腿跪地,已讓乾隆老大不高興。隨後馬戛爾尼按照英王的意思,請求清國開放口岸,乾隆一口回絕,他說:「天朝富有四海,奇珍異寶早已司空見慣,看在你們誠心誠意、遠道而來的分上,我已下令讓有關部門收納你們的貢品。天朝的恩行和武威普及天下,任何貴重的物品應有盡有,所以不需要你國貨物」。其實,英國當時已經歷工業革命,科學技術是世界最先進的,它向清國進獻的榴彈炮就比當時清國使用的鳥槍式的武器先進得多,然而,乾隆陶醉在「天朝上國」的迷夢中,對這一切視而不見。

自欺者未必可以欺世,「陰陽國書」事件之後不到五十年,英國人就用大炮將自我感覺良好的「天朝」打得百孔千瘡、喊爹叫娘。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ZssAnAB3uTiws8KpuG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