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容易帶來風險,也會帶來機會,其中醫藥和醫療板塊就是非常典型的代表。那麼,醫藥或者是醫療板塊當中,我們如何選擇投資方向呢?
進入三月後,上市公司陸續進入 1 季報預告披露期,基於業績角度,我們建議關注在疫情 影響下業績受到正向影響,或者一季報受疫情負面影響較小的領域。重點關注四大優質賽道。
第一:大型醫療器械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帶來了相關設備、體外診斷、耗材等相關公司帶來較為明顯的需求,有利於推動行業公司一季度業績增長,同時全球疫情的持續發展對於國內有全球業務布局的醫療器械公司而言有望帶動業績的增長,從中長期看,我國器械領域在創新驅動、進口替 代及基層擴容下有望保持持續的景氣度。國家有望加強醫療衛生領域的投入, 提升社會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能力,包括提升 ICU 配置、提高基層診療能力建設、加 強居家個人醫用防護水平等,將對醫療衛生行業產生深遠的影響。
第二:血製品
2017 年兩票制過後,血製品企業處於庫存消化的大周期下,經過 2 年左右的消化調整,目前血製品企業庫存處於合理的水平,采漿量和投漿量也處於相對平衡之中,2019 年 12 月
以來的新冠疫情,帶來了對靜丙等治療性血液製品的大量需求。需求中除了來自於病人的治療用途、醫護人員的防護用途,還有醫院對於靜丙等血液製品的戰略性儲備需求。
第三:藥店
作為居民的終端消費渠道,受疫情影響,防疫類相關產品的(口罩、溫度計、醫用酒精、藥品)的銷售有較為明顯的增幅,雖然在人力成本等方面可能會有所提 升,判斷整體銷售額的增能抵消一部分成本,一季度預計帶來 5%-10%的業績增量 彈性。另一方面,連鎖藥店具備長邏輯,在本次疫情中更加顯示了其作為終端市 場應對突發公衛事件的重要力量。
第四;創新藥
疫情負面影響總體不大,受復工延遲影響部門訂單交接可能存在延遲,但創新產業鏈公司業務彈性大,可以通過合理排產的調整和產能的調動降低負面的影響,從中長期角度看好行業的持續高景氣度。隨著全球外包滲透率的持續提升,加之中國的質量體系、標準的持續完善,成本優勢凸顯,成為了全球醫藥企業理想的外包市場,我國外包市場有望迎來相較於全球更高的增速。
國內 ICU 配置床位數與海外仍然具有 2-5 倍以上的差距。根據世界重症與危重病醫學會聯盟提供的數據顯示,德國、加拿大每 10 萬人擁有的 ICU 床位數分別高達 24.6 和 13.5 張。美國在 2003 年 SARS 後,同樣加強了 ICU 的配置,ICU 病床占比以及每 10 萬人擁有 ICU床位數都在持續提升。實際情況,以 2014 年人口為參照,中國每 10 萬人擁有的 ICU 床位數平均為 3.19 張,加上專科 ICU 預計超過 6 張/10 萬人。
這次德國在疫情嚴重的歐洲卻創下了全球最低死亡率,並且竟可能的避免了大規模封城帶來的經濟衝擊,凸顯了科技實力的強大。我們雖然憑藉制度優勢取得了勝利,但同時付出的代價也過大,所以加強ICU配置等一系列醫療衛生投入將是鐵板釘釘的事實。
主要涉及高端醫療設備研發和採購,新藥研發和疫苗研發,相關公司將深度受益本次疫情後的財政開支擴張,帶來整體經濟下行時的逆勢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