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億年前出現的撞擊坑內發現微生物,非地球起源再次讓科學家疑惑

2019-10-27     宇宙印象

通過分析這些晶體內的化學組成,科學家明白了這些晶體是在微生物活動後形成的,這同時也說明,隕石坑中長期存在古微生物活動自撞擊坑形成的時候就存在了。


宇宙印象 深度科普欄目第1037期 一塊直徑較大的隕石大約在4億年前撞擊歐洲北部,撞擊坑位於現在的瑞典境內,形成巨大的撞擊坑,這就是稱之為錫利揚湖隕石坑。近幾年,這個撞擊坑被科學家鑽探尋找天然氣,發現裡面存在一些古老的微生物。錫利揚湖隕石坑是歐洲最大的隕石坑之一,其中發現了古微生物,根據從撞擊坑深處採集的岩芯樣本表明,古微生物已經於歐洲最大的隕石坑中存在了長達數百萬年的歷史。

在這些對天然氣的鑽探嘗試中,勘探者們獲得了一些年代較近的岩芯樣本,送到瑞典林奈大學的地質化學實驗室進行分析,確定了這些微生物存在於撞擊坑內的岩石中,且它們並非隕石攜帶到地球上,而是長期生活在地球深層的古微生物。

根據瑞典林奈大學公布的結果,岩石中含有細小的碳酸鈣和硫化物晶體,通過同位素測年法,我們能夠證實微生物參與甲烷循環後,形成了微小的方解石晶體,這些晶體的形成時間是在2200萬年前。對該隕石坑深層嚴重破裂的岩石進行仔細的分析也表明,這些礦物質中的碳和硫的不同同位素丰度可推測出:在數億年前,耗損溫室氣體甲烷的微生物群早已存在,它們將硫酸鹽還原成了硫化物。頭條獨家的宇宙印象指出,通過分析這些晶體內的化學組成,科學家明白了這些晶體是在微生物活動後形成的,這同時也說明,隕石坑中長期存在古微生物活動自撞擊坑形成的時候就存在了。

由此我們不難得出,微生物能夠在撞擊事件發生之後倖存下來,或者說撞擊過程形成的數千攝氏度高溫也無法全部摧毀微生物。錫利揚湖隕石坑形成於4億年前,那麼這些微生物在隕石撞擊後長達3億年的時間內都一直存活著。

經過長期調查和研究,專家認為小行星或彗星撞擊地球之後,很有可能將早期的生命種子帶至地球,而且很有可能將遙遠天體上已經十分進化的微生物群也帶到地球上。頭條獨家的宇宙印象注意到:最新研究報告顯示,錫利揚湖隕石坑深層的微生物是小行星、彗星撞擊地球後才出現的,這說明這些微生物有可能來自地球之外。

通過錫利揚湖隕石坑微生物的分析,我們可以發現天體撞擊後可形成向下斷裂的環形古生代沉積物帶,有利於微生物在深層繁衍,來自頁岩的有機物和碳氫化合物可以為微生物提供食物,這些物質可以穿過隕石坑,為微生物提供能量。不過,就算我們懷疑撞擊坑內的微生物群可能來自地球之外,但最新的調查結果並不能作為地球外微生物的證據,但這起事件確實證明了撞擊後形成的隕石坑能夠作為古微生物群繁衍的區域。即便撞擊後溫度極高,但微生物仍然可以存活下來。綜上所述,撞擊後形成的隕石坑有利於微生物生存,其環境甚至比其他地方更加理想。宇宙印象為今日頭條獨家,其他均為假冒,轉載均為非法。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RYgFm4BMH2_cNUgB_g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