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評學生,不一定要扯著嗓子大喊,更安全的方式了解一下

2019-09-06     君山老師

很多新老師,對處理學生問題的步驟其實還不是很了解,一遇到學生問題就很苦惱,用的方法很多:或勸、或罵、或賞、或罰,但總是覺得不得要領。

今天我想通過昨天我處理的一個實例,針對性的聊一聊這個問題。希望對大家有啟發。

說句實話,學生問題處理的步驟是沒有固定格式的,我們只有一些原則可以遵循:

  • 1、想辦法撬動學生的心門。或棒喝、或講理、或示範。這可以見機施行。
  • 2、想辦法撬動學生的嘴。我們的講,目的其實是引學生講,他講出的話是他潑出的水,才是進一步撬開他心門的法寶!
  • 3、多為學生想出路,少為學生做決定。即使這個決定你很想做,也要徵得學生內心的認可後再做。
就整個教育轉化過程而言:教育的目的,是處理問題、而不是處理學生。你的情緒切不可被學生身上的標籤所影響。「理智制怒」是一個合格老師應該擁有的基本素養。

下面,實戰演練!

兩個學生(新初一)打架。

送到我辦公室時,一個很委屈的樣子,一個很憤怒的樣子。不用多問了,事情非常明朗。

因為有一個學生情緒還比較大,旁邊幾個老師嘗試搭話時還遭到了他的怒嗆!我知道,處理問題的時機還不到。我趕緊給自己補杯茶,確定兩個人不至於再打起來的情況下,讓其他老師先離開,決定由自己單獨面對。

一個人對付兩個,不是我覺得我多能打,哈哈!其實我考慮的是,人多了反而不利於事情的處理!學生其實特別敏感,很容易受到打擾後瞬間啟動自我保護機制。

我呷著茶,讓受委屈的站在我左邊、讓很憤怒的站在我右邊,也不去理他們。大概五分鐘吧。很憤怒的那個學生,皺著的眉頭終於鬆開的、瞪大的眼睛終於收斂了、斜身歪頭的樣子終於端正了一點,可能此時他也奇怪吧,「怎麼我們打架了,老師也不來罵我們的?」

嘿嘿,這個時候,他越是覺得我應該罵他,我卻越不罵他,但效果卻會遠勝於罵他吧!這其中的道理,或許就是「出其不意」的教育效果吧!

之後,我簡單地了解了一下事情的經過。

原來,這件事起於受委屈的同學的多嘴,終於很憤怒的同學給了他一拳(也不重)。而很憤怒的同學之所以很憤怒,原因是他的憤怒還沒有發泄完就被身邊的同學拉開了,這場仗沒有淋漓盡致地展開。

說到底,這件事也就是學生間的一個簡單的糾紛。該怎麼處理?應該處理到什麼程度?達到什麼樣的教育效果?我腦子飛快地運轉著。同時,我也在找這個事情的突破口。

一般情況下,這類事情,應該終止於學生認識到錯誤、相互道歉、並且消除在這個過程當中對班級造成的影響。

但在隨後的交流中,那個處於憤怒狀態的學生,卻一直心門緊閉,態度惡劣,在對方主動要求和解的情況下,仍然表現出牴觸情緒。

所以我認為,突破口在這個學生的惡劣態度上。於是,我進行了如下操作:

1、我肯定了另外一名同學勇於認錯的態度,明確向他表示,「老師為你的表現點贊,不再追究你後續的責任,你可以先離開!」我這樣說,目的是給還處於憤怒當中不可自拔的學生聽的。果不其然,他一臉的不屑。

雖然不屑,但不屑也是一種態度啊,起碼,我的做法已經搖動了他的心。同時,把另一個學生支開,為的也是不讓我和他之間的交流存在阻礙,影響他真實情感的流露;

再或者講,事情已經清楚了,再把另一個學生留著也沒什麼用,弄不好還會繼續成為口角的「導火線」!

2、等另一名同學離開後,我板正了臉,用嚴肅的口氣給他當頭質問:「打架,你能得到什麼?」

「看他不爽,就是要打他!」他說。

「我就問你,能得到什麼?」

他一臉不服氣。

我繼續追問,就是讓他正視這個問題,「你想想看,打完之後,你能得到什麼?」

3次質問之後,他不說話了。我接著為他算這筆帳,「打贏了,你受校紀處分,打輸了,你皮肉受苦。這個同學打不過你,但你保證你能打得過全校所有同學?」

我繼續激他,「你願意打,我可以找一個初三的,180斤、1米8的大個子和你打,你要不要試試看?這個辦公室東西多,你等我幫你清乾淨了,你看夠不夠你們打!」

我起身開始搬桌椅,清地上的雜物。他看我來真的,態度立馬就發生了轉變,「老師,別,別!」阻止了我。

但這種態度轉瞬即逝,我坐下後,他立馬又恢復了原來憤憤不平的樣子。

但起碼,我通過「算帳」、「激將」、「動真格」的方式,讓事情有了轉機,已經有些撬動他的心門了。

3、既然心門已經撬動,我覺得自己不應該再講了,再講就多了,就成無用功了。這個時候該聽聽他的想法,「現在你說吧,老師知道你肯定也有委屈,我想聽聽你的真實想法!比如你打架的原因、比如你對這件事的看法、比如任何你想說的!」

其實,我說只是引子,我說再多、用任何方法,其實目的就是他說,而且要真誠地說。

這時,他開口了,顯然和很多學生一樣,在老師面前他是訥於表達的,但這時,他心中的委屈(大部分學生即使做錯了事,也會滿腹委屈)驅使他斷斷續續地從嘴裡往外吐字,「他先罵我,激我,『你來打我啊!』我才上去打的。」

我終於知道癥結了!

針對他的這個說法,我插入了我的觀點,「很多人可能很欠揍,但揍他的不應該是你啊,有警察、有法律,你打他算什麼?而且你的行為很像路怒症,將來你到社會上了,有人開車別了你一下,難道你就下去打人?」

我話鋒一轉,繼續說,「老師欣賞你敢於伸張正義的個性,但伸張正義的同時,你要注意保護自己啊,你說是不是?」(聽說,小學時他就因為老師拖堂,到校長室告過老師的狀,所以我這裡這麼說。)

他聽到了我的認可,卻更委屈地低下了頭,「我就是控制不住自己,從小學開始就這樣,我情緒上來了,別人都拉不住我,小學的時候老師和我談過,教導主任和我談過,校長和我談過,但我就是控制不住,我怒氣上來了,連我爸爸都拉不住我!我也不知道為什麼?」

說得時候,只見他一臉痛苦。我看得出,這不是一個新初一的學生所能偽裝出來的,這種痛苦是很真實的流露。於是我對他的問題有了另外的想法,這個後面再表述。

4、最後一步,和他談談這個問題的解決方法。我為他想好了兩個解決的辦法:A、對於這件事情來講,必須給被打的同學、給班級造成的影響、給被他頂撞過的老師一個道歉;B、對於他的「易怒問題」,我們要有一個對策。

對於第一個問題,他情緒穩定、認識到錯誤之後,非常簡單就達成了。我讓他在我面前演示了一遍道歉的過程,簡單設計了一下道歉的方式,也就OK了。

但對於第二個問題,我感覺這不是一個簡單的教育所能完成的問題。「暴躁、易怒」這已經是一個心理上的問題。我對其做了如下要求:

  • A、要求他自身要有控制情緒的方法,我讓他自己先講方法,他告訴我,「老師,可以找兩個同學,在我發脾氣的時候抓住我!」我一想,可行,就讓他自己指定,他找了班級里他最要好的兩個同學。班主任和這兩個同學溝通後,就委任他們上崗了。
  • B、建議家長來校,帶他去專業的心理醫生處進行諮詢;他主動說,他自己會和爸爸進行溝通,讓爸爸來學校。
  • C、最後,根據他的情況,我開玩笑地告訴他,「沒人惹你,你其實一點問題也不會有。要不這樣吧,下次我給你背後掛一個免戰牌,然後周一集會的時候大喇叭和全校同學吼一吼,『以後離某某某同學遠一點,如果因為自己找茬的原因被誤傷,學校概不負責!』」我故作誇張的表情,引得他哈哈大笑。


事情的結果是:

他如約幫我們解決了後續問題:和挨揍的同學握手言和,和被頂撞過的老師道歉,回家告訴家長自己的問題。

就在今天早上,家長來到學校,也和我們溝通了他小學裡的情況,他也清楚自己的孩子存在「易怒」的問題。經過溝通,他十分認同學校的建議,決定在明天,也就是周六的時候帶孩子去諮詢心理醫生。


記錄這樣一件學生問題的處理過程,不是說我的方法、處理的過程有多麼的神奇,這就是一個老師處理學生問題的簡單流程。分享出來,有2個目的:

  • 1、希望跟年輕老師們交流一下學生問題處理上的經驗。我的肯定不是最好的,但我的重在「不怒、不爭、不傷身」,強調希望老師們掌握學生問題處理的基本原則——就問題講問題,然後在注重自我保護的情況下,完成教師職業要求我們的責任。
  • 2、通過對這個學生問題的處理,我也很想講這樣一件事。很多學生,問題的背後可能有更加複雜的東西。比如這個愛打架的學生,我們是否想過他背後可能有心理上的原因呢?他自己在冷靜下來之後,是會對於自己的行為表示後悔的,但是,後悔有用麼?我們要的不是他的後悔,而是我們要在他做後悔的事情之前,我們告訴他,怎麼樣不去做這樣的事情。這是一個很艱難的過程,沒有一個老師能夠保證百分百解決這個問題,但我們起碼應該朝這個方向去努力。最後,你也肯定會收到學生、包括學生家長對你的善意。

結語:

教師不是神,救不了所有的人,但是,我們還是要相信,很多人是我們扶一扶,他或許自己就會好起來的。人的內心藏著善、惡兩個念頭,我不相信人是全善的、或是全惡的,大部分人是,你扶他的善一把,助他除心中的惡,然後他就是一個好人;相反,則是一個壞人。

而大部分學生的情況是,越早扶,他就越容易扶,越容易是個好人。所以,我的提倡是,從初一開始我們就要仔細觀察身邊的學生,早點發現苗頭,幫助他們去惡揚善!



你好,我是君山,一直在講一家之言,如果對你有些許價值,那就是君山最大的貢獻了。如果你也喜歡談一點教育上的問題,歡迎關注我,君山一直願意和你進行交流。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JjTGm0BJleJMoPMsf9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