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國家地理》雜誌的第一期雜誌
1888年,是《國家地理》誕生的時間,
1888年,也是一種神奇介質誕生的年份——
柯達公司的喬治·伊斯曼(George Eastman)發明了將鹵化銀乳液均勻地塗布在明膠基片上的新型感光材料——膠捲。
楚科奇海,攝於1889年,並於1890年7月登上《國家地理》,是我們刊登的第一張照片。
(點擊下圖,獲得《國家地理》經典照片牆——紀念《華夏地理》落地中國十五周年限量版)
伯切爾在肯亞阿西平原上休息,這張拍攝於1910年的照片畫面極為清晰。
攝影:Carl Akeley
隨著膠捲的誕生,
攝影術從笨重機身和複雜工序中逐漸解放,
朝著便攜和相對簡單的製作方向發展,
《國家地理》的第一批照片,
也隨著這股攝影革命的席捲而被創作出來。
(點擊下圖,獲得《國家地理》經典照片牆——紀念《華夏地理》落地中國十五周年限量版)
奧托·利林塔爾,這位19世紀的德國工程師是滑翔機飛行的先驅,萊特兄弟就是受到他的啟發。1896年,一名攝影師拍下他騰空的身影。沒多久,他就在一次飛行事故後死去。
(國家地理供圖,攝影師已不詳)
用紅木製成的鏡頭座和皮腔,這種摺疊式膠片相機成為20世紀初探險家們最愛的照相工具。那時候,常用於攝影的玻璃干版不但易碎,而且很重。但隨著新型膠捲在1888年被發明出來,相機的身形也縮小了不少,改良成了與如今相似的可攜式相機。
野外暗房:20世紀初,前麻省理工學院教授哈里森·W·史密斯在居住的塔希提島上找不到任何暗房,他用一個舊箱子自己做了一個。
然而在《國家地理》創刊之初並未重視照片的作用,而是以文字作為原動力的,那時刊出的地理知識和地球故事也晦澀難懂,受眾面非常狹窄;1898年,電話發明者貝爾成為《國家地理》第二任主席,他說:
「 『世界和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我們的主題,
如果我們不能讓普通人都感興趣,
我們最好關門!
然後專心做一本只針對一流地理學家、
地質專家的嚴謹技術性科技期刊。」
上圖為1905年1月刊中使用的11張西藏照片之一
1905年,貝爾的女婿吉爾伯特·H·格羅夫納(Gilbert H. Grosvenor)全權負責雜誌內容。此次再也不是乾澀的文字,他冒著被辭退的危險,在《國家地理》里首次插入11張俄羅斯探險家拍攝的照片。而他們拍攝的,就是當時世界上最神秘的城市——中國西藏,拉薩。
一時之間,這期雜誌頓時造成極大轟動。《國家地理》也由此進入了世界範圍內越來越多人的視野。
《國家地理》1905年1月刊封面,本期雜誌刊登了西藏拉薩的11張照片造成轟動。
自此,在跨越132年的時間長河裡,《國家地理》攝影師不斷延伸著全球各地無數讀者與觀眾的目光;今天《國家地理》的「黃色邊框」標誌已然成為了「好照片」的代名詞,「黃框」是一本書的邊框,更是打開外部世界的一扇美麗的窗口,這個「窗口」一直展現著《國家地理》亘古不變的使命:從每一可能的角度看地球。
東京的一家小店外,一個印有藝妓學徒的照片板正等著人們來填補其臉部的空缺,而古樸的日本傳統形象中間所透露出的,卻是現代日化百貨,整個畫面構成若有所指。
攝影:DAVID GUTTENFELDER
約塞米蒂山谷上空,Alex Honnold正在徒手攀登(意思是在沒有繩索或安全裝置的情況下攀登)酋長岩(El Capitan)西南方向約914米高處的一條裂縫。
攝影:JIMMY CHIN
肯亞北部薩拉拉營地(Sarara Camp),一隻孤兒長頸鹿用鼻子蹭著他的看護者。
攝影:AMI VITALE
130多年以來,《國家地理》贊助了超過1.3萬個科學研究、環境保護和探險項目;我們源源不斷去講述關於這顆美麗星球的一切,乃至深邃宇宙;關注瀕危物種、抵制環境污染;我們攝影師們的鏡頭也一直對準那些殘酷的真相,我們成了世界的一面鏡子。
《國家地理》初期的封面沒有圖片與顯眼的「黃框」與圖片
在「阿富汗少女」出現之前,
下圖被譽為《國家地理》鏡頭下「最美」女孩,
阿爾及利亞的少女——
(點擊下圖,獲得《國家地理》經典照片牆——紀念《華夏地理》落地中國十五周年限量版)
攝影:Joseph Conarad
她臉上的花紋是用指甲花的汁液畫上的;眼睛周圍上了化妝墨粉;她凝視鏡頭的眼神中仿佛藏有一種直勾勾的誘惑。這個烏列奈爾(Ouled Nail)部落的女孩是眾多離開阿爾及利亞(Algerian)山區的山民之一,她們在法屬北非擁擠的咖啡館裡表演迷人的肚皮舞,賺來大筆收入用來買珠寶當嫁妝,最終她們會回到沙漠中的老家,開始尋覓夫婿。
攝影:Steve McCurry
《阿富汗少女》的出現締造了《國家地理》的新經典。1984年末,那年她12歲,再有1年左右就要蒙上面紗。一名教師告訴攝影師Steve McCurry,這名綠色眼眸的女孩飽受精神創傷,她的父母在蘇聯的一次攻擊中喪生。她同意拍照,但一直把袍子拉到靠眼睛的位置遮擋著,當老師說「你可以放下」,她才露出整個面龐。
Eliza Scidmore在雜誌中發表的第一批彩色照片之一
攝影:Eliza Scidmore
1888年《國家地理》誕生,膠捲在這年出現;
1905年俄羅斯探險家帶來了拉薩的生動照片,
西藏,曾經「救」了《國家地理》一命;
Joseph Conarad
帶來阿爾及利亞少女一種來自北非的眼神;
Eliza Scidmore
為《國家地理》雜誌出版第一批彩色照片集;
攝影:David Doubilet
David Doubilet
把大白鯊的恐怖深深刻在人們的腦海中;
Steve McCurry
有《阿富汗少女》的地方,就有《國家地理》。
......
無數經典在這枚「黃框」中湧出,
甚至有很多經典作品
已經無法再得知創作者的名字——
(點擊下圖,獲得《國家地理》經典照片牆——紀念《華夏地理》落地中國十五周年限量版)
鐵達尼號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遠航——這張珍貴照片的攝影師已不詳
此圖選自1985年發現泰坦尼克時發表在《國家地理》的第一批照片
攝影:Emory Kristof
《國家地理》1985年12月刊封面
今年,美國《國家地理》成立132周年,
也是《國家地理》簡體中文版《華夏地理》
落地中國的整整15年。
我們選出11張《國家地理》老照片,
它們來自黑白膠捲方興未艾、
彩色攝影無法普及的遙遠年代。
(點擊下圖,獲得《國家地理》經典照片牆——紀念《華夏地理》落地中國十五周年限量版)
1915年,「堅忍號」探險船被南極浮冰摧毀,船被壓成碎片。十個月後全體船員乘坐三艘救生艇奇蹟般生還。
攝影:Frank Hurley
紀念《華夏地理》落地中國十五周年限量版,《國家地理》經典照片牆效果圖。
許多年以前,
在大家都不熟悉「黃框」的含義之前,
這些照片已然代表了《國家地理》以往的經典,
也是《國家地理》永恆的經典。
預購《國家地理》經典照片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JEpf3EBnkjnB-0zBOE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