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了,貧窮!

2020-06-12     中國西藏網

原標題:別了,貧窮!

別了,貧窮!

——山南加查縣易地扶貧搬遷見聞

中國西藏網訊 6月,雅魯藏布江峽谷進入雨季高峰,但其律卓瑪已不再對雨季的到來而提心弔膽——隨著當地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的展開,其律卓瑪一家徹底告別住房漏雨危機。

圖為其律卓瑪 攝影:王淑

「搬下來後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房屋漏雨成為過去式,看著一應俱全的別墅其律卓瑪滿是感激,「一切全靠黨和政府,感謝黨和政府!」。

其律卓瑪是山南市加查縣冷達鄉瑪尼村的村民。2017年12月,其律卓瑪一家搬遷到冷達鄉共康村,住上了一百多平的二層別墅。

加查縣共康村是為易地扶貧搬遷而建的新村,共康是「感謝共產黨,同步奔小康」的縮寫,由加查縣、曲松縣、隆子縣、措美縣的369戶1296名貧困群眾搬遷組成,2018年7月全部搬遷入住,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248戶842人。

圖為共康村 攝影:賈華加

走進共康村,道路清爽乾淨,院落排列整齊,一盞盞明亮的太陽能路燈整齊矗立在道路兩旁。其律卓瑪的新居寬敞明亮,客廳、臥室、廚房、衛生間等應有盡有。「現在水、電、路都太方便了」。其律卓瑪露出幸福的微笑。

圖為其律卓瑪的新家(小院內) 攝影:賈華加

挪了「窮窩」,還要斬斷「窮根」,當地政府通過「群眾互助+集體經濟」的新路徑讓搬遷群眾過上好日子同步奔小康,高質量推進共康村後續發展。

2018年,共康村組織成立共康村產業發展有限責任公司,設立生態養殖互助組、經果林種植與銷售互助組、農畜產品加工與銷售互助組、勞務輸出互助組、農機推廣互助組,把全村的574個勞動力,全部安排到各個互助組中,實現了人人有平台、人人有事做、人人有收入。

家庭勞動力外出務工或部分家庭勞動能力不足可將土地交由村互助組託管,村集體組織留守在家的勞動力、銷售互助等人員幫助料理農活,並加工銷售農畜產品,村委會按勞動要素髮放報酬。這一有針對性的互助方式解決了外出務工人員、勞動力缺乏家庭的後顧之憂,同時為留守人員增加了收入。

集體經濟,有效促進村民增收致富。

共康村推動農牧業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經營,收入按生產要素分紅,讓村民農牧收益最大化。目前,村內459.6畝耕地由村集體統一經營,正推廣種植青稞、冬小麥、玉米、西瓜、土豆、白菜等農作物。

2018年共康村實現耕地收入20餘萬元,2019年實現收入30餘萬元。

微風徐徐,麥浪滾滾,又是一年豐收季。

圖為共康村種植的冬小麥 攝影:王淑

依託整村搬遷的草場資源,共康村投入相關項目資金550餘萬元,整合以搬遷戶為主的本地優質犏牛、氂牛作為本村集體資產,由生態養殖互助組在原遷出地設立的放牧點進行集中養殖,並生產加工銷售酥油、奶渣等畜產品。

2019年共康村養殖業全年實現創收68萬元。

「現在放牧有工資,放牧期間若無牲畜死亡率等還有提成。」其律卓瑪說,這段時間老公正在原遷出地設立的放牧點放牧。

其律卓瑪一家五口,採訪中卻只見其律卓瑪一人。原來,為了創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家人都在外面「奮鬥」。

「老公在放牧,女婿去挖蟲草,女兒在外務工,孫子上學去了」。在家照料家務的其律卓瑪也不讓自己閒著,閒暇之餘她還去村內的奶牛養殖場幹活。

「我現在已經攢了2000塊錢了。」從其律卓瑪的口中聽得出她對家門口的工作十分滿意。

當下,雅魯藏布江河畔共康村的「希望之林」也正在茁壯成長,700.9畝的共康村生態農業綜合體高效經濟林內種植著核桃、櫻桃、大桃樹等經果作物。目前,通過項目管理已培養經濟林木管護人員14人,各類鮮果、花椒等產量10000餘斤,實現產值13萬餘元。

圖為共康村黨員群眾服務活動中心 攝影:賈華加

共康村發展的土地開發項目、生態養殖項目、經濟林種植項目等有效促進了村民增收致富。2017年全村貧困人口全部實現脫貧摘帽,2018年共康村貧困發生率降為零。

2019年,共康村人均收入從2017年的5647.57元增加至11039元,被評為「全國鄉村治理示範村」。

三年時間,依託政策機遇,共康村村民擼起袖子加油干,用勤勞雙手創造出了幸福美好新生活!

「別了,貧窮!」華麗蛻變的共康村村民正在小康路上闊步向前。(中國西藏網 記者/王淑 賈華加 王媛媛)

圖為共康村雙語幼兒園 攝影:王淑

責 編丨李絲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FdVp3IBd4Bm1__YPb3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