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音版」道北今昔,文/李永安

2019-09-21     終南文苑

在西安說起道北,四五十歲以上的人都很熟悉。道北主要指的是隴海鐵路西安火車站以北、未央路以東這一帶地方。說得具體一點,就是自強東路、二馬路、向榮巷、向榮街、童家巷、太華路這一片區域。「道北」一詞,主要來源於上世紀三十年代隴海鐵路通車後,河南的許多難民順著鐵路逃難到西安,在鐵路以北住了下來,形成了大片的棚戶區。

我家原先在道北自強東路居住,太華路是我熟悉的一條街道。今年春天的一天,我和家人從自強東路走上了太華路,我們被眼前的景色吸引住了。又寬又直的路面,路西是美麗的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路東是超市、酒店和幢幢高層建築。我真難以相信,這就是過去那條擁擠狹小、常常堵車的太華路嗎?這就是過去那條兩邊是高低不齊的商鋪、門口堆滿了雜貨的太華路嗎?這就是過去那條棚戶相連、人聲嘈雜的道北太華路嗎?看著眼前的一切,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

從前這條道路不寬,車輛卻很多,兩旁街道大多是一些平房和小商鋪、飯館。當時,最有名氣的是太華路上的大華紗廠、黃河棉織廠。路東是紗廠街,街里大多是一些平房和棚戶建築。路西的生產村、二馬路一帶,是一片一片的棚戶建築,還有一個個的城中村,真是名副其實的「道北」。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隨著西安房地產和建材市場的形成和發展,太華路這條主街道又逐步改造成以售賣建材為主的商圈。過去,我走在這條不寬的街道上,看到的是一個連一個的建築、裝飾材料市場,售賣的商品包括建材、燈具、油漆、板材、家具、陶瓷、水暖用具、五金、預製門等。太華路這條街道,顯得更加繁忙了,不寬的馬路上,大小各種車輛,來來往往,熙熙攘攘,真是車水馬龍、擁擠不堪。那時候,太華路真是客商雲集、一鋪難求啊。人們選購建材用品,首先想到的是太華路,使這裡成為與人們生活緊緊相連的一條路。

十年前,隨著大明宮遺址區保護改造這一惠及道北群眾的龐大文化工程和民生工程的正式啟動,太華路街道的改造工程也開始了。太華路這個由沉睡到繁華的街道開始不平靜了,紅火多年的建材產業開始搬遷了。一位曾在此經營油漆的朋友感慨道:「我從太華路興起的時候,就在這條街上開店,太華路的一店一鋪、有多少路燈,我都熟悉,現在要搬遷了,說實話,心裡真的還有些捨不得。話又說回來,西安要建大明宮遺址保護區,這是大事啊,將來這條街道肯定很美。」

如今我又回到了太華路上,昔日擁擠雜亂的建材經營場地,發生了巨變。現在的太華路是雙向八車道,路面寬敞,車行無阻,道路兩旁是一排排槐樹,猶如一把把綠色的大傘。太華路南頭的立交橋,車輛川流不息。印象很深的是,在沒有修立交橋前,這裡只有一座橫跨隴海鐵路線的水泥橋,也稱東天橋。橋北面是一個長長的大坡。現在眼前是寬闊整齊的太華路立交道路,車輛在這裡分道行駛,暢通無阻。

來到自強東路上的丹鳳門,這裡是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入口。在丹鳳門的廣場上放眼望去,公園裡樹木蔥蘢,湖水幽靜平緩,白雲和樹木倒映在清清的湖水中。寬闊的廣場上,晨練的人們,有的輕舞飛揚,有的緩緩散步,有的高歌歡唱。我真的不敢相信,這就是曾經棚屋連片的二馬路和生產後村嗎?這就是給我的童年生活留下深深記憶的道北嗎?

我家原先就住在道北的自強東路497號的一個院子裡,是實實在在的道北人。那時候,我家居住的周圍全是一片一片自建的一、二層磚樓房和平瓦房,每家的門前都搭著一個油氈頂的廚房,裡邊放著蜂窩煤爐子。屋內狹小擁擠,二層房多是磚砌或木架樓梯,有的房裡連腰也伸不直。細細的小巷連著小巷,巷中有路,路中有巷,家家都是房靠房、窗連窗。在我的記憶里,到了雨季,小巷裡地勢較低,積水很深,家家戶戶都忙著出來掃水,有時雨下得太大了,院裡屋裡進水成了常事。其實最難熬是炎熱的夏季,由於房子低,又擁擠,通風很差,房子裡熱得透不過氣來。到了傍晚,巷子裡、街道兩邊人行道都是乘涼的人。

說起過去的道北,現在上了年紀的老道北人大多經歷過擔水的日子。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道北一條巷子甚至一條街道只有很少的水龍頭,家家用水全靠用肩擔水,擔不動的就抬水、提水。家家戶戶備有一個大水缸和一個扁擔,兩個水桶,有的家裡人口多,還備有兩副水桶。最難忘的是排隊擔水了,下了班,大人們飯也顧不上吃,急忙拿著扁擔提上水桶先去巷子裡擔水。由於擔水的人多,水桶彎彎曲曲排起了長隊。尤其是到了夏天,太陽火辣辣地照射著,挑上一擔水要排好長時間的隊。記得一度還實行的是水票擔水,你挑上一擔水,管水的老人手拿著一個細細的小竹管,蘸點紅印泥,在水票上按一個紅圓圈,提一桶水,就按半個圈。二十多年前,我家住的向榮巷進行低洼改造,我們住進了新建的向榮巷小區,告別了擔水的日子。

2007年10月,大明宮遺址保護工程開始了,在這片唐代的皇宮園林土地上,共有7個城中村,89家企事業單位,100萬平方米的棚戶區,2.5萬戶居民,6000餘戶商戶進行了搬遷。2010年10月1日,占地3.5平方公里的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建成開園。如今,我走在寬闊的御道廣場上,感受著道北的變化。我看見幾個老年人在陽光下,走走看看,笑盈盈地說著什麼。一打聽,才知道她們原來就住在這裡,當時叫生產後村。老人說:「我們現在搬到八府莊一帶了,住上高層樓房了,美得很,有時也很想念過去住過的地方,就常過來看看。」老人們漸漸走遠了,我望著她們遠去的背影,心中是深深的祝福。

走在道北的街道上,有一個發自內心的感受,就是道北在變,變得越來越快、越來越好。我在自強東路上,看到西安火車站北廣場的改造工程正在實施,靠街道南邊的街道和小巷拆遷工程已接近尾聲。道北的一切,都有著深深的記憶。那些我童年時代熟悉的巷子和街道,如童家巷、自立路、建國巷、篤臣巷、職工巷、富強路等老巷子已不復存在。自強東路靠北的一部分棚戶區拆遷改造工程也正在進行。

是啊,昔日的道北正在悄悄地消失,展現在人們面前的,將是一個全新的城區。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dXVG0BJleJMoPMGPX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