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友們」拿到糖尿病檢查報告還在迷茫嗎?專家帶您簡單了解一下

2019-07-10     首醫大三博腦科醫院

供稿:重慶三博江陵醫院

患上糖尿病,糖友們避免不了要與各種檢查報告打交道,然而拿到檢查報告以後,看見密密麻麻的檢查結果,都會有「為什麼要做這麼多的檢查?意義何在?我的病嚴不嚴重?應該怎麼治療」等疑問。

為了讓糖友們能更清楚了解做這些檢查的意義及病情,下面由重慶三博江陵醫院內二科主任劉明帶您簡單了解一下。

血糖(BS)

臨床上所說的血糖是指血漿中的葡萄糖,檢測血糖的方法分為空腹測血糖和餐後測血糖兩種,正常值為

血糖水平受飲食、運動量、情緒、藥物的影響而經常波動,因此,化驗一次血糖只能反映采血那一刻的血糖水平,不能反映采血前一段時間內的平均血糖水平。所以,血糖檢測一般作為糖尿病的初步篩查方法。

葡萄糖耐量試驗(OGTT)

葡萄糖耐量試驗是公認的診斷糖尿病的金標準,未患糖尿病的人群在口服大量葡萄糖以後,可使血糖濃度暫時性升高,2h後恢復正常。給受試者測定空腹血糖後,口服75g葡萄糖,之後分別在半小時、1小時、2小時及3小時采血測血糖,這一過程即為口服葡萄糖耐糖量試驗。而患有糖尿病的人群,由於胰島功能障礙或與糖代謝間接相關的腺體功能障礙,造成胰島素受體數量與功能發生改變,導致血糖發生變化。

尿糖(U-GLU)

一般情況下,尿糖可以反映出血糖的情況;但尿糖還受許多其他因素的影響,有時血糖與尿糖並不完全一致;因此,尿糖結果僅供參考,而不能作為糖尿病的診斷依據。

正常情況下,尿液中只含有微量的葡萄糖,尿糖檢查呈陰性。當血糖增高到一定程度(≥8.9~10.0mmol/L)時,腎臟的腎小管就不能將尿液中的葡萄糖全部回吸收,尿糖就會增高呈陽性,化驗單上用「+"號表示。

糖化血紅蛋白(HbA1c)和糖化血清蛋白(GSP)

糖化血紅蛋白可以反映采血前2-3個月的平均血糖水平,其正常值為4%~6%。對於血糖波動較大的糖尿病患者,了解其平均血糖水平更有意義。但不能用於糖尿病的最後診斷和指導每日降糖藥物的用量。

胰島功能測定試驗

一般用於了解胰島β細胞的功能狀態,協助判斷糖尿病類型並確定治療方案。

C肽釋放試驗

測定C肽水平更能反應β細胞合成與釋放胰島素功能,可以排除外源性胰島素的干擾,有助於糖尿病的臨床分型。健康人空腹血漿C肽值為0.8~4.0微克/升,餐後1~2小時增加4~5倍,3小時後基本恢復到空腹水平。

尿微量白蛋白(UAER)

尿微量白蛋白測定是反映腎小球濾過功能,有無腎臟損害的敏感指標,健康人尿液中會含有微量的白蛋白,但是糖尿病患者易並發腎臟損害,讓腎臟的腎小球更容易泄露蛋白進入尿液中,如不早發現早治療,會逐漸發展為尿毒症。

血、尿酮體

重症糖尿病患者由於胰島素嚴重缺乏及糖利用障礙,造成脂肪分解,產生大量酮體並在血中堆積,引起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如不能及時發現和救治,可危及患者生命。由於尿酮體檢查準確性受外界飲食影響較大,故可靠的試驗是測定血中的β一羥丁酸含量,超過0.5mmol/L,就提示有糖尿病酮症。

糖尿病相關抗體

糖尿病相關抗體主要用於糖尿病的分型,主要包括包括谷氨酸脫羧酶抗體(診斷價值最高)、胰島細胞抗體和胰島素自身抗體等,健康人以及2型糖尿病患者這三種抗體均呈陰性。1型糖尿病多呈陽性。

血脂

由於糖尿病是一種代謝紊亂綜合徵,除血糖高以外,還伴隨血脂代謝異常,共同構成了糖尿病慢性併發症的高危因素。所以,糖尿病患者更應該控制血脂:總膽固醇<4.5mmol/L,甘油三酯<1.5mmol/L,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1.1mmol/L,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2.6mmol/L。

現在您明白為什麼要做這麼多的檢查了嗎?

專家在線

劉 明

主任醫師

內二科主任

重慶市兵工內科學會常務委員

重慶市江北區醫藥學會醫療事故技術鑑定專家庫成員

擅長: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肺部包塊及胸腔積液,糖尿病,甲狀腺等疾病的診治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fYJJGwBmyVoG_1ZoY4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