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見你》之後,台劇的下一部佳作在路上

2020-05-10     風影電影

原標題:《想見你》之後,台劇的下一部佳作在路上

如果是關注台劇的朋友,一定會發現台劇近年來發生了不小的改變,而《想見你》則是目前擴散最廣、最成功的一次,它的爆發已經醞釀了許久

在21世紀的前十年,是台灣偶像劇稱霸螢屏的十年。

《流星花園》、《惡作劇之吻》、《天國的嫁衣》、《綠光森林》、《放羊的星星》等浸滿大家"童年記憶"的作品,也是那個時期一路下來的代表作,當然,模式化的桎梏也非常嚴重。《我可能不會愛你》之後,台劇經歷了很長一段時間的沉寂。

直至如今,台劇仍處在復甦期,但顯然已有所起色,以下這些便是力證。

無論是前兩年的《花甲男孩轉大人》(豆瓣9.1)《麻醉風暴》系列(豆瓣8.8)、《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豆瓣8.4),亦或是去年包攬豆瓣年度華語劇集榜單TOP2的《我們與惡的距離》(豆瓣9.5)、《俗女養成記》(豆瓣9.1),都一次次地刷新了大家對於台劇的固有印象。

《麻醉風暴》系列、《我們與惡的距離》以及《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是從社會性議題出發,帶有濃厚的美劇氣息,通過對各個行業、階層的整合性書寫與落地化,描繪出一幅尖銳的台灣本土眾生相。不過,對於一些觀眾來說,這些劇可能有點過於"議題先行"、過於嚴肅。

《俗女養成記》、《花甲男孩轉大人》則是台灣一貫有的"鄉土劇"品種在新時代的新改良,以更具新意的手法包裝溫情散落的家庭生活,但內核仍舊是靠鮮活的人物關係和真摯的情感表達來感動觀眾。

而《想見你》則讓人想起不少將穿越、懸疑和愛情戲融匯一體的韓劇。雖然不知道《想見你》的編劇是否看過2013年的《九回時間旅行》,但二者的確有著相似的因果輪迴時空觀和戲劇結構。相較之下,《九回》在懸疑色彩上更強勢,而《想見你》則在類型融合的路上走得更遠。

市場萎縮、資金鍊周轉困難,是台劇在2010年代陷入寒冬期的最大原因。

這一現狀目前正在被改變,在流媒體崛起的大潮下,越來越多的台劇開始利用多平台的播出渠道與資金。比如公視與HBO合作《我們與惡的距離》,之後被騰訊引進;《想見你》則是中視與FOX合作,播至中途被愛奇藝和騰訊引進。

但它們的製作成本依然非常有限。據公眾號"河豚影視檔案"提供的數據,《想見你》每集僅有35萬元以下的預算,這在《想見你》製片人麻怡婷的眼中,甚至已經是"頂破天"的預算水平了。

在內地動輒號稱成本上億的影視劇市場,這可以說是零頭的數字,在台灣的影視市場卻是一條不成文的鐵律。市場小、觀眾少、人才流失,產生了惡性循環,"台灣影視人必須在經濟桎梏中創作"。

然而,在如此低的成本之下,《想見你》的製作團隊仍舊拿出了劇作與攝製水準皆佳的作品,更加令人欽佩。

此外,我們也需要正視台灣審查寬鬆所帶來的創作自由。上面提到的每部台劇,除了主打溫情牌的新式鄉土劇,其他每一部劇的劇本,假如放在內地肯定都會面臨審查的難題。

《想見你》同樣如此,劇中兼具了諸多社會性議題的探討,而這些內容在內地視頻平台播出時偶爾會出現刪減的情況。

由許光漢飾演的少年王詮勝,他的性取向為同性,因當時台灣的社會環境並不如現在開明等原因,最終選擇自殺。無論結局怎麼扭轉,他自殺的命運都無人能去改變。

而在最終引爆的陳韻如一角,編劇以一種"愛而不得遂自毀"的爭議性態度將這個人物立足,大膽、深刻,同時也涉及了如今青少年自我認同的問題。

當然,"討厭獨自活在這個世界的自己"的陳韻如,最後仍舊有個相對溫暖的結局。此處情節的安排源於對劇作整體風格的平衡與維持,而非礙於審查。

在台灣,拍攝電視劇無需立項,劇本也無需審查,只是在播出之後會審查該劇是否存在過度植入廣告的情況。這讓編劇在創作時就可以對內容、題材無需過多顧忌是否踩到紅線。而這,也許才是近年來台劇接連產出爆款的根本原因之一

相信,《想見你》的出現並非是台劇復甦歷程里的一個偶然。2020,希望能湧現出更多令人驚喜的台劇,填補《想見你》之後我們的"追劇空窗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eFVC3IBnkjnB-0zC6K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