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有上億人口的大明帝國,為何對一個幾十萬人的小部落束手無策?

2019-05-31   國家人文歷史

文| 原廓

清皇太極調兵信牌

朝鮮在東亞地區雖然算不上強國,但火器比起後金還是發達。薩爾滸之戰中,朝鮮就為明軍提供過萬名火槍手。不過朝鮮軍隊在薩爾滸之戰的表現並不算好,朝鮮人自承當時「賊使策馬突入,馬疾飛如,伏兵四起,直斷我軍,我軍不得放一炮發一矢,瞬息之傾,躪死者幾二百人,申誠立,池如海,李元吉等皆死,而胡兵死者只二人。」由於朝鮮軍隊在薩爾滸戰場還有成建制投降和出賣明軍的情況,後金方面自然將朝鮮視作一塊可以征服和壓榨的肥肉。

攻克瀋陽後,努爾哈赤將都城從赫圖阿拉遷到此,已經暗含征朝的意圖,他遷都的理由就是「瀋陽形勝之地,西征明由都爾鼻渡遼河,路直且進。北征蒙古兩三日可至。東征朝鮮可由清河路以進」。天聰間遼東災荒,後金「國中大飢,斗糧價銀八兩,民中有食人肉者」。為轉移矛盾,後金於天聰元年(1627)對朝鮮悍然發動侵略。正月十三日,後金派阿敏、濟爾哈朗、阿濟格、杜度、岳托等悍將,以薩爾滸之戰中的朝鮮降將姜弘立、韓潤為嚮導,對朝鮮發動了進攻,僅三個月就逼得朝鮮方面簽訂《江都之約》;十八日,阿敏又逼迫朝鮮王弟李覺簽訂《平壤之約》。阿敏在《江都條約》與《平壤之約》簽訂中間,以「吾等並未與盟」為藉口,縱容自己手下的八旗兵大掠三日,「財物人畜,悉行驅載」。通過對朝鮮的征服與掠奪,後金不僅獲得了大量物資得以緩解危機,更重要的是得到了大批朝鮮火銃手。他們認為,「朝鮮之兵,雖無馬上之能,然不違法度,長於步戰鳥槍,以攻取城池大為有用」。這麼一來,後金極大地彌補了自己的短板,縮小了與明帝國的火器差距。

《清太宗崇德皇帝朝服像》,約繪於 17 世紀

從這些史實中可以看出,薩爾滸之戰的慘敗直接導致了明帝國遼東秩序的崩潰,原本由明帝國組織的,對後金政權的包圍態勢被打破,反而變成後金政權的後方基地。明帝國的東北防線,則大踏步後退到山海關一線,京畿已經暴露在後金直接威脅之下,戰略態勢已處於不利。

後金有足夠的戰爭潛力和明朝在遼東相抗衡

說到這裡,要解答可能很多人都很好奇的一個問題:明帝國明明是一個擁有上億人口的大帝國,卻為什麼在損失數萬軍隊後,就陷入如此窘境?更對一個幾十萬人的小小部落束手無策?

事情當然沒那麼簡單。

插畫,太祖率兵克遼陽,出自《滿洲實錄》

首先,明帝國之所以對後金束手無策,和遼東的地形有很大關係。後金所處的遼東,對於明帝國來說是孤懸塞外,只能通過狹窄的遼西走廊進行控制和用兵。走廊的北側是必須要防備的蒙古勢力,末端是後金勢力,等於兩面受敵。因此,明帝國的大規模兵團作戰也受到極大限制,每次用兵都要在沿線布置足夠的兵力,以防蒙古人乘虛而入。薩爾滸之戰後,後金和蒙古合流,京畿地區受到的軍事壓力更加吃緊,兵力受牽制之處更多,只能從其他地方動員和抽調軍隊入遼作戰。而這些抽調來的軍隊近的幾百里,遠的上千里,集結時間大大加長,這也就給了後金政權以充沛的準備時間。而且由於地理限制,明軍也只能出山海關,走遼西走廊這一固定道路。後金只要在沿途布置間諜,明軍的動向就一覽無餘,用兵自然充滿了被動。

另一方面,此時後金也早已不是什麼漁獵民族小部落了。實際上,明末的女真人已進入農業社會,有足夠的戰爭潛力和明朝在遼東相抗衡。據史料記載,早在萬曆年間建州部已經「無墅不墾,至於山上亦多開墾;田地品高,則一斗落種,可獲八九石,瘠者僅收一石;土地肥饒、禾穀甚茂,旱田諸種,無不有之」。在後來的征戰過程中,後金把劫掠而來的漢人、蒙古人實行編民戶政策,統一分配到各處去開墾耕地,僅在遼河以東地區就有三十萬日耕地(每日六畝)。根據記載,當時瀋陽附近各莊田產出比例最高的1∶36,最低的1∶30,平均在1∶31之間,可見後金此時農業已有相當發展,有相當堅實的基礎支持其長期作戰。

1615年努爾哈赤建立八旗,當時後金有兵6萬,人口當在35萬人以上。1618年,努爾哈赤攻陷撫順後就獲得了30萬人口。等到後金占據整個遼東之後,統治的居民人口持續增多。根據《舊滿洲檔》的記載,薩爾滸之戰後的天命五年(1620),努爾哈赤設置十六游擊管轄各地諸申、漢人男丁,每游擊兩萬丁。可見此時後金已經達到了擁有32萬男丁的強大力量。按三抽一或二抽一為披甲來計算,估計後金可動員10—16萬大軍。另外,後金軍隊其實非常注意火器的發展、生產和使用。比如在之後的大凌河之戰中,後金已經能一次性投入一萬餘斤火藥,彈重在8斤—20斤的各型火炮已高達45門。

可見,在薩爾滸之戰後,後金已經成為遼東最強大的政權,而八旗軍作為後金命根子,在人數和裝備上都擁有強大的實力,這支武裝力量經過連續戰爭的考驗,成了一支野蠻殘忍但驍勇善戰的精銳作戰部隊。此時的後金雖然未必能強過整個明帝國,但至少能保證自己在遼東處於不敗之地,還能長期堅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