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和雕的漫談

2019-11-12   玉神獨山玉會客廳

國人愛玉,數千年熱度不減,近年來更是掀起藏玉熱潮,催生了玉文化產業的不斷壯大,但如何賞鑒一件完美的玉雕作品,普及一些玉雕常識也就很有必要了。

《月印敦煌》張克釗·獨山玉

一、溫軟潤澤的玉質美

許慎《說文解字》中有「石之美者為玉」,簡單說就是那些具有美麗光澤的石頭稱之為玉。中國傳統文化中也有「溫潤如玉」和「珠圓玉潤」的說法,按照個人的理解,玉應該有一種溫軟潤澤的美,這是來自玉質、題材和造型共同傳遞給人的一種審美體驗。因為珠圓,方能玉潤,所以玉雕的造型應該是圓融的、曲線的、優美的,而不是那種生硬的、直線條和平面化的處理。

《一團和氣》侯曉峰·黃龍玉



二、天人合一的玉雕美

玉是大自然億萬年精華的所在,玉雕和雕玉不僅僅是一個詞組次序的問題,更多反應的是一個對待玉雕的態度問題,是把玉的美放在第一位,還是把人的意志放在第一位的問題,這直接導致的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創作理念,是探求玉料最佳適合表現的題材?還是更多展示作者個人人為的創意?我們更提倡的是敬畏生靈,尊重手中的每一塊玉料,做到「大美不琢」和「掩瑕為瑜」,始終堅持「玉雕」藝術應該把玉放在第一位,雕放在第二位,雕是為了不雕,玉雕的目的是為了玉質更完美的呈現。

《西方三聖》尚海飛·和田玉

三、簡約置白的布局美

因為大美不琢,就有了玉雕作品構圖布局的提煉和概括。馬致遠《天凈沙·秋思》中有「枯藤老樹昏鴉,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這樣的描寫,一組細膩的特寫定格,似漫不經心地描繪出幾多離愁別緒,這也是文人繪畫「孤寂清瘦」的意境所在。文人畫高雅的格調氣韻,具體表現為構圖上大量的留白所帶給我們的意象空間,正如「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天地做成的畫幅中一片絹素,只有一個墨點孤寂清冷獨處,這便是中國藝術中的境界,簡約而不簡單的高度概括與省略。需要強調的是,簡單的是形式,是高度概括提煉的構圖和造型;豐富的是內涵,是其無盡的想像空間。傳統繪畫大面留白,高度概括、極為簡約的布局美,也是當代玉雕需要傳承借鑑的。

《唐馬》李旭·和田玉

四、圓融和諧的空間美

從「珠圓玉潤」說開,只有圓、才能潤,從而決定了玉雕造型更多使用球形的體塊關係。玉雕中的空間造型被行業內稱為「推活兒」,不同於西方雕塑強調體塊和空間造型的寫實化處理,從某種意義上,玉雕的體積是球形體塊與傳統線條藝術共同造型所呈現出的,一種壓縮過、弱化和虛化了的寫意空間,更多強調的是「圓潤」的造型整體。也只有如此,才能將玉質美展現出來。反過來,如果真正按照雕塑的處理,往往已經做過了很多。作為民間傳統工藝美術,圓融的空間造型也更多契合著民族「圓融、和諧」的審美理想。

《三足爐》張春風·青玉

五、精深高妙的曲線美

玉雕造型中很多空間的處理手法,更多吸納了中國傳統繪畫中線條的處理技巧,除了疊壓和穿插來塑造前後空間,更多藉助於線條的組織和運筆過程中的輕重提按變化來表現體積、質感和韻律,強調結構線和邊沿線的組織關係,通過微妙的體塊轉折變化來塑造形體。在這些方面,傳統薄藝玉雕已經將中國傳統繪畫的章法布局和線條處理的精妙運用到了極致,這是我們需要仔細揣摩研讀的。

《靜靜走去》王志戈·獨山玉

六、切磋琢磨的自然美

傳統玉雕藝術講「如切如磋」,「磋」即磨,要體現出玉的「潤澤之美」,玉需要經過打磨拋光,將人工痕跡減弱,玉質美展現出來。雕的目的是為了玉更美,而不是技藝的炫耀,很多事物自然狀態下的美好往往是人力所不能及的大美,在玉雕雕刻的後期,應該努力還原自然之美,使玉質美和造型美完美的融合,將現代工藝人為工具的痕跡減至最少,所以,琢磨從某種意義上說,宛若大浪淘沙,經過時間的沉澱,將一切人為因素重新回歸自然。

《靜碧不語》王志戈·獨山玉

玉雕的拋光更需要注重因材施藝,不同材質、不同部位使用不同的處理手法,區別對待,有所強調,將玉質該有的潤澤之美完美呈現。市場中間出現的一些不能拋光的作品,個人以為,是對玉雕藝術本真的一種曲解,是片面強調人為的一種驅使,這也是為什麼現代玉雕工具「利」了,玉雕「味道」反而不足了的原因之一。

美玉良工,如切如磋,雕刻琢磨,只為玉雕溫軟潤澤的美感呈現,天人合一,大美不琢,掩瑕為瑜,只為美玉經典的流傳。









作者簡介:

陳安定,鎮平縣工藝美術學校高級教師,玉神工藝品有限公司藝術指導。河南省玉石雕刻大師,南陽市首屆工藝美術大師,鎮平縣教育名師。多年致力於玉雕教育和藝術理論研究,以畫理治玉,作品風格細膩典雅。











本文發表於《中國寶玉石》雜誌2019年10月刊總第15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