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經典解讀欄目,是一個旨在向科幻入門讀者提供幫助,用最短的篇幅,快速向讀者講解歷史上的科幻經典小說的解說性欄目。
我們精選了世界科幻史上最為經典的數十部小說,每期一部,讓讀者們在大約5分鐘的閱讀時間裡,快速了解到這部科幻經典的內容和特色。通過這個欄目,讀者們可以了解到科幻史的演變發展,各種科幻想像的類型和源頭,為自己的將來的科幻閱讀提供指導。
《時間機器》
第一部以時間旅行為題材的作品
其出版被認為是「科幻小說創作元年」的開端
作者 | 赫伯特·喬治·威爾斯(H.G.Wells)
關鍵詞 | 時間旅行
首版 | 1895年
維多利亞晚期的英國,一位科學家在晚宴上,給客人們講述了穿越四維空間後的奇異經歷:
乘坐自己發明的時間機器,他前往公元802701年,發現自己置身於宮殿和花園之中。 在這裡,他遇到了艾洛伊人,一群身材矮小、體態優雅、如孩童一般無憂無慮卻缺少好奇心的未來人類。
時間旅行者救下了一位名叫薇娜的艾洛伊女性,並和她建立了親密的關係,了解到他們對夜晚有著深深的恐懼,社群里沒有工業的痕跡,文明在慢慢衰落。
時間旅行者準備返回,卻發現時間機器被偷。 在尋找的過程中遇到了生活在地下的莫洛克人,他們晝伏夜出,蒼白野蠻,用大型工業機器維持著地表上的伊甸園,同時也以艾洛伊人為食。
在奪回時間機器的混亂中,薇娜意外喪生。 為了躲避莫洛克人的追殺,時間旅行者駕駛機器前往三千萬年之後,目睹了地球的末日,只有一些像螃蟹一樣的生物在苟延殘喘。 疲憊交加的旅行者回到原本的時間,發現只過去了三個小時。
第二天,他又走進時間機器準備旅行,但這一次,他一去不返。
解讀
時間旅行,這個令人著迷又令人困惑的概念,是科幻文本中經久不衰的母題。威爾斯筆下神秘的時間旅行者,前往八萬年後甚至更遠的未來,見證人類的衰退和滅亡。這是一篇寫於世紀之交的寓言。
1、為「時間旅行」類作品開啟了時間
有關時間的不同解讀,以及旅行過程中的奇異經歷,伴隨著《時間機器》的問世,成為了大眾文學想像中重要的一環。
讀《時間機器》其實就是一場追溯源頭的體驗。這是威爾斯作為科幻作家的處女作,也是第一部詳細講述「時間旅行」過程的小說,對看到的景象、身體的感受,以及使用的工具,都進行了細緻而生動的描繪。塑造了人們對這一文學類型的認知,也為120多年來的同類作品提供了藍本。
不僅如此,威爾斯還首次將當下最先進的理論和技術用於解釋故事情節,基於當時的科學理解,提出時間是「第四維」的概念。這意味著穿越時間後,空間位置並不會同時發生移動,從而將表現方式從之前的許願和做夢,引入到更為嚴謹和理性的框架內。可以說,這之後所有關於「時間旅行」的作品,或多或少都有著《時間機器》的影子。
2、通過文明和教育,才能控制原始本能
《時間機器》展現了一個令人不安的場景:人類作為進化樹頂端的物種,並不一定會越來越先進。這一看法承襲自達爾文和赫胥黎,對維多利亞時期驕傲自大、以「萬物靈長」自居的主流觀念提出了批評和警告。八萬年後,我們的後代要麼是優雅溫馴卻被當做食物的艾洛伊人,要麼變成莫洛克人深藏地穴、茹毛飲血。光鮮亮麗的表象之下,人的原始本能依然存在,任何物種都有可能在演化過程中退回到最原始的狀態。
阻止這一轉變的關鍵就在於文明和教育。
現代人的身體構造與舊石器時代的祖先並沒有太大的區別,更顯著的變化發生在大腦里。在威爾斯看來,物種和文明的發展是緊密聯繫的,文明的發展伴隨著道德觀念的出現,讓原始人得以成為現代人。我們或許永遠不能完全戰勝內心深處的野獸,但至少可以用道德的準繩去約束它,而道德建立在教育的基礎上。掌握知識,了解善惡,明白什麼事不能做,以及為什麼不能做。科學拋出了一個本質性的問題:究竟何以為人?威爾斯虛構的未來場景,對這一問題所引發的焦慮做出了回應。
3、一個完美世界是靜止而死氣沉沉的
1895年,正值科學發展與社會文化激烈碰撞的時期:世紀之交的巨大轉變令人期待新時代蘊含的希望,同時,理性被淹沒在「世紀末」氛圍中,粗鄙、腐敗、自私自利導致一場精神危機蔓延整個歐洲。《時間機器》的出版,正是這個時代的寫照。
初看之下,威爾斯似乎是一個技術樂觀派,對未來革新的可能性有著美妙的暢想;但隨著時間旅行者的探索,伊甸園開始分崩離析,在黑暗而野蠻的邊緣搖搖欲墜。根據進化論的觀點,一旦競爭停止——無論是否人為導致——適者將失去生存優勢,整個物種將陷入無法挽救的衰落。烏托邦的存在正意味著競爭的消失,只有死水才是平靜無波的。
但這並不意味著競爭應該被推至極端;事實上,《時間機器》也是對社會達爾文主義將「優勝劣汰」原則應用於人類社會的批評。將階級分化歸因於「自然選擇」,是在為不公平的財富分配找藉口,如果這種差別被物質至上的教條無限放大,人類將沿著艾洛伊人和莫洛克人的軌跡「進化」,最終走向自身的滅亡。
4、我們都是時間旅行者,未來在我們手中
《時間機器》是一場十九世紀末期的思想實驗,在一場驚心動魄的時間之旅後,讀者和無名講述者回到正常的時間線,反思社會政治文化可能產生怎樣深遠的影響。從故事發展看,小說對未來持悲觀的態度,但與世紀末的非理性消極情緒有所不同,威爾斯認為情況在變得糟糕之前,是往好的方向發展的。當下顯得尤為關鍵。
其實,每個人都在進行時間旅行,以時間衡量自己在宇宙中的位置,只不過走了一條慢車道。剛邁入新世紀第二個十年的我們,和一百多年前的讀者面臨著類似的情況,科技在改變世界的同時,也在塑造人對世界的認知。我們擁有累積至今的知識和技術能力,因此更應該去思考每一個決定會導向何處。
所幸的是,時間仍在變化,未來尚未確定。威爾斯設想了最糟糕的一種情況,讓我們有可能避免悲慘的命運——這也是所有科幻作品的共通之處。
金句賞析
採用顧憶青譯本,天津人民出版社,2018年
1. 我們的意識始終沿著時間前行,除此之外,時間與三維空間並無本質差異。
2. 假設時間機器的行駛速度比常人快五十倍或是一百倍,它行駛一分鐘的話,我們才過了一秒鐘。如此一來,我們所能看到它存在的時間,就只是它在常態下的五十分之一或者百分之一。
3. 只見這台機器模型頓時旋轉起來,變得模糊不清,瞬間恍如幻影,好似泛著微光的黃銅和象牙轉成的漩渦。機器不見了——消失得無影無蹤!
4. 在時隱時現的黑暗之中,我看見月亮飛旋,月相迅速由缺轉盈,依稀望見星移斗轉、夜空浩瀚。沒過多久,我繼續加速前進,晝夜疾速交替幻化成一片綿延不斷的灰色。天空呈現出壯觀而深沉的湛藍,有如破曉時分那般瑰麗明亮。太陽噴薄而出,在天邊划過一條耀眼的火光,形成一道奪目的弧線。而月亮則宛若一縷影影綽綽的飄帶,星辰無跡可尋,僅能望見藍天中時而閃爍的光環。
5. 天空中繁星璀璨,但我卻覺得它們似乎已不再閃爍。
延伸思考
我們所處的時代和維多利亞晚期其實頗有相似之處,你覺得時間旅行者目睹的一切會變成現實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WbCAXMBd4Bm1__Ylis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