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有位母親,沒有奶水,窮得買不起奶粉,只好熬點米湯給寶寶喝。
孩子六個月時,別人送她一本繪本,這位母親很喜歡,看了幾遍,然後每天晚上都念給孩子聽。
孩子3歲,上幼兒園了,老師說她每天都講故事給鄰座小朋友聽,講得很精彩,如果比較長的故事,還會說「欲知後事如何,請聽明天分解」(這句明明就是母親的口頭禪啊)。
這位孩子,還經常和父母討論新聞里的事情,因為家裡沒錢買書,經常到圖書館看書。
這些良好習慣的形成,源自有位堅持念書給她聽的媽媽,最初就是簡單的繪本。
正如經典的《朗讀手冊》里說:
也許你擁有無限的財富,
一箱箱的珠寶和一櫃櫃的黃金,
但你永遠不會比我富有,
我有一位讀書給我聽的媽媽。
很多家長,在孩子未滿一歲,就買了很多繪本,這些幾十甚至上百元一本的繪本,值得買嗎?讀繪本,有什麼用?可能很多家長沒有細究。
在父母們必看的親子閱讀圖書《幸福的種子》里,作者松居直概括了五個方面的益處。
02
什麼聲音是寶寶的天籟之音?什麼聲音讓它最有安全感?母親的聲音,這是從他在娘胎里、有了聽力開始,就一直聽著的熟悉的聲音。
媽媽念繪本給寶寶聽、唱兒歌,使書上的文字和圖畫,經過媽媽的講解,伴隨著喜怒哀樂的情感,生動地烙印在寶寶的心頭,同時激發對話,利於寶寶的語言發展。
儘管現在有了早教機、手機等電子設備,可以播放繪本、音樂,但建議媽媽們在寶寶3歲前,多親自給他們講繪本、唱兒歌童謠,每天短短10-15分鐘,這對孩子的語言發展、性格塑造都有很大幫助。
03
生活條件好了,有的父母,喜歡給孩子買各種玩具;有時罵了孩子一頓,心裡過意不去,覺得傷了孩子心,再陪她吃一頓好的。這些物質的補償,只會讓孩子越來越貪婪,越來越不懂得愛,越來越空虛,無法滿足幼兒的心靈成長的需要。
經常陪孩子讀繪本的父母,是充滿愛的父母,愛自然地流淌在父母和孩子中間,讓孩子從小就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的愛。父母經常緊緊抱著孩子,用溫柔的聲音和他說話,孩子通過肌膚的接觸、語言的交流,感受到親情,心靈就一點點充實起來,成為一個內心豐盈、情感滿足的人。
04
國外研究表明,在一個班裡,98%的孩子智力都是差不多的,但成績卻相差很大,主要原因在於專注力不同,成績好的學生可以專心聽講、專心做作業,而成績差的同學通常上課開小差、作業拖拖拉拉。
父母如果從小給孩子讀繪本,孩子邊聽邊看,逐漸會形成專注、愛閱讀愛學習的習慣。
父母還可以在閱讀過程中,增加遊戲環節:讓孩子在繪本里找某個小動物、說說某個角色在做什麼,鍛鍊孩子的專注、觀察能力,這樣孩子看繪本也會更專心,更能體會到快樂。
時間長了,孩子自然會把仔細觀察、專注這些習慣,融入到真實的生活和學習中。
05
愛因斯坦說過: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
在一項國際教育組織的研究中,挑選了全球21個國家的孩子進行調查,顯示:中國孩子的想像力排名倒數第一。
中國的孩子,想像力從小被父母、學校打壓,學校大環境改變比較慢,父母先從自己做起為孩子營造友好的想像力發展空間。
好的繪本,會有精彩的圖畫,搭配和諧的顏色,能把人帶進奇妙的想像王國。當孩子長期接觸了好的繪本,可以薰陶出鑑賞繪本、藝術作品的眼光,培養豐富的想像力。
06
前一段時間,發生了很多讓父母們震驚的事件:
上海17歲男生因為與母親爭吵,跳橋自殺;
北大學子弒母案嫌疑人被警方逮捕;
13歲深圳男生,留下四封連環解密式的遺書後跳樓自殺……
大人不禁感嘆:現在的孩子太難懂了,不知在想些什麼。
大人和孩子,雖然都是人,但經歷、思想完全不一樣。大人也是從有了孩子,才開始學做父母、開始學著了解孩子的,繪本是最能反映孩子內心的,透過繪本,大人回到了童年,進入孩子內心。
從孩子出生到十幾歲,家長都可以讀繪本給孩子聽,融入繪本中描述的情景,和孩子一起經歷喜怒哀樂,與孩子交流,互訴心腸。
父母更懂孩子心,孩子也從小養成與父母溝通的好習慣,教育起來自然更省心。
【重點提示】父母和孩子養成共讀繪本的習慣,對孩子語言發展、內心充實、專注力和想像力培養都有明顯的益處,還能幫助家長更懂孩子心。繪本共讀,越早開始越好。
孩子從小培養愛讀繪本的習慣,比玩遊戲、看電視強一千倍。
有人問,讀書有什麼用?有個很妙的回答:
從小到大,我吃了很多食物,但什麼味道、有什麼營養,不記得了,現在卻長成了我的骨頭、血和肉,讓我成為一個健康的人。讀的書,對我的改變也是一樣,形成了我們靈魂的血和肉。
讀繪本,就是為孩子種下了一粒幸福的種子,不會一時看到效果,因為發芽和收穫不是在同一個季節呀。但長期下來,對孩子和父母影響深遠,你會驚喜地看到碩果纍纍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