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百大思想者」、「影響世界的華人」、「領軍AI的華裔女性」、「改變了AI世界」……頂著一系列炫目的光環,李飛飛這個名字走進了大眾的視野。
李飛飛
她的主要研究方向為機器學習、計算機視覺,乍看上去高冷無比,其實與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歷時八年,凝結了無數人的心血,十幾篇AI論文和半打醫療期刊論文,最終凝聚成李飛飛和團隊9月9日在Nature上聯合發表的重磅論文「Illuminating the dark spaces of healthcare with ambient intelligence」,探討AI傳感器對病患治療、養老和醫療服務影響,以及使技術更好地服務人類。
李飛飛發在Nature上的論文
文中表示,機器學習和非接觸式傳感器的進步,促進了環境智能(ambient intelligence)的發展。所謂環境智能,是指智能設備進入到我們的工作、生活環境中,對我們的活動作出反應。理想情況下,無需交互接觸,智能設備就能感應到人的存在,提供個性化的服務。
李飛飛團隊發現,環境智能可以在醫療和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為我們更好地提供更優質的醫療服務。
01 未來醫療的新趨勢
2018年,約7.4%的美國人口有住院需求。同年,英國國家衛生局(NHS)報告了1700萬例入院事件。與此同時,醫護人員超負荷工作、人手不足、資源有限的難題,亟待解決。
環境智能可以幫助提高醫療服務質量、醫生的效率和業務運營能力,有助於解決醫療資源不足的問題。
醫護人員使用電子傳感器和AI幫助監控和治療病人,在保護病人隱私的同時,可以大幅度減少醫療事故的數量。
例如,傳感器和AI可以提醒臨床醫生和訪客在進入病房前先洗手,減少病人術後感染的可能性;通過傳感器監測ICU病人的活動情況,病人神經肌肉損傷的發生率減少了40%。
醫院中的環境智能
圖a是商用環境傳感器,其覆蓋區域以綠色顯示(即視覺傳感器的視野以及聲學和無線電傳感器的範圍)。
圖b是部署在病房內的傳感器,可以捕獲患者、臨床醫生和訪客的對話和身體動作。
圖c是部署在整個醫院中的傳感器。
圖d是把對活動的預測和深度傳感器收集的數據進行比較。頂部是深度傳感器收集的數據,中部是算法預測的病人的活動情況、持續時間和所需的協助患者的人員數量,底部是根據監控影像人工標註的實際情況。
02 更獨立的日常生活
2050年,全世界65歲以上的人口數量將從7億飆升到15億。洗澡、穿衣、飲食等看似簡單的日常生活活動,對於該人群的福祉和獨立性至關重要。
將人工智慧工具植入智能家庭中,可以隨時監控虛弱的老年人,尋找即將到來的健康危機的行為線索,促使家庭護理人員、遠程臨床醫生和患者自己及時採取拯救生命的干預措施。
此外,環境智能還可以通過患者的言語提示和上身運動來識別精神疾病症狀,通過步態分析識別慢性疾病,收集到的數據可用於治療師對患者的治療。
養老院中的環境智能
圖a是配備了環境傳感器的養老院,綠色部分表指示傳感器的覆蓋區域
圖b是環境智能算法處理傳感器收集的數據,並進行活動分類。
圖c是患者一天的活動,較深的藍色部分表示某活動出現頻率較高。
03 環境智能,任重道遠
環境智能可以減少臨床醫生的意外錯誤,幫助老齡化人口獨立生活,監測患有慢性疾病的患者,對患者治療、養老和醫療服務的進步有著深遠的意義。
但環境智能真正普及,還需要計算機科學家、臨床醫生和醫學研究人員與法律、道德和公共政策專家密切合作,創建可信賴的醫療環境智能系統,使技術發揮作用的同時,還能保障人們的隱私、公平等問題。
正如李飛飛在她的朋友圈裡所說的:「我們的研究僅僅是走出的小小一步。與此同時,這些科技的社會影響,包括隱私,公平和倫理都不可忽視,也需要和科技的開發同時進行。」
李飛飛在朋友圈感謝學生
(本文未經造就授權,禁止轉載。)
編輯 | 田曉娜
參考 | Nature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NbTinQBURTf-Dn5XtZ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