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進京後,他的執政引起了朝野上下的不滿,造成關東的大面積叛亂,他們組建的這支聯軍被稱作關東聯軍,或者是討董聯軍。本文就專門介紹一下討董聯軍的各位成員。
《三國演義》中由於古典小說對特殊數字的偏愛,硬生生湊出了一個十八路諸侯討董,分別是後將軍南陽太守袁術、冀州牧韓馥、豫州刺史孔伷、兗州刺史劉岱、河內太守王匡、陳留太守張邈、東郡太守橋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北海太守孔融、廣陵太守張超、北平太守公孫瓚、上黨太守張楊、烏程侯長沙太守孫堅、祁鄉侯渤海太守袁紹、驍騎校尉曹操、西涼太守馬騰、徐州刺史陶謙。
《三國演義》里的十八路諸侯
但歷史上討董聯軍的組建和成員與小說中有很大差別。小說里是曹操矯詔並首倡義兵,歷史上卻是張超手下的功曹臧洪提出組建聯軍反董,然後張超和兄長張邈發起倡議,邀請了劉岱和孔伷加入,並尊袁紹為盟主,偽造書信發往各地的是橋瑁,但他偽造的是三公的信件而非皇帝的詔書。
此外諸侯並非會盟於一處,而是至少有五處,袁紹和王匡在河內,韓馥在鄴城,孔伷在潁川,袁術在魯陽,其餘人則在酸棗。同時,會盟人員中不包含孔融、公孫瓚、張楊、孫堅、馬騰、陶謙這六人。張楊和孫堅雖然加入了聯軍,但時間稍微靠後,前期會盟時他倆是不在的。孔融和陶謙後來也搞了一個反董聯盟,盟主是朱儁,並沒有參加袁紹的這個聯盟。公孫瓚雖然口頭上反董,但人在幽州和劉虞糾纏不清。至於馬騰,他自己就是個反賊,地盤還在函谷關以西,反董聯軍怎麼也不可能找到他頭上。而曹操雖然參與了會盟,但他實力較弱且沒有地盤,此時身處張邈麾下,因而名單上並沒有他。
公孫瓚
因而真正作為股東參與會盟的只有袁術、韓馥、孔伷、劉岱、王匡、張邈、橋瑁、袁遺、鮑信、張超、袁紹這十一人。很諷刺的是,董卓為了獲得人心,曾經將韓馥、劉岱、孔伷、張邈、張咨這五人分派各地予以方鎮之任。結果除了張咨被孫堅所殺,其餘四人都反過來成了董卓的敵人。
在這些人中,官位最高的是韓馥。韓馥所擔任的是冀州牧,從劉焉上書恢復州牧制度後,在韓馥之前成為州牧的只有益州牧劉焉、幽州牧劉虞、并州牧董卓、豫州牧黃琬這四人,黃琬事後位居三公,劉虞地位更是在三公之上。而韓馥在成為冀州牧前已經官至御史中丞,御史中丞和司隸校尉、尚書令一起號稱三獨坐,是職權極其重要的官位。因而韓馥實際上在東漢朝廷很受尊寵,不能與反董聯軍的其他成員相提並論。考慮到劉焉、劉虞、董卓、黃琬這幾人年齡都在五十開外,可能韓馥此時的年歲也不小了。
袁紹逃出洛陽後,被董卓任命為渤海太守,渤海郡在冀州,是韓馥的轄地,因而董卓此舉的意思是希望韓馥能盯死袁紹。韓馥最初也按董卓的意思將袁紹軟禁,但因為討董聯軍的聲勢逐漸壯大因而自己也加入了聯軍,為袁紹供應糧草。但袁紹一直記恨韓馥的行為,後來順勢利用韓馥部將麴義的叛亂和公孫瓚的緊逼,巧取了冀州。不久後韓馥便自殺。
韓馥
孔伷是反董聯軍中很奇特的一人,聯軍中只有他單獨屯兵於潁川。從史書記載來看,豫州所遭受的兵禍相當嚴重,是董卓軍的重點劫掠對象,但並沒有孔伷與董卓軍交戰的記載。而且在聯軍組建後不久,袁術便表孫堅為豫州刺史,可以推測出孔伷此時已經去世,然而卻沒有史書記載孔伷是怎樣去世的。之後袁紹、袁術、公孫瓚以及朝廷勢力圍繞豫州展開了多場激戰,曹操甚至差點在其中喪命,孫堅也很可能與曹操交過手,但這些史料已經散失不全了。
孔伷
陳留太守張邈、東郡太守橋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這四人的轄地都在兗州,兗州可以說是這次反董聯軍的主力所在。張邈和袁紹曹操都是好友,他成名很早,在二十多年前的黨錮之禍前,張邈就已經是有「八廚」之名的名士,和劉表是同時期人物,因而張邈的年歲應該很大。他和弟弟張超是反董聯軍的首倡者,張超是從徐州的廣陵趕來會盟,如果不是有兄長的地盤做支撐,估計張超也不會放心離開領地。實際上就後來的發展來看,張超沒能再回到廣陵郡,他等於是為討董放棄了自己的地盤。曹操在反董聯軍中身居張邈麾下,但曹操後來和袁紹走得越來越近,地位也反過來居於張邈之上。而張邈與袁紹已經交惡,於是張邈兄弟聯合陳宮和呂布反叛了曹操,最終被曹操所剿滅,並被曹操誅三族。臧洪得知消息後悲痛不已,在袁紹的手底下發動了叛亂。
張邈
橋瑁和前太尉橋玄是同族,之前提到他曾偽造三公書信發給各州郡。橋瑁在擔任東郡太守前曾任兗州刺史,東漢時期的刺史沒有行政權,官階也在太守之下。後來橋瑁和時任兗州刺史的劉岱發生衝突,被劉岱所殺,這應該是討董聯軍的第一起火併事件。橋瑁死後由王肱接替東郡太守,因王肱無法抵禦黑山軍,而由曹操取代其成為了東郡太守,曹操也由此獲得了第一塊穩定的地盤。
橋瑁
袁遺是袁紹兄弟的從兄,又和曹操、張超有交情,他在袁紹和袁術交惡時站在了袁紹一方,被袁術所擊敗,最後死於亂軍之中。
鮑信和橋瑁、王匡都曾是何進的部下,與袁紹早先就是同僚。鮑信在起兵時並沒有實際官職,但他得以名列會盟諸侯之中是因為其徵召了士兵兩萬、馬匹七百、輜重五千餘輛,在聯軍中實力雄厚,是一股重要戰力,和他一比曹操就慘多了。鮑信十分欣賞曹操的才能,他和曹操一同在汴水出擊,結果被董卓部將徐榮所擊敗。後來劉岱被青州黃巾所擊殺,鮑信於是和州吏萬潛等人迎奉曹操入主兗州,可惜鮑信很快也戰死,其子後來成為曹魏重臣。
鮑信
王匡的記載在這群諸侯里相對較多,然而卻是最為詭異的。王匡早年就有美譽,並且與名士蔡邕相結交,後來為何進招兵買馬,並和袁紹一起攜手誅除宦官。王匡在討董時期的表現完全就是袁紹的忠實馬仔,袁紹屯兵在王匡的地盤,同一陣營的張楊和於扶羅當時也在河內。王匡對討伐董卓表現出了堅定的決心,當董卓派王匡的妹夫胡母班來勸說其投降時,王匡還大義滅親殺死了胡母班,還殺死了一起來勸降的將作大匠吳循和越騎校尉王瑰。王匡又在領地內嚴刑峻法,大肆抓捕世家大族,讓受罰者必須用錢財糧食來贖罪,給得太慢甚至要夷滅宗族。王匡的這種行為明顯是在為軍隊籌措足夠的錢糧,從動機來看,也許是受袁紹所指使。
由於河內與洛陽近在咫尺,王匡便成了董卓的眼中釘,於扶羅不久後便劫持張楊背叛袁紹,很可能是受到董卓的收買。董卓也派兵奇襲王匡,對其造成了巨大的打擊。史書記載王匡最後是由胡母班的家人聯合曹操所擊殺,這就很奇怪,因為曹操當時是袁紹的人,他擊殺王匡應當是袁紹的意思,但袁紹為什麼要幹掉如此一個忠於自己的人呢?史書中很難直接找到原因,我只能猜測是王匡幫袁紹做了太多髒手的事,結果最後被袁紹過河拆橋了。
王匡
劉岱是漢室宗親,雖然是關係極遠的一支,但出身很不錯,他的爺爺是著名學者,父親擔任過太守,伯父官至太尉,弟弟就是後來與孫策交戰的揚州牧劉繇。如前所述,劉岱所擔任的兗州刺史並不具備駕馭太守的權力,但劉岱擊殺了東郡太守橋瑁,自行任命了王肱為太守。且從後面的發展情形來看,鮑信在商討對付青州黃巾時是以部下的口吻獻策,且公孫瓚進攻袁紹時也拉攏劉岱幫忙,可見劉岱已經逐漸確立了自己在兗州的統治地位,成為一股不可忽視的勢力。可惜他本人很快便被青州黃巾的所擊殺,兗州也由曹操所接管。
劉岱
為了討伐董卓而組建起來的聯盟,最終化為了混戰中的各路軍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