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頭鐵尾豆腐腰」,黃河的「腰」正是在武陟。在這個危險又脆弱的轉折點,黃河自古以來都不大平靜。
一部武陟發展史,半部黃河變遷圖。2013年,武陟縣榮膺「中國黃河文化之鄉」的稱號,這裡的歷史、地域、民風、民俗、文化基因里都浸泡著黃河的影子。
王小米丨文
黃河竟然能在武陟留下這麼多痕跡
上周末,小夥伴們一起去了武陟。
帶著我們玩兒的旁友老家在武陟,這次特意帶我們去黃河邊吃黃河鯉魚。
此時已經是暮色四合。拐了個彎,車燈照亮了路上一塊大招牌,「黃河文化之鄉,武陟歡迎您。」
四周,是朦朦朧朧的夜色在逼近,而一片空曠,沒有高大的建築,不知身在何方,打開導航地圖,果然已經到了黃河邊。
到了一個農家院,鯉魚上來了,味道很不錯,與之前吃過的黃河鯉魚不同的是,這條魚燒的特別咸香,透著鮮味,一絲土腥也無。
在席間,朋友說,武陟大概有100多個地名與黃河相關。這在整個河南省是罕見的。
比如與黃河洪水有關的有「黃水」村。
武陟北面與修武縣交界處的郇封嶺,是古黃河的自然堤。
這一帶村莊的命名多與古河道有關。相傳洪洞移民因分得官府的灘地,就取村名為「官灘」,清道光年間稱為「張官灘」,而此後派生出的「東張官灘」,至民國初年因梁姓居多改名「梁官灘」。
南臨黃河、東與原陽搭界的溜村,相傳原為幾個村落,黃河漲水時村莊被淹沒,僅餘一片高地,洪水退去後,人們認為是河水留下的地方,就居於其上,取名「溜村」。
還有,蘇水寨、東水寨、邵水寨等等,這是因為沁河水流湍急,河岸經常塌方,危及村莊,人們就在河邊築起一道道防水寨子,才得名。
在如今遠離黃河的古陽堤外,有大量村名也呈灘區特徵,這因為此地是黃、沁河決流經過處。
這些叫馮庵、郭庵、毛庵的村莊,與這一帶的邢莊、毛莊、小劉莊等村莊,都是熬鹼人定居成村的。
「庵」字很容易理解,據說,在這裡墾荒的人扯些茅草折幾根樹枝,就搭起一個個茅庵遮蔽風寒。
黃河對武陟的影響不僅於此。
清康熙、雍正年間在武陟堵口築壩時,以姓秦人家的打麥場命名堤壩為「秦廠大壩」。
建於1905年的黃河上第一座鐵路橋——京漢鐵路黃河橋,還有人民勝利渠和共產主義渠的渠首均位於清代的秦廠大壩上。
黃河第一觀嘉應觀,是治河史上的標誌
嘉應觀被稱為「小故宮」,果然名不虛傳,雕樑畫棟,富麗堂皇。
它又名「黃河龍王廟」,在當時建造的時候,就在裡面設置了道台衙署,也就是治河官員辦公的地方,可以說是早在清朝就設立的「黃委會」了。
大門匾額上藍色的底微微褪色,上書「敕建嘉應觀」,這是雍正皇帝親筆題寫的,據說,這個繁體的「應」少了一個單立人,是雍正故意為之,意思是一人御極,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河漲河落,維繫皇冠頂戴;民心泰否,關乎大清江山」進門後,御碑亭門上的對聯昭示著嘉應觀的由來和意義。御碑亭的頂上酷似清朝皇帝的頂戴,建築別具一格。
這個亭子裡的碑文,是雍正皇帝親手所書,不僅詳細講述了建築嘉應觀的原因,還真誠表達了敬神勤民、祈求黃河安瀾的赤誠之意。
在建造嘉應觀的時候,河道總督齊蘇勒奉皇帝之命調來宮廷御匠和豫、魯、晉、陝、皖五個省份的民工,四年才建造完成。
不僅如此,每年霜降之時,河道總督都會在這裡祭祀河神。
為啥雍正在即位之初,國庫空虛的情況下斥巨額白銀如此殫精竭慮地建造嘉應觀,不惜用上了皇家的規格,還親自書寫匾額和碑文呢?
當地有一個野史傳說,在嘉應觀里大殿里供奉的,是雍正的大爺,也是嘉應觀的首任道長牛鈕。
傳說雍正修建嘉應觀的真正原因,就是為其皇叔牛鈕。
治河的欽差牛鈕,在武陟河工中,功列第一,但在《清史稿》中,其他參與治河的朝廷大員均有傳記,唯獨沒有他的傳記。
史學者認為,治河的牛鈕就是皇子牛鈕,其為順治與宮女巴氏所生的第一個皇子,在宮廷鬥爭中,母子被趕出宮。
傳說出宮的皇子流落到武陟,在康熙視察武陟時,與康熙相認,但其不願進宮;在康熙老年時才出來幫助治河。
雍正即位後,出宮的皇叔已無法恢復身份,也無法再在朝廷安置,就建了嘉應觀,為其最終歸宿處。
這就是嘉應觀為何按照皇家的待遇建成故宮模樣,而且還在中大殿彩繪65幅龍鳳圖的原因。結合雍正書寫的少個「人」的嘉應觀匾額,大概也是皇帝對皇叔的警示吧。
另外一方面,黃河的事兒是大事,尤其是在武陟這個特殊的地方。黃河安,天下寧。
嘉應觀所在的焦作武陟,地理位置上處於豫北懷川平原地帶,北邊是巍峨的太行山,西邊是有「小黃河」之稱的沁河。
這個位置十分險要。
黃河沁河在此交相為禍,一度數次決口,洪水不僅可以淹沒新鄉、彰德、衛輝等地,而且經衛河流入海河,直逼京畿,形式嚴峻。
本來,黃河就很善於決口、淤積、遷徙。所以有「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的說法。據歷史記載,從公元前602年的周定王五年至1946年的2548年間,黃河曾決溢泛濫1593次,大改道26次。
武陟境內的黃河流程長達近百里,河床也極易遷徙不安,泥沙經常淤積,導致河床一度大幅升高,這樣很容易就崩了,所以全靠黃河大堤。
沁河是黃河的一個支流,河口就是從武陟流入黃河,也是淤積嚴重,水災頻繁,在武陟這個地方,人民自古就很苦。
所以,雍正皇帝才會如此重視嘉應觀的建造,這也是來自上層的治理黃河的決心和表現,現在可能覺得沒什麼,可是在當時,對民心的教化和凝聚起到了很大的積極作用。
黃河的安定,是武陟人自古最大的心愿
我們去的時候有些晚了,但仍舊可以看出孔雀綠的琉璃瓦極具國風,嘉應觀又名「黃河龍王廟」,所以供奉的有龍王、禹王、雷公電母、風神雨神,還有風水台。
由於黃河長期以來的不平靜,特別敬重神靈和祭祀成了武陟的地方特色之一。
武陟境內廟宇眾多且歷史悠久,比較知名的有千佛閣、妙樂寺、崇寧寺、禪安寺,吉祥寺、城隍廟、護國大寺等等。
現在想來,民俗的形成與自然環境息息相關。
寺廟神祇是人們的精神寄託,當人們無法抵禦頻繁的洪澇災害時,只有祈求各路神靈護佑黃河安瀾,風調雨順,從而形成了濃郁地方特色的祈禱文化。
這是很能理解的,古代人民太苦了,找不到任何依靠,武陟民間幾乎村村有廟,家家敬神。
解放前,武陟的大虹橋鄉小官莊村,只有一戶人家,可是就有兩座廟,所以流傳下來一句民諺「小官莊三家人,兩家不說話」。
也是因為敬重神靈,所以武陟最大的村莊,大司馬村歷史上有三百多家生產各類香燭,也是全國香燭主要生產供應基地之一。
一進村,你就會發現滿大街都在曬線香。
同時,大司馬有十三座廟宇。有佛教的、道教的,像文昌閣、魁星樓這些儒教的廟宇也一應俱全。
武陟還有一個以祈雨為主題的「青龍宮」是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青龍宮廟會在武陟熱鬧非凡。
廟會以青龍宮為中心,村內各條大街,村外空地,熙熙攘攘,人山人海,每年都超過十萬人次。
圖片來自胖鼠
扭秧歌、踩高蹺、撐旱船、舞龍、舞獅、趕「毛驢」、背樁、還有各色非遺民間藝術,雜技、變臉、剪紙、捏麵人、吹糖人、糖畫、皮影戲以及魔術。
又比如說,武陟人在廟會上看的盤鼓。
自古在治理黃河的歷史中,當地一直有堵口築壩時以鼓催陣的習俗。
武陟盤鼓以大鼓大鑔為主奏,表演時胸前掛鼓,手持鼓槌,持鑔者分列鼓隊兩邊,指揮者手持龍旗,其節奏變化豐富,表演行走自如。
在表演中,還加上了舞蹈、武術的動作,場面壯觀、振奮人心,有著濃郁的黃河文化特色。
在武陟,現在的黃河什麼樣?
嘉應觀後面,則是傅作義辦公舊址。這裡,原來是傅作義和原蘇聯專家治理黃河指揮部,第一任水利部長傅作義曾在這裡辦公。
同住於此的還有首任黃委會主任王化雲、蘇聯住中國首席水利專家布可夫、清華大學教授張光斗、地質學家馮景蘭。
舊址處有一塊石頭上,寫著「人民勝利渠建設指揮部」。
1942年,日本侵略者為進一步掠奪我國物資,強迫武陟人挖渠通航,定名為引黃人衛渠。由於遭到激烈反對,未能如願。
解放後,由黃委會規劃設計,改為發展農業生產、興利灌溉的「人民勝利渠」。該渠於1951年3月破土興建,1952年4月12日啟閘放水。
人民勝利渠位於黃河下游的最上端,與邙山黃河遊覽區隔河相望。
它是黃河下游創建的第一個灌區,自此,黃河終於在武陟開啟了有利人民的歷史,灌溉受益範圍涉及武陟、獲嘉、新鄉、原陽、延津、汲縣和新鄉市郊區。
黃河安定了,因為祈禱風調雨順而衍生出來的民俗卻留了下來,如果你去武陟逛廟會,絕對很過癮。
今年,國道234焦作至滎陽黃河大橋也已建成,即將於近日通車。這個黃河大橋橫跨武陟縣小董鄉、大虹橋鄉、北郭鄉三個鄉鎮共11個自然村,全長26.4公里,是繼運寶黃河大橋、東明黃河大橋、官渡黃河大橋通車後,今年河南投入使用的第四座黃河大橋。
屆時,黃河兩岸聯繫將更加緊密,鄭焦融合發展將進一步提速。
這些都是黃河給武陟帶來的,從泛濫到安定,武陟與母親河心心相連。
(圖片來源於網絡)
//////////
王小米
女,90後
豫東小地方人,摩羯座,貓奴
豫記·甄選河南好物
在微信中搜索salome1203,添加小秘書微信
進入「豫記·河南好物群」,獲取更多豫地風物。
(添加時請備註「豫記好物」)
THE END
歡 迎 投 稿
豫記系頭條號簽約作者
商務合作請加微信:salome1203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0hO1G4BMH2_cNUgFxu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