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ndy說:
這一陣子愛書的麻麻最關注的就是我們攜手噹噹的周年慶活動了。
今天晚上,平日時時整理、持續積累一年的書單終於今天晚上要和大家見面了!和往期一樣,我會對每一本書進行一個解讀,讓大家更清楚的知道買的書怎麼用!
因為噹噹的促銷活動是明天凌晨開啟(對於噹噹來說,周年慶因為離雙11很近,所以基本等於雙11提前開啟,而且接下去的一周優惠力度是最大的),擔心後面書的庫存會有不夠,所以今天夜裡在11點40分會提前在我們微信公眾號「神奇麻麻俱樂部」推送詳細書單,大家可以速速看一下,然後直接就能參與頭一波活動了。需要的媽媽可以提前關注我們的服務號「神奇麻麻俱樂部」。
回到今天的文章。
之前跟大家分享過土根的兩歲階段,我是怎麼和他鬥智斗勇熬過來的(面對兒子「可怕的兩歲」,我耗盡了畢生的情商……)。3個多月前他過了3歲的生日,我當時還在跟瓜媽感嘆,最近土根真的乖好多啊!變得懂道理,跟我的關係也進入甜蜜期,每天小嘴抹油,媽媽我愛你,媽媽你真美,我膩歪著如此天使的土根,得瑟著自己的教育成果,可是這種狀態沒多久,就被啪啪打臉了。
孩子的行為、情緒等狀態是螺旋式發展的,所以土根經歷過「可怕的2歲」,迎來了「甜蜜的3歲」,可是很快又進入了不穩定的「3歲半」階段
前天晚上吃飯的時候,土根磨嘰著不肯吃,在餐廳東玩西玩考驗著我的耐心。我帶著嚴厲的語氣說,你能不能好好坐下來吃飯!不然就不要影響其他人,去自己的房間玩。
土根看了我一眼說,媽媽做的不好吃,幼兒園做的好吃!
好傢夥,我一時竟然有些語塞,他是第一次如此明確地「挑釁」我,我辛苦做了一桌的菜,竟這樣氣我!我賭氣說,那你去幼兒園吃吧,別回來吃!
土根說,不要,外面黑,寶寶害怕!
我意識到自己說錯話了,因為我腦子了腦補了這樣的畫面:如果土根到了青春期,我說了這樣的話,他是不是真的會離家出走。
如果說以前是對一隻「無理取鬧撒潑打滾」的小猴子耍賴的無奈,那麼現在是多了很多「憤怒」的成分,有很大的原因是他忽然會「回嘴」了,反叛多了語言的「加持」,從而每次作妖的態度比以前多了些挑釁意味,對,就是這種「故意挑釁」,「明知故犯」,讓我暴跳如雷,那小眼神滴溜溜地看著我,明擺著和我作對!好脾氣的我也終於一次次爆發了!
1
每次我發怒,其實我是看到了我的孩子,是和我如此不同
有說「terrible 2」, 「horrible 3」,3歲的娃就是「嘴很欠」。
前幾天早上,準備著給土根穿衣服,穿鞋,吃飯,上幼兒園。本來時間是挺充裕的,但那天早上狀況層出不窮:先是土根不肯刷牙,光著屁股就躲在桌子底下,我說不刷牙長蛀牙哦,他回嘴:寶寶就喜歡長蛀牙!
然後不肯吃早飯,自己搬了把椅子爬到柜子上去拿糖果,我說你要吃的話可以,媽媽給你拿一個,自己爬危險,會掉下來,他回道:寶寶喜歡掉下來!
終於吃完飯,他自己去穿鞋,左右腳穿錯了,我說你穿錯啦!換過來!土根說,沒穿錯!我說錯啦!他說,寶寶喜歡穿錯!我給他換過來,他重新脫下又故意穿錯……
眼看著要遲到了,我脫口而出一句,我不要管你了!你怎麼那麼討厭!
土根看了我一眼,表情有點委屈。我意識到自己說重了,可此時我真的沒辦法理他,胸口窩了團火,像堵了個燜燒罐。
土根就這樣蹩著腳去了幼兒園。在幼兒園門口告別的時候,我沒像往常一樣蹲下來親親他,轉身就走了。
獨自往回走的時候,我「反省」了一下自己的怒氣,其實是因為我無法改變土根的行為,而產生的對自己的憤怒。用王小波的話說,是對自己無能的憤怒。
仔細想想,土根的行為裡面哪些是我必須去改變的,哪些是可以被允許的,比如穿錯鞋這一終於讓我爆發的導火索,其實,也許沒什麼大不了的。他為什麼一定要被我命令去做「絕對正確」的事情呢,也許他覺得腳難受,自己一會兒就換過來了;也或者他喜歡體驗左右腳穿錯的獨特感受;這也不是什麼原則性問題,我為什麼非得立刻馬上糾正他呢?
我們的一天裡,有多少事情是我們覺得對,而逼迫孩子去做的;孩子又有多少他們覺得有意義的事,卻被我們喝令制止。
或者說,我們早已默認了身邊那些固有的常識、規則、邊界,想要幫助他們少走彎路,可是世界對他們來說是新的,必須要自己重新體驗才行, 我們憤怒,只是因為那個生命,和我們太不一樣了嗎?
2
我們要學會深呼吸,道歉和擁抱
下午放學的時候我去接土根,看到他的鞋還是沒換過來,我看著他的傻樣說,你難受不?小傻瓜?
土根也笑著說,小傻瓜。然後鑽到我懷裡來說,媽媽沒生氣?
我說,媽媽早上生氣了,說了不對的話,跟你道歉,現在不生氣了。以後有些事媽媽說的對你要聽媽媽的,比如早上要刷牙,自己不能爬柜子上去,有些事媽媽聽你的,好嗎?
土根說,好!
我緊緊抱了抱他。離開幼兒園的時候,土根自己要求把鞋子換過來穿了。
在《你的3歲孩子》這本書里,對3歲孩子的脾氣做了解釋,如果2歲是自我意識的崛起,那麼3歲是更積極地「捍衛自我」,並想要掌控外部世界。在每一件小事上包括吃飯、睡覺、穿衣服,都要和你對抗一下才能舒緩自己的焦慮,於是多了更多的「挑釁」和「作對」,甚至會對父母「發號施令」。
3歲娃也更敏感和容易缺乏安全感,缺乏定性,所以一會兒他們顯得霸道蠻橫,一會兒又撒嬌賣萌,可愛懂事。
嗯,土根全部中了個著。
要怎麼應對呢?2歲的時候那些方法(遊戲、共情、暫停法等等)其實都適用,但一定也有像我上面那樣的狀況,讓你情急之下口不擇言,甚至下意識想要打人,如果矛盾走到這步,就應該意識到是我們自己的情緒出現了問題,這時候首先要解決的,是我們自己的情緒,而不是孩子的問題了。
我們可以深呼吸(深呼吸不是形式,是真的有用哦),想一想孩子是不是非得按我的指令去做?還是因為自己的面子下不來而非得和孩子「槓到底」?如果真的涉及到原則性問題,我又可以用什麼方式去引導?
思考本身可以讓人冷靜下來。其實,每次我和土根「槓上」,如果我放下架子先一步去擁抱他,在他耳邊輕輕講道理,他就軟下來了。
沒有什麼是一個擁抱和解不了的,真的,很多時候我們是被怒氣消耗掉了主動去和孩子「和解」的精力。我們拒絕接納孩子,只因我們自己陷入了麻煩。
3
做真實的父母,而不必完美
那天因為土根不吃飯而被我抱怨「別回來,去幼兒園吃」的晚上,我一直在反思自己的行為,就像跟自己的父母「相愛相殺」一樣,怎麼那麼快就落實到自己孩子身上了。
就餐的好習慣當然得養成,但孩子不想吃的時候我們可以用更好的方式去引導,因為他不配合而「賭氣」說的話,只會加重孩子的叛逆。後來等了等,土根餓了就自己爬上餐桌吃光了。
那晚哄土根睡覺的時候,我心裡還有些彆扭,一是擔心著他現在的反叛,二是也有些自責,怕他還記得我和他的賭氣。剛想和他聊聊,他說了一句「媽媽,我好愛你!」 我愣了一下,也回他,「媽媽也好愛你啊!」我忽然就釋然了。
後台有一個媽媽曾留言說,知道打人是不對的,但卻常常忍不住打了寶貝。其實內心裡非常愧疚,因為我無論怎樣對孩子,孩子都無條件接納了我。
還有一個媽媽說,我罵了孩子後,她抱著我的腿哭著讓我抱她,我卻視而不見,還把她推開了。事後想想好殘忍。
想想也是,我們每一次的發怒,吼罵,「冷暴力」,到事後「無論用怎樣方式的」和解,孩子最終都接受了。
他們對我們是無條件的愛,而我們卻常常因為他們暫時的做不到而選擇「有條件」的愛。這似乎不太對等啊。
可是,我同時又相信,「生氣」這件事,一定是父母和孩子之間必然存在的情緒牽連,我們得在修行中學會控制,但不必完全藏起或者抹殺它的存在,更重要的是我們在孩子面前展現出來的自我反思,行為控制,以及關係的修復,那其實也是給孩子一個接納和解決自己情緒的榜樣。
我們經由自己的怒氣而認識看清自己,我們必須成為更好的父母;同時要感謝孩子無條件的愛,是如此純凈,那是我們成長的動力。
Cindy最後說:
與孩子的相處,真的是一場修行,讓我們克服掉很多慣性思維,以及人性里的弱點。
還記得我們自己反抗父母,是為了彰顯自我的存在和價值,「我不是你,我是我自己,我有自己的選擇」,我們的孩子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其實我並不希望土根變成一個「行為完美」的小孩,只會說正確的話,做讓我高興的事,可是我卻會常常要求你得「乖乖聽話」,這本身就是矛盾的。我希望他有自己的個性,他必須找到他自己。
愛與規則的界限,其實是父母與孩子不斷拿捏磨合的過程,你是孩子的「權威」,但絕不是「獨裁者」。
嗯,我想著,從此以後,要無條件愛這個「獨立的人」,而不是我的「從屬」,對於父母來說,這有些難,但卻是應該是最好的愛吧!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