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連夜搶購米麵油,智商稅還沒交夠?

2020-04-02     平安金山

(新京報)

任何時候,都別讓恐慌情緒戰勝了理性,也別被帶了節奏——你的每次搶購,都是在繳智商稅,也是將自己往「淪為笑柄」的路上推。


全文1654字,閱讀約需3.5分鐘

甘肅臨夏回應市民搶購米麵油:備貨充足價格平穩,大家理性購買。新京報我們視頻截圖


疫情發生以來,「搶購」時不時成為高頻詞語。繼口罩、酒精、84消毒液、雙黃連之後,有些人搶起了米麵油。


近日,一則「市民連夜搶購米麵油」的視頻引發輿論關注。據新京報報道,事發地是甘肅臨夏。眾多市民連夜集中到售賣點購買,有些店鋪米麵油很快售罄,有人推平板車一次買十幾袋。


值得注意的是,「囤米囤面」現象並非臨夏一地僅有。從社交平台上很多網友反映的情況看,不少地方受到「疫情可能引發全球糧食危機」傳聞的影響,也存在搶購米麵油的情況。有些微信群中,有人在號召群友「空下來去超市買點米,囤三個月的量」。


涉食品的傳言,總能引發不小的風吹草動。一則「疫情可能引發全球糧食危機」的傳聞,竟引發囤米囤面的搶購潮——從視頻來看,臨夏當地搶購的場面一度非常混亂,頗具視覺衝擊力。這不免令人唏噓。


甘肅臨夏回應市民搶購米麵油:備貨充足價格平穩 大家理性購買。新京報我們視頻出品(ID:wevideo)


結合既往情況看,每逢出現公共突發危機事件,民眾就容易發生搶購潮。發生在2011年的搶購碘鹽事件,至今在網際網路上仍有餘波。此次抗疫以來,口罩、酒精、消毒液的緊俏程度自不待言,而搶購雙黃連等藥物事件也曾成了奇觀。


在這類集體無意識的搶購潮中,一些人的智商稅被收割了不止一次。這不是一地特有景象,事實上,在國外,也發生了民眾搶購事件,一些人甚至在鏡頭面前大打出手。


眼下疫情在海外兇猛,生活中的不確定性顯著增加,全球糧食危機跟民眾米麵油物資短缺的傳導鏈條確實存在。


面對類似「糧食危機」的傳言,民眾如果去查證是否屬實,確實需要付出比較高的注意力成本,信息門檻也相對較高。相比之下,一拍腦袋、拿出小推車去商店購買的決策成本,則輕易好下得多。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這也是看似荒誕不經的搶購潮之下很多人心裡揣著的一本「成本帳」。


對公權部門而言,自然應隨時關注市場行情,及時介入調查。如果存在商業推手惡意炒作,必須依法依規嚴厲處罰,而不能只看到炒作本身,看不到其製造恐慌的後果。


對公眾來說,這與其說是「危機意識」太強,不如說是科學素養與獨立判斷能力有些弱。從常識來看,動輒反應過度的搶購潮,於公於私都有不小的負面影響。


於私,這不僅會驟然增加生活成本,還會帶來很多麻煩。以2011年搶鹽為例,因為輕信謠言,甘肅的一位郭先生花重金買下13000斤食鹽。結果,一萬多斤食鹽不僅給自己的生活造成了不便,他還被送外號「搶鹽哥」。他的心理陰影面積有多大,不用求也可想見。


於公,短期內的搶購行為,不僅擾亂了市場秩序,更重要的是,如果因為似是而非的炒作、惡意誤導而導致資源擠兌,囤米囤面的傳導鏈條大範圍擴展,民眾恐慌行為對經濟造成實質性傷害,那更是悔之晚矣。


事實上,針對外界疑問,國家糧油信息中心高級經濟師王遼衛日前就明確表示,「糧食供求總體寬鬆,完全能滿足人民群眾日常消費需求,也能夠有效應對重大自然災害和突發事件的考驗。」王遼衛還指出我國當前糧食自給率高、儲備充足、對進口依賴度低——專家「敲了黑板」、「畫了重點」,這無疑給那些連夜出門搶購糧食的民眾吃了一顆定心丸。


相信在有關部門及時介入,專家學者答疑解惑之後,各地「囤米囤面」的風潮會很快被摁下。但這也給民眾提了個醒,任何時候,都別讓恐慌情緒戰勝了理性,也別被帶了節奏——你的每次搶購,都是在繳智商稅,也是將自己往「淪為笑柄」的路上推。


實在忍不住,也先問問自己:自己2011年搶購的鹽或更早之前的板藍根,吃完了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ywgaPXEBfwtFQPkd538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