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歲月里,晉江英林嘉排村的革命火光

2019-09-18   晉江鄉訊

在重慶市的銅梁縣,有一個叫做少雲鎮的地方。這個地方原本並不叫這個名字,而是為了紀念革命烈士邱少雲而改了名字。這樣的事情全國各地都有,是後人紀念革命烈士的一種做法,在晉江也有不少。英林鎮嘉排村,就是為了紀念在解放戰爭中犧牲的烈士姚嘉排。還有深滬的運伙村,以及東石的光渺村等等,這些村子名字的由來都和革命烈士有關係。

《老閩南》獻禮新中國成立70周年「咱的愛國情懷」帶您走進英林嘉排村

視頻加載中...


嘉排村位於英林鎮南部,原名叫伍堡村。五代時,伍姓商人載貨時遇到風浪,避入陳坑澳,他們用貨箱疊為碉堡狀作為臨時住所,後來伍氏就在這裡定居並建立村落,故稱伍堡。

革命烈士姚嘉排的事跡

1918年,姚嘉排出生於伍堡村的一個農民家庭。解放戰爭時期,他是游擊隊的接頭戶,在1949年塔頭村反清鄉戰鬥中犧牲。

晉江文史專家 粘良圖:村子命名、街道命名,《地名管理條例》中有規範性的要求,要避開人名,革命烈士和歷史文化名人除外。

在嘉排村,很多孩子是聽著姚嘉排的故事長大的。今年80幾歲的姚貽集曾經是當時革命的見證者,姚嘉排的事跡給他留下了終身難忘的記憶。

英林鎮嘉排村村民 姚貽集:以前他開了一家小店,是一個地下據點,地下黨和群眾都來這裡集中。

英林鎮嘉排村村民 姚貽集:當時國民黨抓壯丁,地下黨就聯繫、組織群眾,和國民黨對抗,很危險,被抓到了要殺頭的。而且還要隱姓埋名,所以他們犧牲了以後,後人想了解一些關於他們的事跡,也很難找到資料。

嘉排村一直有著濃厚的革命氛圍。1937年,晉南工委書記李剛來到這裡,以任教為名, 宣傳抗日,在這裡撒下了紅色種子。到1948年,村裡已有了四位共產黨員,地下工作者則更多。他們不僅在村裡宣傳前線的捷報,而且組織群眾,和國民黨反動派作鬥爭。

英林鎮嘉排村村民 姚貽集:國民黨抓壯丁,見到人,見到年輕的就抓。我記得我小時候,這裡被抓了很多人,抓到了型厝某個人的房子裡。地下黨就組織群眾,要去把他們搶出來。他們跑,我們搶,就被地下黨和群眾包圍起來了。在這種情況下他們就把人交了出來。革命者就是有這樣的氣魄,如果你怕死就不要革命。

在地下工作者的組織下,群眾革命熱情高漲。他們積極參與革命宣傳、印發傳單,甚至是參加武裝隊伍。1949年5月,在塔頭反「清鄉」的鬥爭中,參與的人數就上萬。

英林鎮嘉排村村民 姚貽集:這是一棟華僑的房子,國民黨反動派來清鄉的時候,總部設在了這裡。從這邊過去這片高地叫做「印山」。

地下黨發動幾萬人民群眾,把這裡包圍了。四月初四塔頭劉村佛生日,很熱鬧,村民的親戚朋友都來了,初五天剛亮,清鄉的國民黨軍隊進來了,我從我姐姐家出來,看到地下黨的年輕人已經組織起來了,村裡很安靜,一根針落地都能聽得到。

姚嘉排女兒記憶中的父親就在共和國的五星紅旗即將在天安門前升起的前夕,姚嘉排壯烈犧牲。他犧牲的時候,僅僅31歲,家裡留下了妻子和兩個年紀很小的女兒。

姚嘉排女兒 姚秋紅:這張相片是我的父親姚嘉排,這張是他的烈士證明書,直到現在,我仍然覺得很遺憾,沒能和他合個影留念。

姚嘉排女兒 姚秋紅:我是聽我母親說的,她說有一天,父親要去塔頭劉的時候,不知道要去幹嘛,這個他沒說。母親跟他說,排啊,你別去,明天小弟要結婚了,你別去,改天再去。他說我去一下,事情辦好了我就回來,你別擔心,沒想到就在那裡犧牲了。

根據《晉江市地名志》記載,為了紀念姚嘉排烈士,伍堡村改名為嘉排村。這位年輕的英雄,永遠活在了生他養他的這個村子裡,他的精神也成為引領後人的一面旗幟。

粘良圖:用烈士名字命名村子,它的意義在於,讓我們銘記烈士的豐功偉績,發揚革命的傳統。比如在嘉排村,每年到了清明節,老一輩的就會跟年輕人講述烈士過去的事跡,讓大家來向烈士學習。

嘉排村的日新月異

嘉排村地處沿海,各地運到這晉南的物資,不少要在這裡運轉。改革開放以後,國家批准廣東和福建在對外經濟活動中實行"特殊政策、靈活措施",晉江便開始在全縣開展「來料加工」業務,僅僅三四年的時間裡,嘉排村就簽訂了成百份來料加工合同,辦起了大大小小上百家服裝廠,這成了嘉排村經濟發展的一個轉折點。

近年來,全國各地都在開展「美麗鄉村」創建活動。嘉排村在原來農村城鎮化的基礎上,加快了村裡基礎設施的建設。先後建起了南灣公園、敬老院、文體中心。今天村民茶餘飯後的消遣越來越多,日子過得舒適又愜意。

如今,嘉排村先後被授予「泉州美麗鄉村」、「首批晉江最美鄉村」等稱號,實現了從濱海農村到美麗鄉村的轉變。在享受美好生活的同時,嘉排人仍然不忘在行動上踐行姚嘉排的精神,每當村裡有需要的時候,總會有人站出來。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人們在靠海的地方几次修海岸,但是因為資金問題,修好的堤壩都沒能堅持太長的時間。看到這種情況,村裡的華僑姚望深和姚祖烈在1987年的時候,就捐了100萬元,終於把海岸修好。

原來的海岸雖然早已被沿海大通道所取代,但是當時修堤壩的時候所留下的「望祖」兩個字,不僅出自兩個出資者的名字,還有一種守望故鄉、守望祖國的含義。

來源:晉江電視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