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起,年輕人結婚很時興「三轉一響」。所謂「三轉」指的是車輪會轉的自行車,飛輪會轉的縫紉機,以及指針會轉的手錶,而一響則是指會發聲的收音機。這些都是當年青年人結婚必備的緊俏商品。但除此之外,其實還有一樣非常受歡迎的「一轉」,那就是三五牌座鐘。
每天一早起床,擦拭三五牌座鐘上的灰塵,這是楊澤鴻阿姨四十幾年來的習慣。每每聊起這個時鐘,楊澤鴻和高忠洲夫妻倆總是眉開眼笑,他們總說這個座鐘見證了他們的愛情。
上世紀70年代,結婚的新房裡擺上一台三五牌座鐘,那絕對是一件拉風的事情。當年高忠洲在漳州平和任教,單位發給他一張購買三五牌座鐘的票證,他立即去當地供銷社將這個鐘買下,用報紙包好,放入背包中,將這個座鐘從平和一路背回了安海家中,等到新婚那天,才正式將它擺出來。
在當時,三五牌座鐘一般都放在婚房書桌正中的位置,座鐘的兩旁通常會放兩隻玻璃花瓶,裡面各插著一束當時非常流行的塑料花,有一些講究的女主人還會買一塊漂亮的絹布蓋在頂上擋擋灰,也有手巧的會用鉤針鉤一塊白色的鏤空花布蓋在上面。這樣一擺放,也算家裡一個比較奢華的裝飾品。
在上世紀七十年代,購買一台三五牌座鐘需要40多元,高忠洲當年一個月工資才55.5元,對他來說,這算得上是一件奢侈品了。高忠洲還告訴我們,在當年,即使有了錢,還不一定能夠買到,因為三五牌座鐘也是憑票供應的。
購物憑票證,如今聽起來恍若隔世,但在當時是必不可少的。那麼這個票證從何而來呢?一般有兩個渠道:一是單位里發的。根據單位的職工人數,有時候從上面按比例分配到幾張三五牌座鐘的票子,通過抓鬮的形式發放給職工。二是居委會,偶爾也會得到一兩張購買票。得先申請,再耐心地排隊等待。可以說,當時三五牌座鐘的緊俏程度不亞於現在的新款蘋果手機。
早期國產的時鐘大多只能連續走7天,1940年,中國鐘錶製造廠的技術人員反覆研究試驗,延長走時時間和使用壽命,設計出這款能連續走15天的時鐘,最終決定採用三個「5」作為產品商標,定名為三五牌15天時鐘,因此,老百姓也簡稱它為「三五鍾」。
每一個三五牌座鐘都配備一把發條鑰匙,打開座鐘前面的玻璃門,將發條鑰匙插入鐘面上的小孔中向右擰,可給鐘上發條。只要上足一次發條,座鐘就可以足足走上十五天。
三五牌座鐘走時非常準確。一到整點,就會響起「鐺鐺」的鐘聲,幾點整就會響幾下,除了整點敲打外,每到半點也會發出「鐺」一下鐘聲,鐘聲沉穩、響亮,寂靜的時候能傳得很遠。那個時候,有的人家裡沒有鍾,靠聽著鄰居家的鐘聲也能對時間大致瞭然。
改革開放之後,物資一下子豐富起來,大量時尚輕巧的電子鐘湧入市場,與之相比,略顯笨重的三五牌座鐘一下子失去了年輕人的青睞。
如今的閩南家庭中已經很少看到三五牌座鐘了,年輕人也很難相信這種款式單一的座鐘曾經深入幾乎每一個閩南家庭之中。如今,每當響起悅耳的「鐺鐺」聲,依舊能觸動一代人的心弦。
來源:老閩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