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南門,大美仁壽有個牛角寨,你來耍不

2019-07-21     三蘇文學社羅坤

淺夏,牛角寨大佛

羅坤

暮春時節,初夏伊始,風輕雲淡,蝶舞蜂忙……

踏著初夏的細雨,亦如清淺歲月中,最蔥蘢的時光!走在寬敞漂亮的天府大道上,映入眼帘的都是綠與清翠,心兒隨之飛揚。

一個轉身,步入成仁公路,沿途三三兩兩的枇杷攤,扯人眼球,抬眼一望。公路兩邊滿山儘是枇杷樹。咦,初夏的風,吹熟了枇杷。

淺夏,攬一懷詩意,抒半箋心語。倚在季節的轉角,看枇杷金黃,剝一棵入嘴裡,滿口香甜。恰好文友燕送來了滿筐的枇杷。

我想,每一段時光,都有獨特的風景!四季因更迭而變幻多彩,人生如四季,一場繁華幾度秋涼。任時光荏苒,憑歲月變遷,仍素心若簡,一如這初夏的枇杷,看似簡單,卻帶給人滿滿的甜蜜。

尋山覓水,山有山的奇秀,水有水的靜美,早就聽聞,文宮之北,有龍泉山脈,高家鎮境內有牛角寨大佛。詢問度娘:仁壽高家大佛位於仁壽縣高家鎮鷹頭村牛角寨,被稱為「牛角寨大佛」,也稱「仁壽大佛」。大佛乃彌勒佛半身石刻像,高15.85米,闊11米,建成於公元707年唐中宗景龍元年,迄今已有1300多年歷史。大佛周圍還散布著各種雕刻精緻、姿態各異的摩崖造像群,約有2480尊佛像。仁壽大佛,比四川樂山大佛早建6年,是全國最大的大佛胸像,飽受戰火摧殘和世人冷落,甚至瀕臨「毀容」。2006年05月25日,以仁壽大佛為代表的牛角寨石窟作為唐代文物,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2019年3月15日宣布將對仁壽大佛周圍進行全封閉施工,大佛進入「閉關保養」模式。瞧瞧,如此豐富的內容,怎不去呢?

說走就走,沿途皆是枇杷樹,一個個金黃的枇杷像星星,不停地朝我眨眼睛。

牛角寨地處龍泉山脈,山勢雄偉,層巒疊嶂。近,可觀鷹頭水庫綺麗風光;遠,可眺三岔湖水天一色,碧波萬頃。沿著彎彎曲曲的水泥路緩慢上行,心中徒增絲絲涼意。

最讓人感興趣的是鷹頭村和牛角寨的來歷。據說是在牛角寨的最高點,一塊巨石突出山脊,猶如雄鷹迎風長鳴,翱翔展翅。故名為「鷹頭村」。山下有一湖泊,得名為鷹頭湖,即鷹頭水庫。牛角寨傳說在很久以前,寨子裡的放牛娃放牛時與財主發生矛盾,小黃牛撞死了財主,財主家人處死了小黃牛。放牛娃將小黃牛一對角埋在山上,從此就叫牛角寨。

沿著長長的石階,一步步逐級上去。蒼松翠柏,鬱鬱蔥蔥。跪在「中華第一胸佛」面前,我心裡滴沽,你是樂山大佛的爹,你為何只有上半身。你的下半身呢?你比樂山大佛早6年,都說是樂山大佛的「藍本」。藍本不就是爹麼??

抬眼再看大佛周圍,鐫刻精美的摩崖造像群。造像融儒、釋、道三教於一體,人物眾多,相貌各異,或立或臥,或靜或動。有的曲腿躬腰,俯首側耳作恭聽狀;有的五體投地作跪拜狀;有的系裙穿甲,有的曲臂挽帶;舞伎翩翩起舞,樂伎吹打彈奏。造像除人物外還有器皿禽獸。千姿百態,栩栩如生,雕刻精緻,刀法圓潤,線條流暢,造藝精湛,具有很高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是我國石刻藝術的寶庫之一。

大佛前方及周邊摩崖造像周圍,還有許許多多大自然鬼斧神工的痕跡。比如望鄉石、香爐石、雷打石、螃蟹石、玉女雙峰石、鴨子石等,怪石林立,形態奇異。

看過了摩崖造像,拜過了大佛。抬頭一望,山頂上森林密布,景色誘人。遂逐石級,沿著亂石林立的陡坡,登上了牛角寨山頂。但見四周青草依依、松柏森森。舉目四望這龍泉山脈,果然不同凡響,諾大的草坪,山脊向東南延伸,寬度高度逐漸收縮,約二三百米處形成斷崖,末端有天然巨石,其上有一個容積10至20立方的正方形大坑,謂之飲馬槽。似有古寨遺蹟,地勢險要,易守難攻。站在山脊觀察,其山形如牛角,末端即飲馬槽斷崖處。傳說張獻忠攻打仁壽,起義軍曾於此紮寨,導致屍骨堆山,血流成河。我想這山形似牛角,張獻忠在此安營紮寨,故此得名「牛角寨」吧。儘管古戰場的硝煙已經不復存在,但那隱約著歷史影像的飲馬槽遺址,卻依舊靜臥於時光中。 我耳旁仿佛戰馬嘶鳴,鼓聲陣陣,一大隊一大隊人馬往來穿梭,仿佛古戰場就在眼前。

一個人漫步在這諾大的牛角寨山頂,剛想轉身下山,突遇一位白髮蒼蒼的老者。正疑心這老者是哪來的?會是古人麼?

「你好,老爺爺!」我疑惑地招呼他:「你是哪兒的人喲?」

老爺子朗朗一笑:「本地的呀,就是鷹頭村的高姓人呀!」「不是森林防火嗎?我上山查一查有沒有人亂丟煙頭!」我突然記起,上山路上到處貼有標語:「進入森林區,嚴防火災!」

我「哦」了一聲,原來老爺子在尋山。

「高大爺,你知道古戰場的事嗎?」我忍不住還是問了出來。

高大爺摸著長長的鬍子,笑了:「在明末清初的時候,張獻忠三入蜀國,在成都建立大西農民政權。期間,曾兩次率軍在牛角寨屯兵紮營,攻取陵州仁壽。起義軍來到牛角寨,修築工事、囤積糧草,特製了養馬槽和飲水缸,再由兵士下山挑水供人馬飲用。」

「張獻忠在攻打仁壽前的一個晚上做了一個夢,一位白髮老翁告訴他:攻打仁壽,須以牛角寨為營。第二天,他立即前往牛角寨視察,路上遇傾盆大雨,山洪暴發,山間的一座小橋被水淹沒了。張獻忠只好冒險從被淹的橋上過河。不料剛到橋中間,兇猛的洪水就連橋帶人一塊捲走,不見了蹤影。正當岸上的人驚慌失措的時候,他卻從對岸的河水中冒出頭來。上岸後,張獻忠冒雨繼續趕路,沿途叩拜,磕了360個響頭才來到牛角寨,求拜菩薩指點迷津。」

「後來呀,清順治元年,張獻忠再到牛角寨,看見三年前面朝家鄉叩拜的石頭上,長出的草木如香燭插於佛前。後來,人們就把張獻忠思念家鄉站立過的石包取名望鄉石,焚香叩拜的石頭取名香爐石,而那幾處草木也如香燭供佛,四季常青。」

看過飲馬槽,聽過了高老爺子講的故事,來到了大佛閣後面的山崖上。這裡,松柏成林,涼風習習,濤聲陣陣。大佛頭頂的後方,一棵有著幾百年滄桑歷史的參天古柏,見證著仁壽大佛的風風雨雨,見證著牛角寨和高家大地的歷史變遷。那些迎風飄動在古樹上祈福的紅帶子,冥冥之中,又似乎在預示著佛佑蒼生之大慈大悲。

立於山巔,俯瞰山下,群山環抱,如坐軟椅。眼前一汪碧水,佛光山色,畫卷般鋪展開的都是些果園。

告別大佛菩薩,緩步下山,路旁多彩的喇叭花對我微笑,誘人的野草莓秀色可餐,潔白的不知名的小花亭亭玉立,繽紛的蒲公英輕舞飛揚……不憂不懼,不卑不亢,寂靜開放,即使晨開幕謝,也要熱情怒放!每一朵花自成風景,開出屬於自己生命的光亮!猶如這菩薩千百年來獨自守在這裡護佑生靈!

淺夏,盈一眸青綠,念一聲阿彌陀佛。身處紅塵,素心如蓮,不戀浮華,悠然前行。無論風雲如何變幻,不管世事如何變遷,願依然可見陌上花開,彩蝶翩翩;依舊可聽流水潺潺,花語呢喃……

淺夏,牛角寨大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yexVFWwBmyVoG_1ZPWy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