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培苗成活率不足10%?史上最全加州鱸培苗工作流程來了請收好

2020-03-22     水產養殖小貼士

近年來,隨著經濟發展,國富民強,人們的錢袋子鼓了,菜籃子也悄悄地發生著改變。可養範圍廣、養殖產量高、養殖周期短、優良的品質、鮮美的口感、無肌間刺、規格適宜等等,都讓加州鱸,一條自帶IP的水產品應運而生,成為大眾追捧的「明星魚」、「網紅魚」。也難怪大家都要搶著,要把它打造為「第五大家魚」,成為「新四大家魚」之首了。可是成魚飼養之路坎坷,尤其是苗種成活率一直成為束縛養殖戶的「井繩」。如何提升加州鱸苗種成活率,筆者整理了一套加州鱸苗種培育工作流程,供大家參考。


01

PART

基礎養殖條件的準備


1.1池塘條件


1.1.1池塘面積:加州鱸魚種苗培育的池塘,面積最好不宜過大。因面積大水域環境複雜,易受外界不良因素影響;面積大水量多,加州鱸魚水花遊動能力弱,攝食困難,容易攝食不均,導致種苗個體,大小相差較大情況。一般來說,每口5至10畝為宜。


1.1.2池塘水深:水深為前期水深60~80cm,後期1~1.5m。池塘不宜過深,以免光線透射不到,底層水溫過低,另外早期幼苗活動能力較弱,水體太深壓力較大,不利於幼苗活動、覓食。緩慢加註新水,有利於水體浮游生物的生長,增加魚苗天然餌料形成。


1.1.3池塘底質與環境:池塘底質最好是壤土,其次是粘土,砂土次之。壤土保水力強,水中營養物質不易流失,土壤中營養鹽分也易溶解,有利於浮游生物生長,增加魚苗天然餌料形成。多年養魚的魚塘,污泥過多,應及時清除。一般保留池塘底泥厚度為<20厘米最好,以保證水有一定肥度,老舊魚塘注水前,應當暴曬3天以上。魚塘周圍的雜草及障礙物應全部清除,有條件的應當全塘圍網,以免減少光照、引起水蛇、老鼠、青蛙、野鳥等敵害和妨礙操作。


1.1.4池塘水源:苗種培育階段,對水質要求較成魚高,優質江河水源、地下水、或者水庫水、山泉水是理想水源,一般不使用養殖用水,工業廢水。魚塘最好要排灌方便。因苗種培育魚塘密度大,投餌量多,蛋白較高,水質易惡化,尤其在春夏時節,容易大量藍藻爆發。水中溶氧低,PH超標鹼中毒,易發生死魚現象,如能適時加註新水,改良水質,能有效緩解症狀。魚苗培育池塘,進排水系統要求嚴格,必須設置隔水雙層密網,因擔心進水系統加註新水時夾帶野雜魚類,排水時魚苗喜歡頂水外逃。


1.2池塘設備:苗種培育階段,對溶氧要求較高,電力設施應當配備到位,增氧設施必不可少,每2-3畝池塘應配備1台1.5--2.2kw的葉輪式增氧機,每口池塘配備水車式增氧機1--2台,1寸沖水泵1台,集中高密度培育池應當配備底部增氧曝氣管。


必要的設施設備


02

PART

加州鱸苗種培育流程規範


2.1清塘:


2.1.1 清除野雜魚:清塘即清除池塘野雜魚類、敵害生物,為種苗培育提供一個安全、舒適地環境。整塘就是將池水排干,清除池底和池邊雜草。必須先整塘,曝曬數日後,再用藥物清塘。清塘一般用生石灰、茶粕、漂白粉清塘。生石灰用量為每畝50~100kg,一般要求加水溶化不待冷卻即時向池中均勻潑灑;然後加註新水維持10~20cm,茶粕每畝20~50kg用水浸泡一晝夜後使用;漂白粉用量為每立方米池水用20~30g,將漂白粉加水溶解後,立即全池潑灑。


生石灰同茶麩清塘


2.1.2池塘水體消毒、殺蟲工作:清塘、平塘工作後加註新水,時間在3~5天以內一般不再進行水體消毒、殺蟲工作。如果加註新水時間超過7日以上,建議再次施放一次,吡蟲啉、阿維菌素等殺蟲藥物,避免敵害生物對魚苗造成危害,尤其是3~5月華南地區梅雨季節寄生蟲容易大量爆發。


敵害生物


2.2解毒


水體難肥、浮游生物生長緩慢、量少,以及後期魚苗畸形多、長速慢等都與池塘水體毒素有密不可分的關係。無論選擇使用化學藥物清理魚塘,還是使用生石灰、茶膚清理魚塘,加註新水後及時解毒都是有必要的。一般選擇清塘加註新水達到80公分後,就應開始安排解毒工作。廣東地區,大部水體鐵含量較高,解毒首選復合有機酸、螯合劑、或者一些帶消毒的強氧化劑例如:二氧化氯、強氯精也可以,尤其是茶麩或提取物清理的魚塘,強氧化劑能迅速解除毒性,加快放苗速度,同時抑制多餘藻類泛濫。


2.3培菌、培育生物餌料


基肥施放、水質培育:池塘水體適量藻類,利於浮遊動物生長。輪蟲、枝角類、橈足類俗稱:「水蛛」,是魚苗最佳的天然餌料。畜禽糞便、農家肥,寄生蟲、抗生素、容易造成水質惡化等,名優魚類水花培育一般不推薦使用。市場上的水蛛培育產品比較豐富,一般都是微生態製劑與碳源的發酵產品,操作簡單,起效快,成功率高。水花下塘前使用微生態製劑調節水質,有利於「水蛛」的產生,也起到穩定水質,分解多餘有機質,抑制後期藍藻爆發的功效。


天然餌料「水蛛」


2.4水花下塘


「魚花」下塘時間的把握直接關係到最終的成活率,過早投放「魚花」則輪蟲還未達到高峰期,容易被加州鱸水花短時間攝食乾淨,過早進入饑荒狀態;太遲投放則敵害生物增加,池塘藻類被消耗殆凈,「水蛛」適口性也更差。一般在「水蛛」培育產品下塘後5--8天達到輪蟲高峰期,應加緊巡塘注意觀察,夜晚利用手電筒光束,直接池塘淺水處1--2分鐘觀察浮遊動物類型及數量,適時「魚花」下塘。


加州鱸「水花」


2.5投喂訓食


「魚花」下塘5--7天自由採食後,之前準備的大餐,輪蟲也將很快變得捉襟見肘,一般在加州鱸「水花」下塘後3--4天需要再及時補充一些培養「水蛛」的產品。每天多次打樣,觀測幼苗吃食情況,一般出現肚皮下癟,不夠飽肚的情況,或者開始零星出現「咬尾」現象就需要人工補充餌料了。最佳的餌料還是新鮮的輪蟲,當幼苗規格達到0.8--1.0cm左右時,就需要開始馴化吃食人工配合飼料了。馴化轉食是加州鱸苗種培育的關鍵期,也是損耗最大的時期。猶如嬰兒斷奶,問題絡繹不絕。最常見的問題主要有:水質惡化、鹼中毒、腸胃炎、「熟身」等。少量多餐、拉長投喂時間、保持「水蛛」新鮮、添加一些利於消化吸收的小肽、發酵類產品是不錯的補充,有利於幼苗腸道有益菌群的建立和過渡。


打樣觀察吃食情況


2.6疾病管理


苗種標粗階段,主要的疾病管理主要是,水質調理以及馴化轉食。除了早期清塘、培育基礎水質外,其中一個細節尤其值得關注,即:「魚花」下塘後池塘浮遊動物被快速攝食,池塘藻類失去天敵,在充裕的營養和光照下快速、大量繁殖。尤其是人工配合飼料或者人工水蛛投喂2--3天後更為明顯。在光合作用下,水體二氧化碳被快速消耗,池塘PH值將快速飆升,在短時間內達到9.0以上,幼苗將出現水體「打轉」腹部或鰓部紅腫、充血,大批量短時間內死亡。因此魚苗標粗需要及時關注水體PH值的變化,一旦早上檢測到PH值達到8.5以上則需要立刻處理。前期的碳源補充也需要適時、適量,另外應當在培苗中途及時補充,分解多餘碳源的微生態製劑,例如:光合細菌、芽孢桿菌等,以達到動態平衡,防治藻類過剩。「熟身」是苗種培育過程中最常見的疾病,個人認為還是同消化不良,代謝障礙直接相關。預防和治療的關鍵還是在於投喂管理細節把握,小肽和發酵類餌料的補充是不錯的選擇。


藻類過剩pH飆升


03

PART

養殖階段的飼養管理


3.1優質種苗選擇


3.1.1 選擇有種苗生產許可證的企業。從業資質是保證優質種苗的基礎保障。


3.1.2 選擇行業口碑良好的企業。市級、省級、國家級的良種繁育場是選擇的優先級。


購苗前提前了解行業情況,與同行交流能篩選出優質苗種企業。


3.1.3 選擇名牌、知名商標、國家認可的新品種是優質種苗的保障。


3.1.4 規格整齊,體質健壯,顏色統一、體表完整,攝食兇猛。


3.1.5 顯微鏡檢查寄生蟲情況,無掉鱗、紅身、斷尾、「收肚」「拖便」等情況


優質種苗


3.2魚塘設施準備。


除了基本的上述機械、設備等硬體準備以外,成魚養殖前,加州鱸苗種採購回來前,需要做一件必不可少的準備工作,那就是圍網二次馴化標粗。在成魚養殖池塘中,用20目左右密網,根據總放養數量多少,圍蔽50--500平方左右區域。將採購回來的加州鱸苗種圍蔽、集中馴化,魚苗規格標粗達到15--30尾/斤左右,如果精細管理,還應當在此過程中,及時過篩將提前達到規格的苗種,優先放出外塘,小規格苗種繼續標粗,達到規格後再撤除圍網成魚育肥。該項工作是直接影響苗種成活率,也是直接相關後期商品魚,規格整齊度的關鍵一環。


圍網及沖水設施


3.3飼養管理


苗種階段的飼養管理主要還是要少量多餐、拉長投喂時間,建議早期撤網前每天投喂三餐,每餐時長40--60分鐘為宜。沖水刺激能快速聚集加州鱸苗,增加溶氧的同時也避免了飼料靠近網邊,減少浪費。加州鱸苗攝食兇猛,飼料投喂應當投喂儘量分散,加大投喂面積。苗種階段長速較快,堅持每天打樣觀測魚苗規格,及時調整每一天投喂比例和飼料粒徑尤為重要。幼苗3--5cm投喂率在6--10%,飼料粒徑選擇0.4--1.0mm,5--10cm後,投喂率在4--6%,飼料粒徑選擇1.0--2.0mm,10cm後投喂率一般在3--5%,飼料粒徑選擇3.0mm以上,且建議更換飼料粒徑,前5天混合上一規格粒徑飼料,照顧較小規格魚苗。粒徑越大加州鱸攝食習性越兇猛,所以也應當及時更換飼料粒徑。根據天氣、水質變化及時調整投喂次數和投喂量也是至關重要的關鍵一步。


打樣工具


3.4疾病管理


種苗階段常見疾病個人認為主要是:水質病、體制病、環境病


3.4.1 水質病:種苗階段,投喂飼料蛋白較高,投喂集中在圍網中,其餘水體無魚類,或者魚類稀少,雜草、有機質易腐敗,水體容易出現藍藻、發黑、發臭現象。所以徹底清理魚塘,及時投放外圍套養鰱鱅魚類、鯽魚、鯪魚等搭配魚類,儘早形成完整生態系統至關重要。另外定期補充有益微生態製劑,穩定水質;保持外圍池塘,長期有1台以上增氧機開啟。能攪動水體,保持溶氧充足的同時,使水體流動也不易滋生有害藻類。


3.4.2 體制病:種苗階段,魚苗消化、免疫系統還未完全形成。該階段最常見的「熟身」就同消化代謝功能障礙直接相關。長期高營養、硬顆粒飼料的攝食極易引起腸道、肝臟病變,可以選擇投喂前用乳酸菌、丁酸梭菌等微生態製劑,浸泡硬顆粒飼料0.5--1小時後再投喂。另外適量補充復合多維,小肽、黃芪多糖等能提升幼苗自身體質免疫力。


3.4.3 環境病:主要指早春時節,魚苗標粗期間,天氣多變、晝夜溫差大。水好,魚才好,優良的水質能減少病原微生物病毒、細菌以及寄生蟲的滋生。徹底的魚塘清理、關注天氣變化及時補充抗應激產品、定期使用微生態製劑調節、穩定水質,都是給魚苗創造優良生長環境必要手段。


早春常見病害:熟身、水霉、纖毛蟲


水產行業沒有所謂的「老司機」,憑經驗就能一招鮮吃遍天。種苗培育,需要猶如呱呱墜地的嬰兒般呵護,需要信心、耐心、恆心、愛心和細心,一份付出,一份收穫。成活率的高低,拼的是工作的責任心和嚴謹的工作流程,以及隨時根據天氣變化的靈活應對。只有標準化每一個流程細節,才能讓苗種培育成功與否變得不那麼隨機。以上是一隻水產行業躬耕一線15年的老鳥,一點點工作中的實踐總結,希望能幫到更多水產人,不對之處多多批評指正。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yVehAnEBrZ4kL1ViuvD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