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人童年裡都有這樣兩件寶貝:烏籃和椅轎

2019-08-20     阿傑傳承閩南文化

閩南傳統的老式竹編搖籃,不像北方的搖籃那樣,放在炕上或者吊在樑上,它們都是做成一個木底架,放在地板上搖晃的老式搖籃。


雖然以前的竹編搖籃不像現在的搖籃那麼大那麼多功能。但從它的構架上依然能看出閩南人的智慧。「烏籃」的底座都是用杉木製成的,兩頭是倒井字形的結構,將兩頭倒井字形結構的木架連接,做成上寬下窄,底板是塊弧狀板的搖籃架子。最底下接近地面的那兩塊木頭,劈成弧形的鍋底狀,以便放在地上可以左右擺動。「烏籃」的上部分是用竹條編制而成的嬰兒床,像個小船形狀。



泉州人童年的小搖車——烏籃


過去閩南人家中,總少不了一把造型別致的椅轎。這種椅子以竹子為原料,側面內嵌一個小座位,能供周歲小兒一直使用到三四歲。和竹編搖籃相比,「轎椅」的使用率在閩南鄉間依然很高。「我們又叫它『母子椅』,它具備一物兩用的功能。」家住市區的施女士是一位一歲孩子的媽媽,她特地把「轎椅」從外婆家帶到市區,因為她覺得「轎椅」特別實用。

「母子款」可堪兩用

如今五顏六色的學步車攻城略地,「千人一面」總覺得少了些特色。在閩南娃娃的童年裡,他們的「寶寶椅」卻是巧匠們純手工打造的有趣玩意兒。

這種被稱為「椅轎」的閩南竹椅,能將小孩四周圍起來,半點沒有跌倒摔傷的麻煩。更有趣的是,它還是「母子款」的巧妙設計——寶寶不坐時,只消將椅子側翻過來,又成了一把敦實的竹椅,兩百斤壯漢亦能安坐無憂。



「椅轎」側面是「寶寶椅」


和普通的椅子不同,「轎椅」高差不多40厘米,長40厘米,寬35厘米,用大約70厘米粗的楠竹製成。最妙的地方是,「轎椅」的兩個功能:由於嬰孩腰還沒發育好,當媽媽的就讓孩子坐在這竹椅中,拿個小枕頭墊在孩子的背部,再放些糖果、餅乾或是小玩具在竹椅前的托板上,孩子玩得自得其樂,媽媽就能放心地去忙家務了;而等媽媽做完家務,抱起孩子,竹椅又可翻過來當矮凳,媽媽抱著寶寶坐在上面可以休息一下,兩全其美。



翻過來是成人竹凳


在閩南地區,椅轎還有另一種版本:若孩子格外好動或年紀稍長,不肯老老實實坐在椅子上,椅轎還可以做成「站立款」。這種椅轎不設座位,四個粗壯的椅腳間,以密密的竹篾連接圍合。孩子立於其間便能自由地舒展拳腳,媽媽們也不必擔心他們橫衝直撞,闖出安全範圍。一把翻將過來,同樣是一把敦實厚重的成人椅。



「傳家寶」幾代流傳




家務繁忙時,媽媽們只消將孩子置於椅轎里,小娃娃便能自得其樂地安分許久。而「四面圍合」的設計,又如同孫悟空以金箍棒畫出的安全地帶,媽媽們也不必擔心成長期好動的娃娃因莽撞而受傷。


加上大人、小孩兩用的設計,故椅轎的使用周期格外長。一般是孩子大了轉給大人,若有親戚添了孩子再轉給親戚家的孩子使用。如此周而復始,椅轎在閩南人家裡不斷流轉,轉著轉著竟成了有年月的「傳家寶」。


歲月長的,竟是舅舅、外甥兩代人都用過同一把椅轎。而巧匠們初制椅時埋下的伏筆,此時也成了年歲的證據。過去手工椅轎講究大巧若拙,原材料的特性均被忠實地保存——椅子並不上漆,故竹青的深綠格外新鮮。等到椅轎不斷流轉,這層綠色慢慢褪去,倒醞釀成了光滑透亮的咖啡色。

「早些年,『轎椅』在閩南人家很受歡迎,因為它持久耐用,方便清洗與收藏,價格又便宜,許多人家的母子椅都坐過家裡好幾個小孩呢!」施女士說,她家的這張「轎椅」坐過她的媽媽、舅舅、她和弟弟,椅子的面都變成了咖啡色,前後使用了十幾年,承載著父母的希望、外婆的期盼。


和如今設計花哨的「學步車」、「寶寶椅」比起來,椅轎雖質樸得毫不起眼,卻牽繫著許多閩南娃娃童年時的回憶和情感。哪怕長到十來歲,你和小夥伴們或許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個個拼著縮小身子鑽進椅轎里,就為了回味那一場趣味十足的「童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yNX5zWwBJleJMoPMLZ-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