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王攘夷」與齊國稱霸,春秋時期「第一位霸主」是如何煉成的?

2020-02-11     國史拾遺

公元前8世紀,西周政權的統治陷入危機,前771年,犬戎攻陷鎬京,殺周幽王與姬伯服於戲(今陝西臨潼東),盡取周賂而去,史稱「犬戎之禍」,西周崩潰,幽王死後,諸侯擁立原先被廢的太子宜臼為王,是為周平王。他即位第二年,見鎬京被戰火破壞,又受到犬戎侵擾,便遷都雒邑,史稱「東周」。

此時,周王室的地位已經一落千丈,秦漢之前,中華大地本就不是大一統的集權帝國體制,周王雖號稱「天子」,但實際和後世帝王也完全不一樣,周王說白了,只是諸侯共主而已,再通過 「由尖至錐的橫切為血源關係的宗法制度,再以禮樂制度與井田制鞏固整個尖錐,維繫周王與諸侯國、官員、國人、野人的關係」來構建統治體系(《中國通史·先秦史》),不過,其統治的根本性基礎在於:周部族相對於其它諸侯有強大的實力。

現在不行了,周王族就這麼被犬戎這個蠻夷痛打一頓,硬實力和軟實力均受到極大打擊,於是各路諸侯開始輕慢周天子,周天子威權稍弱,楚王熊渠竟自稱「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之號諡。

楚國實際並不是周王室的封國,它本是南方一個很大的「蠻族」部落,不屬於「諸夏」體系,但由於中原文明富庶,後也漸漸融入此體系,臣服周天子(西周初期,周成王封熊繹於楚蠻,居丹陽,爵位子爵。前704年,楚子熊通自立為王(史稱楚武王)),吳、越等諸侯國事實也是如此,不過這些國家相對於傳統中原國度,存在一定離心力。

不過,這一時期,周朝的統治還不至於分崩離析,儘管此時周室喪失西半部王畿,土地、人口都大為縮減,能掌握的力量大概只相當於一個中等的諸侯國,但畢竟還有「天下共主」的虛名,傳統政治倫理的影響尚在,還不至於完全禮崩樂壞,但政治秩序失控是在所難免了,周王室影響力的衰退留下了很大一塊政治真空,各諸侯蠢蠢欲動。

當然,大部分諸侯此時還沒打算像後世的強秦一樣征服天下,他們追求的是「霸」,「霸」為何物?「霸」為「伯」的假借,指古代諸侯聯盟的盟主,即在某一領域或地區勢力最大並取得首領地位的諸侯。

春秋有五霸,那麼,最先稱霸的是誰呢?是齊國的齊桓公,而齊國為稱霸而奉行的國策,便是著名的「尊王攘夷」。

何為「尊王攘夷」,這一詞最早見於《春秋公羊傳》,本意為「尊勤君王,攘斥外夷」,在當時,這實質是一種對政治秩序的整頓。那,齊國又是在什麼背景下提出這一策略的呢?

尊王攘夷

當時,現實中的各諸侯國是相當混亂的,各國為了爭奪土地、人口以及對其他諸侯國的支配權,不斷進行戰爭。誰戰勝就召開盟會,強迫諸侯國認他為霸主。前720年,齊國齊僖公與鄭莊公結盟於石門,為諸侯間互相結盟的開始。

但是,當時的政治舞台上,並不是只有諸多諸侯國的,周朝時期的國際觀大體如下:周室認為周王的地位高於萬邦,視萬邦的總和為「天下」,周室不認為有任何方國與其是對等關係。周朝所能控制與維繫的地域範圍,被視為周朝的地方勢力。但不受控制的範圍(如外族方國)則視為「戎狄蠻夷」(這些族群的體制也確實異於周朝)。

現在,周王衰微,各國可能不太尊奉周王,但是對「天下」「諸夏」這個概念還是認,而對於傳統周朝控制範圍外的「戎狄蠻夷」,各國均沒有好感,總體來說:諸侯國雖然爭霸,但仍有一定文化上的共通性,也認可對方作為「諸夏文明」的一部分,對於周邊異族,則有著共同的排斥和貶低。

註:「諸夏」,諸夏,是指與中原諸侯國,最初周王朝同姓、姻親與受功的諸侯,後來廣義成為中原諸侯國的代稱,頻繁出現在春秋戰國的典籍中。諸國雖爾虞我詐,大一統集團未形成,但也形成了一種「文明共同體」意識

而此時,因為中原混亂,狄戎等四方夷狄入侵華夏,這對於任何一個諸侯國都是不可接受的,內歸內、外歸外,對於這些敵人,諸侯需要團結一致,才不會被各個擊破,而扛過這個大旗的,就是齊國。

齊國的實力本身算是比較強的,其疆域主要位於今山東省大部、河北省東南部及河南省東北部,開國以來,不斷東拓打擊東夷,煮鹽墾田,富甲一方、兵甲數萬,傳至齊桓公時,已經是疆域瀕臨大海的大國。此時齊國也不安分,前717年,齊僖公又與魯隱公結盟於艾。其後十數年間齊僖公先後主持多國會盟,平定諸國,成就僖公小霸。

前685年,齊桓公即位,結束了齊國混亂的國政,在重臣鮑叔牙的建議了,原諒並重用了曾經的對手,中國歷史上著名政治家管仲,命其為相。

管仲是中國歷史上一流的戰略家和政治家,其實行了著名的「管仲變法」,管仲整頓行政系統以「定民之居」,使士、農、工、商各就其業,從而使部落的殘餘影響被徹底革除;建立宮廷官制,以削弱了世卿的統治權力,增強了君主集權,形成了完整的中央政權機構;此外,建立土地稅收制度,允許土地買賣,承認土地私有化。建立常備軍。

這一套制度使得齊國的內政大為好轉,憑藉著豐富的資源與強悍的行政能力,齊國的國力大為好轉,內政已修,富國強兵,那外交呢?齊國打出的旗號便是「尊王攘夷」。

「尊王」,即尊崇周王的權力,維護周王朝的宗法制度,公元前655年,周惠王有另立太子的意向。 齊桓公會集諸侯國君於首止,與周天子盟,以確定太子的正統地位;數年後,齊桓公率多國國君與周襄王派來的大夫會盟,並確立了周襄王的王位。公元前651年,齊桓公召集魯、宋、曹等國國君及周王宰孔會於葵丘。周公宰代表周王正式封齊桓公為諸侯長。

「攘夷」,則是打擊域外勢力(遊牧於長城外的戎、狄和南方楚國)對中原諸侯的侵擾進行抵禦,齊桓公二十三年(前663年),山戎攻打燕國,燕向齊求救,齊桓公派兵救燕。齊桓公二十五年(前661年),山戎攻打邢國,管仲提出「戎狄豺狼,不可厭也;諸夏親昵,不可棄也」,齊桓公再次發兵攻打山戎以救邢國;前656年,齊桓公率領諸侯進入楚國,質問楚國為何不按時向周天子進貢祭祀所用的茅草而導致祭祀大典無法及時進行,使得楚國承認自己的錯誤;前651年,齊桓公召集各路諸侯召開葵丘之盟,提出「尊周室,攘夷狄,禁篡弒,抑兼并」。周襄王派宰孔參加,並賜王室祭祀祖先的祭肉給齊桓公。

可以看出,齊國奉行「尊王攘夷」之策可謂不遺餘力,同時,也能看出,齊國通過此策略,確實收穫了極高的政治利益,那「尊王攘夷」的實質是什麼呢?這個問題其實其實基本沒有爭議,「尊王攘夷」的根本目的並不是維護諸侯國國君與周王間的從屬關係;而是借周王的「旗號」搶占大義,發展齊國的勢力,以爭當諸侯中的霸主,為齊國謀取利益。

打著「仁義」的旗號,占據道德之高地

畢竟,當時環境下,周王雖說式微,但影響尚存,「尊王」屬於天下均不敢反對的「政治正確」,尤其對於一些小國來說,奉行周天子權威是無可置疑的(對於小國來說,傳統的禮樂制度下,它們還能夠生存;但若是徹底禮崩樂壞,它們大機率會被大國兼并,所以天生支持周王);春秋畢竟不是戰國,以春秋時期的技術條件和生產力水平,國家的頂峰也只是「霸」而不能「帝」,原有的政治邏輯是:周王為天下共主,諸侯尊奉,「諸夏」集團中以周王為首,帶領大家征討蠻夷。而先如今周王實力不存,「諸夏」混亂之際,管仲認為齊國應該接下這個擔子,雖然基於政治倫理無法取代周王,但也可以趁機填補政治真空,攫取利益。

所以管仲這種策略相當現實,也為齊國帶來了相當大的威望,齊桓公七年(前679年),在甄召集宋國、陳國、蔡國、邾國四國諸侯會盟,齊桓公是歷史上第一個充當盟主的諸侯。後宋國違背盟約,齊桓公以周天子的名義,率幾國諸侯伐宋,迫使宋國求和,此即為「九合諸侯」的第一次。另外,齊桓公還滅了譚國、遂國、鄣國等小國。公元前651年,齊桓公召集魯、宋、曹等國國君及周王宰孔會於葵丘。周公宰代表周王正式封齊桓公為諸侯長,齊國霸業達到頂峰。

但是,將「尊王攘夷」之策類比成後世曹操的「挾天子以令諸侯」也是不妥的,齊國的「尊王攘夷」並不是完全將周天子作為「傀儡」,打著其幌子四處征伐,先秦和秦朝之後的帝國體制完全不一樣,春秋時代,沒有哪個諸侯能想到這一集團能大一統,「諸侯共存」式才是理想型的政治體制,「尊王攘夷」的確有著維護著「諸夏」的文明體系的意味。

也正是因此,「尊王攘夷」之策受到好評,即使是孔子也對管仲評價很高,說「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被髮左衽是當時北方蠻夷的穿著習俗,孔子的意思是:沒有管仲,我們也都會蠻化),對管仲維護了「諸夏文明」有很高的評價;朱熹亦稱其「尊周室,攘夷狄,皆所以正天下也。」顧炎武更稱其「春秋之義,尊天王攘夷狄,誅亂臣賊子,皆性也,皆天道也。"

齊國成為霸主,除了自身的實力外,也是有著相當高的政治威望的,其救燕、救邢、救衛、抵禦楚人,在中原諸國中儼然「秩序維護者」、「諸夏憲兵」一般,齊國是負責的,於是,天下諸國也認同其宗主地位,畢竟,相當老大,除了硬本事要夠,也要立一套大家都認服的規矩才行,「花花轎子眾人抬」,過於殘暴和背信棄義,即使是成就千古帝業,也是不能長久的,這其中最著名的反例就是後來的秦。

齊國基本還是守規律的,最著名的一件事發生在齊桓公五年(前681年):齊攻魯,魯敗,請求割讓城池平息戰爭,桓公應允,並與魯在柯地會盟,會上,魯莊公的臣子曹沫拔出寶劍發難,劫持齊桓公,要求齊國歸還魯國在齊魯邊境上的汶陽之田 。齊桓公答應曹沫的要求,時候齊桓公非常憤怒,想殺掉曹沬並拒不履行承諾,管仲勸說不可,於是齊桓公將汶陽之田還給了魯國 。諸侯們知道這件事情後,都認為齊桓公有信譽,漸漸地都想依附齊國。

「桓公後悔,欲無與魯地而殺曹沬。管仲曰:「夫劫許之而倍信殺之,愈一小快耳,而棄信於諸侯,失天下之援,不可。」於是遂與曹沬三敗所亡地於魯。諸侯聞之,皆信齊而欲附焉。七年,諸侯會桓公於甄,而桓公於是始霸焉。」——《史記》

「尊王攘夷」事實上是基於先秦政治體系下的一種「政治正確」,不過,很有意思的是,即使是進入了大一統集權後,這一詞也沒有消失,後來甚至演化為具備相當複雜含義的政治術語,在中國、日本、朝鮮等東亞儒家國度歷史上發揮重要作用;朝鮮「尊明反清」,日本「倒幕運動」後均打著此旗號。

這其實也反映出,在東亞儒家文化體系中,雖山川異域,雖爾虞我詐,但這些民族都追求一種大眾認可其政治倫理的政治體系。

作者:雲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yNA9PHABgx9BqZZIN6k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