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治療了血糖還高,是要調整方案了

2020-08-27     糖尿病同伴

原標題:糖尿病治療了血糖還高,是要調整方案了

有的糖尿病人得查出血糖高確診糖尿病後一直用一個方案,這是不對的,因為人體在變化,隨著年齡增長及環境變化會有不同,所以治療方案也要變化。所以如果血糖控制不理想,一定要通過系統的檢查評估,在醫生的指導下重新調整治療方案,切不可多年只用一個方案治療。

血糖管理是一門學問。在臨床實踐中,如何選擇降糖方案,怎樣減少低血糖的發生,成為擺在醫生面前的必答題。尤其對於使用胰島素治療的患者,慎重選擇降糖方案更為重要。

糖尿病專家指出:控糖要講究「個體化」,包括:飲食個體化、運動個體化、藥物個體化等。只要控制好血糖,80%的糖尿病及60%的慢性併發症是可防可控的。如何有效控制血糖呢?

首先,要控制血糖波動,減少併發症最有效。早診斷、早治療、早預防,實行生活方式干預、自我管理及合理治療,讓血糖、血壓、血脂獲得長期控制,可防止和減少併發症發生。

血糖波動損傷血管:血糖波動是指血糖水平在其高峰和低谷之間變化的不穩定狀態。正常人的血糖也有一定波動,但通過自身神經內分泌調節系統,一天內的波動幅度小於2~3毫摩爾/升。

如果血糖經常波動過大,會引起血管內皮損傷,加速血管病變的進程,進而加速慢性併發症的發展。比如糖尿病腎病(可引發尿毒症),糖尿病視網膜病變,以及一些晚期患者出現心梗、腦梗等,都是由於血管損傷引起的。

血糖波動對內皮細胞的損害,甚至可能比持續高血糖更大。因此,在降糖的同時,加強對血糖波動的管理,才能實現對血糖的精細化管理。

其次,要時常監測血糖,達到理想值。將血糖控制理想(空腹血糖4.4-6.1mmol/L,餐後血糖4.4-8.0mmol/L,糖化血紅蛋白<6.5%),是延緩糖尿病進展及併發症發生的關鍵。

糖尿病血糖是否達標,糖化血紅蛋白是種要的評估指標,糖化血紅蛋白被稱為衡量水平的「金標準」,它能反映出近2-3個月的血糖平均水平。但對HbA1c的控制目標,其實國內外早有共識,不同糖友,控糖標準有差異。如2017年我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指出:

對於大多數成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合理控制目標,建議HbA1c<7%

對於病程較短、預期壽命較長、無併發症、未合併心血管疾病,無低血糖或其它不良反應的前提下的糖友,血糖控制目標應更為嚴格,建議HbA1c<6.5%

對於有嚴重低血糖史、預期壽命較短、有顯著的微血管或大血管併發症,血糖控制目標則相對寬鬆,建議HbA1c<8.0%

HbA1c是糖尿病監控的「金標準」,初診糖尿病患者需要檢測;治療方案改變或血糖控制不達標的患者,最好每3個月測定一次HbA1c;血糖控制平穩並達標的患者每年測定兩次即可。

當然僅HbA1c正常,血糖也不一定就控制好了,日常監測血糖非常重要。只有空腹(餐前)血糖、餐後2小時血糖以及HbA1c都達標,才能說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真正達標了。

最後,要參照血糖值,制定個體方案最適宜。

應參照血糖值,在分析出每個患者的特點後,制定出更適宜的、個體化的飲食、運動、藥物治療方案,達到治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微信公眾號tnbtb8(糖尿病同伴)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yMlRL3QBURTf-Dn5y1V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