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骨草、龍利葉、老甲魚,廣東人還有什麼是不敢用來煲湯的?

每一個廣東人,靈魂里都住著一位「湯」神。天氣涼了,來碗湯暖暖身;天氣熱了,來碗湯祛祛濕;心情不好了,來碗湯解解郁。但這個「湯」是指在瓦煲中煲了幾個鐘的「靚湯」,西紅柿雞蛋湯不算。

燉湯在大大小小的粵菜館裡都能喝到,用料考究,從便宜到高檔的款都有。從前的頂級靚湯有有白菜膽燉魚翅彰,現在變成了冬蟲草燉甲魚、椰子燉官燕。將所有食材放入綿紙袋中,再用雙重蓋的燉盅密封,煲出來的燉湯湯水清涼而口感厚重。

雞骨草、龍利葉、老甲魚,廣東人還有什麼是不敢用來煲湯的?

除了酒店飯館以外,廣東人家家戶戶也有自己的老火靚湯。雞、鴨、魚、乾果,還有嶺南特色的中藥材霸王花、雞骨草、龍利葉,和外來的中藥北芪、黨參、紅棗、枸杞、花旗參等等,都是常見的材料。客家人多會用類似五指毛桃、靈芝等山地的藥材入湯;而沿海地區的鮑魚橄欖湯、雞骨海參湯,都與海產有關。

靚湯的來源於嶺南地區的氣候有關,炎熱瘴氣的環境讓嶺南人格外青睞清淡的湯湯水水。而中藥材的對外貿易又讓廣州成為了藥材集聚地,以肉和中藥材搭配的湯膳不斷湧現。

圖/圖蟲·創意

廣東人的燉盅里包容萬物,無所不煲。要是在廣東,馮驥才的散文一定是這麼寫的——真好,朋友送了我一對珍珠鳥,我二話沒說就用來燉了湯。

圖/網絡

不同的季節煲不同的湯,是廣東人的堅守。春有解乏的茯苓茅根龍骨湯,秋有潤澤的南北杏菜乾豬肺湯,冬有活絡的水蛇蠍子湯,總能給你新意。廣東春夏濕,秋冬燥,所以很多湯品也以祛濕清熱的功效為主。清補涼就是其中的佼佼者——淮山、芡實、生熟薏米、玉竹、黨參、桂圓、蓮子和百合齊聚一堂,再請來少油清甜的鴿子,燉出來的湯十分清潤。

茯苓草龜燉蠍子,夠生猛。圖/順德新聞網

不同的食材應對的情況也不同。加班熬夜多了,花旗參烏雞湯幫你提神補氣;夫婦要響應國家二胎政策,淮山枸杞甲魚湯能幫你滋陰補腎;孕婦剛生產完,貼心的公公婆婆燉上一煲木瓜花生鯽魚湯,幫助下奶。當然,這些湯普通人也能喝。

老一輩的廣東人認為,煲湯的時間足夠久了,食材的精華就被湯水吸收盡了,煲好的「湯渣」吃不吃都無所謂。但營養專家證實了這一觀點的錯誤,無論燉煮時間多長,真正的營養成分依然保存在食材中,好比大骨頭裡的鈣,主要以結晶的形式存在,它並不融於水。所以喝完湯還是得把肉吃了。

廣東人的湯里蘊含了無限的溫情。畢竟煲湯是要花心思養鍋,花心思清洗食材,花心思守住火候,再花心思慢慢等待的。等到湯燉好了,把瓦蓋揭開,溫暖幸福的氣氛把你包圍,為自己、為家人花費的這份心思都是值得的。

與「你肚不肚餓啊,我煮碗面給你吃」並駕齊驅的,是家人的一句「甘晚才返屋,我留咗碗湯系廚房」。

圖/網絡

天氣好冷,不如組隊去廣東飲湯?

文丨百萬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yIyLXG4BMH2_cNUgSlM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