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給大家解答一下後台很多寶媽提到的常見問題!
一、寶寶奶粉能一直喝一個品牌的嗎?是不是需要經常換奶粉才比較保險?
許多家長們可能擔心一直喝一個品牌的奶粉,營養是不是不夠?這裡就要糾正一下這個觀點了:人體機能要維持正常的發育,需要5大營養素: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類、維生素、礦物質。奶粉配料表中含有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類,滿足了嬰幼兒日常生活能量所需,各種維生素、礦物質等促進寶寶身體機能的正常發育。
而這些營養物質,在每一款奶粉中都含有,國標也對此做了含量要求。所以寶寶奶粉是可以一直喝一個品牌的,按階段吃著走,也不存在因奶粉造成營養不夠的情況。
另外需要提醒的是,不要頻繁地換奶粉,容易刺激嬰幼兒尚未發育完善的胃腸道,引起各種腸胃方面不適症狀,進而出現消化不良等情況。如果要換的話,在6個月左右,可以考慮換一次。
二、怎麼判斷寶寶是否積食,該吃什麼或怎麼做緩解?
1、積食表現:
面部:舌苔變厚,舌紅,口唇紅,口腔異味,面紅等。一般來說,積食的寶寶臉都會有點紅,口唇變紅,最重要的就是舌苔變厚,並且寶寶口腔異味比較大,有些積食的寶寶會出現口腔潰瘍。
手足心熱:一般積食的寶寶,手心、腳心會發熱。
腹脹、腹痛:積食的寶寶肚子會脹脹的,用一隻手搭在寶寶的肚子上,另一隻手輕輕拍打在肚子上的手背,會聽見氣體在肚子裡發出的聲音。
大便:氣味大,有些會便秘、排便干,有些會拉肚子,大便稀。
生活方面:積食後,會表現出食慾下降、哭鬧、睡眠不安、滿床翻騰等現象。
2、預防及緩解積食:
預防:這真的很重要!也是最好的辦法,平常注意天氣變化,不要著涼。飲食要規律和適度,少量多餐,儘量避免攝入高能量難消化的食物。
空下肚子:發生積食後,暫時不要再喂更多食物。尤其寶寶出現嘔吐後,家長完全不要擔心嘔吐後沒有吃的、營養跟不上,這時暫時不給他吃太多東西,少量、多次喂水,以孩子不吐為原則,逐步恢復到正常飲食。
喝水:在兩餐之間適當喝水,有助於清理腸道、幫助排泄。
運動:幫助寶寶做些運動,幫助消化,喂奶後不要馬上入睡,可以陪寶寶多運動會兒。
按摩:給寶寶捏脊、揉腹、揉大腸穴位有助於緩解積食。
藥物使用:益生菌能調節腸道菌群平衡,對緩解積食有一定的作用。積食嚴重的情況下,應謹遵醫囑使用消食藥。
三、DHA和魚肝油只吃一個就行了吧?
DHA:是一種脂肪酸的簡稱,全名二十二碳六烯酸,俗稱「腦黃金」,屬於ω-3系不飽和脂肪酸。在人體大腦皮層中含量高達20%,是神經系統細胞生長及維持的一種主要元素,在眼睛視網膜中所占比例最大,約50%,在人體內不能合成,必須由食物提供,並且對嬰兒智力和視力發育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主要存在於深海魚的眼窩脂肪、魚油以及藻油中,藻油中的DHA純度高、腥味小、無污染。
魚肝油:主要成分是維生素A和維生素D,與預防佝僂症和夜盲症相關。要與魚油區分開來,魚油主要為DHA。
所以,DHA和魚肝油是兩種物質,但吃之前要注意看下所選擇魚肝油的成分表,如果是單純的VD或混合的維生素可以和DHA一起吃。如果是同時含有DHA的魚肝油就不用重複補充了。
四、一般攢肚幾天拉大便算正常?
寶寶3-5天,甚至多達10多天都不排便,但飲食、睡眠、情緒、體重增長等均表現正常,待到排便時大便仍為黃色軟便、無硬結、不幹,排便較少也不費勁,這種現象稱為「攢肚」。
攢肚現象多出現於母乳喂養的寶寶,一般在滿月以後,2、3個月左右比較常見,5、6個月的也有。這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主要是由於寶寶消化系統隨著年齡的增長,不斷地完善,胃腸道消化酶增多、腸蠕動增加,並且變得規律。因此消化吸收功能有了很大改善,能對母乳進行充分的消化、吸收,加上腸道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所以產生的食物殘渣也就很少,不足以刺激直腸排便。
每個寶寶體質、飲食、消化能力等都有差異,所以攢肚的天數並未有一個衡量的標準。一般來說,寶寶的飲食、精神、睡眠、身高體重等方面沒有異常就不必要太過擔心,正常喂養就好。如果確實超過半個月了都未曾排便,可以去醫院檢查一下。
五、2歲孩子比較膽小經常驚,怎麼回事,怎麼調理?
寶寶膽小易驚的原因有很多,父母影響、教育、環境、心理因素、脾虛、睡眠質量等。
調理:1、飲食、睡眠調節:孩子膽小,可能跟體質有關,腎氣不足,脾胃虛弱,則容易出現入睡難、入睡後易出汗、膽小、易受到驚嚇等情況。多吃易消化以及膳食纖維豐富的食物,注意不要積食,少吃辛辣刺激、容易脹氣的食物。每晚睡前可以泡腳,溫度不宜過高,40度左右為宜。還可以捏脊和按摩大拇指根部5-10分鐘。
2、做正確的引導:寶寶膽小易驚,心理因素其實占很大一部分,父母要在這方面留心了。注意別經常以嚇寶寶、玩消失等方式來糾正寶寶的錯誤習慣;教育上更要耐心,不要亂發脾氣;別所有事都幫寶寶做,幫助寶寶建立獨立的性格;在寶寶遇到困難時儘量要給予關懷和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