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學」比「莎學」落後百年?

2019-08-28     戲曲寶

湯顯祖和莎士比亞逝世400周年,以兩位大師及他們各自的作品為中心,「湯學」和「莎學」都具有重要意義。

而鄭培凱,這位具有中西雙重求學和工作背景的學者、研究湯顯祖長達42年的專家,卻嚴肅發聲:

「湯學」比「莎學」落後百年!

01

不同的身份和追求

造就各自不同的不朽

Q

日本漢學家青木正兒曾將湯顯祖和莎士比亞相提並論:「東西曲壇偉人,同出其時,亦奇也。」在您看來,這兩位東西方戲劇家在戲劇藝術實踐、文化傳統、精神思想和審美心理上有何共同性和差異性?

A

首先,他們創作了不朽的劇本,在文學與戲劇領域,為人類做出了傑出的貢獻,而且是在東西方文化並不互通的同時代,顯示人類文明發展及藝術追求有其共性,甚至在歷史的某個階段有極其類似的展現,令人稱奇。

其次,這兩位偉大的劇作家各有獨特之處,因出身背景不同,社會環境與地位不同,人生目標不同,顯示了個人生命意義的追求也不同。莎士比亞是專業的戲劇家,集編導演於一身,除了少數詩篇,畢生成就主要在戲劇領域。湯顯祖不同,出身於富裕家庭,從小浸潤於陽明學思想,承繼儒家士大夫「修齊治平」傳統,不能在現實中「兼善天下」,就轉而「獨善其身」。他在文學上的成就是全方位的,不只撰寫了劇本,也在詩文方面有重大貢獻。

或許可以說,莎士比亞繼承了文藝復興的探索精神,是伊莉莎白時代的職業劇作家,文思如夏日盛放的玫瑰,是天才型的文豪兼伶人,展示了西方文明開始綻放異彩;湯顯祖是晚明士大夫追尋高尚境界的君子,承繼了中國文人傳統的清雅標高,正如他在自己書齋前植種的玉茗飄香,畢生經營『為己之學』,是身兼儒釋道精神的文化人,同時又是天才型的詩人兼劇作家。

Q

相比莎士比亞有37部劇作,湯顯祖只有「臨川四夢」這4部劇作。雖然自上世紀80年代起國內已有學者提出「湯學」這一概念,但其研究含量是否會比較局限?

A

大多數人研究湯顯祖都是從他的戲曲「臨川四夢」切入,比較熟悉的是《牡丹亭》,這個戲已經演了四百年。當然湯顯祖還有其他三部劇本《紫釵記》、《邯鄲記》、《南柯記》。我從1974年開始研究湯顯祖,是對他所處時代的文化感興趣。也就是通過追索他對人生意義的觀照與思考,並透過他的歷史文化關懷,呈現明末文化風氣與氛圍及其發展的動向。

這幾年大家對湯顯祖的認識不斷加深,也就開始多方面研究湯顯祖了,猛覺到湯顯祖的偉大,涉及文化與人生意義的追求。關於湯顯祖的詩文,目前研究得比較少,大家認為很可惜。跟湯顯祖同時代的莎士比亞,主要的著作就是劇作。有人就常講,莎士比亞的劇作比湯顯祖多,影響比較大,這個問題反映了我們對湯顯祖的認識只局限在戲劇領域,對他的詩文以及作為文化楷模的介紹和了解比較少。

02

湯、莎並提

可你真的了解湯顯祖嗎

Q

據有限的觀察,似乎大家對莎士比亞的四大悲劇和四大喜劇更為熟悉,尤其是《羅密歐與朱麗葉》、《哈姆雷特》這兩部劇作一直為人所津津樂道。湯顯祖的戲劇則似乎還比不上莎劇的那種熱度。不知您怎樣看待這種現象?

A

如果只是對比劇本,一般老百姓看湯顯祖的劇本會比較辛苦,而莎士比亞的則比較容易懂,這其實牽涉到文化的普及,還有文字的變化問題。

中國文學研究在西方到了本世紀才比較蓬勃,但中國人研究英國文學在二十世紀已成主流,兩者是有差距的。研究中國文學文化,重新估計湯顯祖在世界文化的位置,現在算是一個起頭。我時常講,不同的區域,對人類文化重大題材的研究是不規律的,具有不同的時段性,所以我認為提倡「湯學」是有一定的道理。因為它本身蘊藏著中國文化很深厚的基因,除了文學之外,還有思想文化的東西,所以值得研究,方興未艾,需要大家努力。

假如說「湯學」的研究比「莎學」還差得遠,這需要認真分析。因為莎士比亞也不是從一開始就成為研究的經典,只是有人覺得還不錯,「莎學」真正開始變成一門學問,是在18世紀以後,而且還跟英國在19世紀稱霸全球有關,跟英語變成一門世界語言有關。英國當時是「日不落國」,他們弘揚莎士比亞,別人也跟著看。所以,如果中國的學術界教育界都認為湯顯祖了不起,那麼老百姓肯定也會看。否則大家也不太知道。像教材中有關湯劇的文選都很少。

Q

除了教材,平時我們在影視上鮮少看到有關湯顯祖的戲劇改編節目。

A

教育本身非常重要。發現什麼是自身文化中的傑作,是跟教育聯繫在一起的。像提倡「湯學」,目前只是在戲劇文學研究圈子裡流傳。因此,要使年輕人在心裡對湯顯祖至少有個印象。我在美國生活過三十年,知道美國的社會教育對莎士比亞很重視。讓我印象很深刻的是,美國的公共教育電視台有一些提供給兒童看的節目,就把莎士比亞劇本改編成適合兒童看的節目。雖然簡化了原劇,敘述手法也不一樣,但小孩子都知道羅密歐與朱麗葉是一個關於愛情的故事。所以,湯顯祖劇作的傳播也需要一些兒童版、青少年版。

Q

您認為「湯學」假以時日會跟「莎學」一樣傳播甚廣?

A

湯顯祖的詩、文、賦都沒人研究,連詳細註解都沒有,而莎士比亞作品幾乎每一個字都有人在研究。最近剛全面增訂的《湯顯祖集全編》把能找到的作品都收錄了,但都是原文,「湯學」可能還要發展一兩百年,而「莎學」研究至今已有兩三百年了,經過大家的努力,經過研究注釋、改編推廣,可以在世界為人所知。

對於戲劇而言,視覺、聽覺很重要。過去研究湯顯祖,多屬於文獻研究。現在則不同,影視科技之發達,整個演出本身的音樂舞蹈等綜合藝術容易讓人知道,所以大家對湯顯祖的認識,會跟時代高科技、網絡的普及相關聯,這會使湯顯祖的研究變得立體,而且可以全民化,呈幾何倍數地擴大湯顯祖的影響力。

03

超越時代的思想魅力

還需演出的改編呈現

Q

眾所周知,湯顯祖的《牡丹亭》,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羅密歐與朱麗葉》歷演不衰。為何他們的戲劇時至今日仍有如此大的魅力?又具有怎樣的現代價值?

A

莎劇的演出歷久不衰,與莎劇的題材多樣及平民性有關,也跟演出的形式與對象有關。莎劇雖然也有片段歌舞場面,不過主體是念白,能夠把戲劇的張力直接傳遞給觀眾。其魅力當然來自莎士比亞對具體人性的觀察,對每個人物在現實世界的選擇(或難以選擇)做了深刻的描述,使觀眾得到震撼或啟發,《哈姆雷特》和《羅密歐與朱麗葉》,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湯顯祖的《牡丹亭》亦然,可以讓我們認識湯顯祖對於女性的重視,亦即作品體現了女性意識,對杜麗娘的追求賦予極高的意義。四百年前湯顯祖刻畫的杜麗娘,對個人幸福、婚姻愛情的追求,對自我的肯定與展現,到了四百年後,甚至以後,全世界的人依然都會有所共鳴,這就超越了時代的限制。

換句話說,湯顯祖劇本的思想,和莎劇一樣,可以超越時代的限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前瞻性就是回到了最基本的對人的關懷,這是很值得我們思考的。作為一個作家,湯顯祖能表達人類對於希望的追求,他的想像能夠帶我們走到一個比較高的境界,這是絕對能夠超越他所處的那個時代,直到今天還讓我們感動的緣由。再過四百年也一樣,這是很了不起的地方。

Q

湯顯祖的《牡丹亭》共55折,《紫釵記》共53折,《南柯記》共44折,《邯鄲記》也有30折。如果要將全本看完,幾乎不止一天一夜了。而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共五幕戲大概幾個小時就能看完。所以,對湯劇的改編是否難度更大?

A

中國戲曲的表達方式是歌舞並重,音樂性、舞蹈性很強,跟現在我們比較熟悉的話劇形式不太一樣。戲曲改編不同於話劇改編,就各種地方戲劇而言,必須配合當地戲的聲腔傳統,說起來比較複雜。

可是,湯顯祖戲劇里的文辭非常優美,而且是詩,所以不容易改編。現在的改編方式是刪減,因為戲曲的人才不足,沒能力改編成通俗易懂的版本。另外這些詩都是配有曲牌,是唱的,改編起來需要很多懂得傳統音樂的人來做。現在的方式,相當於把過去演的劇本進行濃縮,還是用原來的曲牌來唱。唐滌生改編的粵劇版本可以作為大家的借鑑。我認為改編要多元,不能只是按照16世紀到18世紀的演法,但是要有章法。這是大家需要努力的。到目前為止,崑曲對湯劇的呈現是最為優美的,我們現在看到的所謂的原汁原味的崑曲版本,應該是乾隆時代的。距今已有兩百年左右了,但詞和曲牌都保持不變。

好作品都需要人們不斷投入關注。

04

湯公與莎翁無需抗衡

但「湯學」比「莎學」落後百年

Q

有人把湯顯祖稱為「中國的莎士比亞」,您認同這種說法嗎?

A

以目前狀況來講,莎士比亞劇本比較多,涉及的面也多,人物也多,這是莎士比亞的優勢。但湯顯祖不是一個專業的劇作家,換言之,莎士比亞是一個專業的劇作家,他在作品裡展現生活在現實社會裡各種各樣的境遇,有其哲學看法。從這個角度講,不同的文化展現出最好的東西,各有特色,很多人愛講湯顯祖是「中國的莎士比亞」,這跟中國人在這一百年來喪失掉自己的文化自信,總覺得西方比我們強有關。其實,每個天才都不一樣,莎翁自莎翁,湯公自湯公。

Q

今年恰逢湯顯祖和莎士比亞逝世400周年,您認為兩位東西方戲劇大師可以有怎樣的「對話」?或者說,他們兩位可以有怎樣的「邂逅」?

A

今年是2016年,恰逢湯公與莎翁逝世400周年,他們能否在天上邂逅,我們不知道,就算在天上對話了,我們也聽不到。倒是我們紀念400年前的古人,希望他們有所邂逅,有所對話,反映了當代中國人的思想脈絡,甚至顯露了我們的文化焦慮,是值得深思的。為什麼中國人知道莎士比亞,比知道湯顯祖要多?為什麼讀莎劇容易,讀湯顯祖劇本難?演出莎劇容易,演出湯劇困難?為什麼我們亟亟要抬出湯公,來與莎翁抗衡?這些問題,或許是他們兩位400年後的邂逅,迫使我們去面對、去對話,然後認識自己文化與藝術處境的最重大問題。

中國人對西洋文學的認識與推崇,是近百年來的文化大趨勢,而莎士比亞作為西方文學戲劇最具前瞻性的典範,也成了全世界學習文學的典範。我們一般讀的莎劇是白話文的翻譯,不是莎劇原文,的確好懂;讀湯顯祖的詩文與《臨川四夢》,讀的是深奧典雅的古詩詞,一般人是讀不下去的。這裡的重大問題是,不讀莎劇原文,卻天天宣揚莎翁文學之偉大;讀不懂湯顯祖的劇本與詩文,卻只想找一個「東方莎士比亞」,豈非最大的反諷?

莎劇有許多優秀的白話文譯本,中國人可以看得津津有味;湯劇一本白話譯本也沒有,倒是有外文譯本。請問,這是文化發展的正常現象嗎?是中國的文化人希望的前景嗎?我覺得,「湯學」在目前只是個起步,或許還得發展個一兩百年,才有資格和「莎學」進行平起平坐的對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x_EX32wBJleJMoPM4FS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