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江總督臨陣逃脫,慈禧太后不想殺他,為何沒有成功保命

2021-04-20     勇哥讀史

原標題:兩江總督臨陣逃脫,慈禧太后不想殺他,為何沒有成功保命

1860年春天,太平天國名將李秀成在率部攻破江南大營後,趁勢東征,進入江浙地區,連克數城,兵鋒直逼兩江總督駐地常州。

時任兩江總督叫何桂清。當時,常州尚有數萬人馬,兵強馬壯,糧食充足。常州民眾非常支持何桂清,眾志成城。然而,何桂清被太平軍所向披靡、清軍兵敗如山倒的景象嚇得心膽俱裂,不思抵抗,反而在總管糧台查文經的建議下,喬裝改扮後帶著一隊親兵從東門逃出常州。

更加惡劣的是,何桂清在逃出常州時,遇到常州士紳跪阻。何桂清下令隨從開槍,打死了19人。

何桂清臨陣逃脫,在朝野引發了一場震盪。咸豐皇帝震怒,下令將他革職逮問,以曾國藩繼任兩江總督。接下來,由於發生英法聯軍進犯京師事件,咸豐皇帝逃到承德熱河避暑山莊,不久又病逝,無暇過問何桂清一案,讓何桂清在上海苟且偷生了兩年。

1862年,同治皇帝坐穩了皇位後,何桂清一案重新提上議事日程。很快,江蘇巡撫李鴻章派人從上海抓獲何桂清,押送至京城,下於刑部大獄。

刑部對何桂清進行了初審。按照《大清律例》,封疆大吏失守城池應該處以斬監候,秋後處斬。由於在處決之前需要經過御筆「勾決」,就留下了操作空間。一個叫餘光倬的刑部直隸司郎中,恰好是常州人,對何桂清恨之入骨,以何桂清「擊殺執香跪留父老十九人,忍心害理,罪當加重」為由,判定「斬立決」,斷了他逃生的念想。

案子送到同治皇帝面前。那時候,同治皇帝年幼,由慈安太后、慈禧太后以垂簾聽政的方式掌握大權。慈安太后性格溫和,處理朝政多數由慈禧太后負責。因此,在很大程度上,慈禧太后的態度決定了何桂清的生死。

慈禧太后掌權之初,信奉君臣「同治」,不忍心輕殺大臣,因此以同治皇帝的命令,發了一道上諭,命大學士、六部、九卿、詹事、科道會議進行會審。與此同時,慈禧太后發了一道懿旨:「何桂清曾任一品大員,用刑宜慎,如有疑義,不妨各陳所見。」慈禧太后要大家暢所欲言,言外之意,是打算放何桂清一馬。

何桂清是1835年的進士,做過19年京官,又做過6年封疆大吏,在朝廷裡面擁有一批好友、部屬,自然會趁此機會為他說話。包括體仁閣大學士祁寯藻、工部尚書萬青藜、御史高延祜、順天府尹石贊清、內閣侍讀學士王拯等人,都聯名上奏,希望免除何桂清的死罪。戶部侍郎董恂、左副都御史志和等12名大臣態度不明,但也傾向於保全何桂清不死。

在為何桂清說話的大臣里,祁寯藻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物。他歷經嘉慶、道光、咸豐、同治4朝而屹立不倒,是朝廷里的常青樹,德高望重,官至體仁閣大學士、領班軍機大臣、太子太保。同治皇帝繼位後,祁寯藻奉命在弘德殿教授年幼的同治皇帝讀書,且為領班老師。

祁寯藻為何桂清辯護時,引用了一條很得力的證據,出自嘉慶皇帝的諭旨:「引律斷獄,不得於律外又稱『不足蔽辜』及『從重』等字樣。」這就意味著,刑部給何桂清擬定的加重罪名,是不符合祖制的。

眼看保全何桂清一派占了上風,扳倒何桂清一派不甘示弱。軍機章京張德容上疏朝廷,與祁寯藻的觀點針鋒相對,認為嘉慶皇帝的諭旨里雖然規定斷罪不得有「從重」字樣,但這是指尋常罪行,不適合罪情特別重大者。況且道光年間浙江提督餘步雲失守鎮海而逃,咸豐年間湖北巡撫青麟失守武昌而逃,都被朝廷處決,祁寯藻不站出來說話,為何偏偏要拚命保護何桂清?

雙方展開了一場激烈的辯論,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誰也說服不了誰。慈禧太后無所適從。就在這時候,太常寺正卿李棠階上了一道密奏,稱:「刑賞大政,不可為謬悠之議所撓,今欲平賊,而先庇逃帥,何以作中興將士之氣?」李棠階跳出了《大清律例》的條文之爭,直接拿軍務大局說話,堪稱一針見血。

慈禧太后不懂《大清律例》,但對這一番道理還是很明白的,此前寬容何桂清的想法產生了動搖。

最終,慈禧太后和恭親王商議後,決定尊重大部分大臣的意見,將何桂清於當年秋後處決。諭旨中說道:「已革兩江總督何桂清一犯,因廷臣會議,互有異同,酌中定議,將該犯比照帶兵大員失陷城寨本律,予以新監候,秋後處決,已屬法外之仁。」

1862年秋天,何桂清被問斬於京城菜市口刑場,年僅46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xX6I73gB9EJ7ZLmJsJm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