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恨水的北漂之路:靠寫小說養活全家,還買了一座四合院

2021-12-11     勇哥讀史

原標題:張恨水的北漂之路:靠寫小說養活全家,還買了一座四合院

人們常說:「人在北京漂,哪能不挨刀。」一語道盡北漂一族的辛酸苦辣。其實,作為一種社會現象,北漂早在清末民初就出現了。周作人、沈從文、齊白石等現代文化史上鼎鼎有名的人物,都是北漂一族的成員 。

今天我們說一說張恨水。

張恨水是安徽潛山人,原名叫「張心遠」,早年事業無成,靠給報刊投稿過日子,便根據李煜一句詞「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改名為張恨水。

鮮有人知的是,張恨水出身一個武將家庭。

他祖父叫張開甲,精通武藝,加入了曾國藩創建的湘軍與太平軍作戰,因功升遷為參將;他父親叫張鈺,從小習武,擅長騎射,在江西上饒、景德鎮、南昌等地任過官職。受祖父的影響,張恨水小時候學過騎馬,並砍竹為刀、削蘆為箭,學過武藝。只不過,當祖父死後,父親厭倦了軍旅生涯,希望張恨水棄武從文,當一名文化人,因此送他到上饒最好的學校讀書。

張恨水對四書五經沒有興趣,卻捧起了《殘唐演義》《三國演義》《薛丁山西征》等古典小說看得津津有味。就是在這些小說的影響下,張恨水走上了文學創作的道路。

1912年,清朝滅亡。17歲的張恨水打算去英國留學,卻因父親去世,家道中落,被迫中止。

後來,張恨水在蘇州蒙藏墾殖學校讀了一年書,又到漢口投靠本家叔伯張犀草。張犀草在一家小報當編輯,讓張恨水給自己當幫手。

在民國初年,北京是人文薈萃之地,吸引了眾多文化人士前來謀生。1919年秋天,24歲的張恨水也來到了北京。多年以後,張恨水在一篇回憶文章里寫下自己對北京的第一印象:「天色已經黑了,前門樓的偉大建築,小胡同的矮屋,帶著白紙燈籠的騾車,給我江南人一個極深刻的印象。」

按照張恨水的想法,是要報考赫赫有名的北京大學,可由於囊中羞澀,路費都是去當鋪當了冬天的皮衣才湊足的,只能先解決生存問題,再想辦法讀書。

我們不得不說,張恨水的北漂之旅是比較幸運的。包括沈從文在內的許多外地人來到北京之初,受夠了苦頭,有時候連飯都吃不起。張恨水憑藉在漢口報館的5年工作經驗,很快就在北京找到了一份工作——擔任上海《時事新報》的駐京記者,每天發4條新聞稿子,月薪10元。月薪雖然不高,但足以讓他應付會館的飯錢和房錢。

張恨水的稿子寫得又快又好,深受好評,薪水漲到了30元。不僅如此,天津《益世報》、蕪湖《工商日報》、上海《申報》和《新聞報》等外地報刊紛紛邀請他撰寫通訊報告,每篇通訊薪酬為10元。那時候,張恨水每月光是寫通訊,就能拿到一兩百元,薪酬之高,直追大學教授。

當時,著名報人、《世界日報》與《世界晚報》創辦人成舍我很欣賞張恨水的文筆,將他聘為這兩份報紙的副刊主筆。張恨水有多厲害?他一個人包辦了兩份報紙副刊版面的全部文章,不管是散文、詩歌,還是評論、雜談,樣樣都有,讀者也很喜歡看。

有了穩定的收入,張恨水卻對報考北京大學失去了興趣。他在朋友介紹下,與胡秋霞結婚,還把母親和家人全部接到北京,在宣武門外鐵門胡同租了一處住宅,總算定居下來。

張恨水卻並不滿足眼前的成就,開始撰寫小說。1924年,張恨水在《夜光》上連載長篇小說《春明外史》。這是張恨水第一部長篇小說,以記者楊杏園為中心,反映廣闊的社會生活,對當時官場和社會的奇聞怪事進行了深刻的揭露、嘲諷和譴責,非常受讀者喜歡,張恨水由此一炮打響。

《春明外史》不但給張恨水帶來了名聲,還給他帶來豐厚的收入。張恨水有了錢,覺得鐵門胡同的住宅太狹窄,就在未英胡同租了一個規模更大的四合院。

這一寫,就一發不可收拾。接下來,張恨水接二連三地寫出了《新斬鬼傳》《金粉世家》《啼笑因緣》等有影響力的小說,成了出版商爭搶的香餑餑,就連以前寫的舊作,也被翻出來在報紙上連載。張恨水的稿費標準水漲船高。當時一般作家的稿費標準是千字大概在2元—3元,張恨水的稿酬卻是千字10元,是行業內的頂尖水平。

張恨水寫小說有一個特點:從不打草稿,一揮而就,速度很快,是有名的高產作家,曾經同時開工7部長篇小說,這給他帶來了巨額的稿費和版稅收入。他不但靠寫小說養活了全家,還在1946年買了磚塔胡同西口的一座四合院。

如果那時候有作家富豪榜,張恨水一定會經常上榜,而且排名會很靠前的。

1967年2月15日,張恨水病逝於北京,享年72歲。張恨水本是安徽人,卻北漂到北京,度過了一輩子。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507256445_129546-s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