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一法師說:「一念放下,萬般從容。「

2020-11-20     美文投條

原標題:弘一法師說:「一念放下,萬般從容。「

作者:儒風君

弘一法師說:「一念放下,萬般從容。「

放下恩怨,收穫豁達;放下名利,收穫富足;放下執著,收穫洒脫。

放下越多,收穫越多。

人生來去俱是空,與其痛苦煎熬,不如果斷放下。

1、放下恩怨

人是社會動物,彼此相聚,彼此相依。

時間久了,必然有恩,有怨。

心裡有恩,知恩報恩,心中有怨,抱怨結怨。

報恩是福,抱怨是禍。

那些怨恨若不消除,只會越長越大,蒙蔽人的雙眼,吞噬人的心智。

與其陷入其中難以自拔,不如心寬豁達,轉身放下。

蘇軾與昔日好友章惇反目,被章惇流放海南。

必死之地,蘇軾絕處逢生,三年之後,遇赦北歸。

章惇孫子寫信求饒,希望蘇軾網開一面,蘇軾只有一句:「但以往者,更說何益。」

既然事情已經過去,那又何必再提。

曾國藩拿下南京城,左宗棠參他放脫了幼天王,沒有斬草除根。

兩人因此鬧掰,不再往來。

後來左宗棠收復新疆,糧草不濟,曾國藩放下恩怨,傾力相助。

新疆收復,曾國藩起碼有一半的功勞。

二人從此冰釋前嫌,曾國藩的心胸終究是折服了左宗棠。

《論語》中子貢問孔子:是否有一言可奉行終身?

孔子回答:大概就是恕了吧。

古人說:「大道之行,不責於人。」

真正境界高的人,從不求全責備。

他們放下心中的怨氣,寬恕別人,放過自己。

這是一種修行,更是一種境界。

2、放下名利

《紅樓夢》里開篇就講:

世人都曉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沒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金銀忘不了!

終朝只恨聚無多,及到多時眼閉了。

想要一個人放下名利,並不是一件容易事。

大道理人人都懂,但是卻未必能做到。

一個人唯有真正歷經繁華和敗落,才能真正領略到名利的虛幻。

蘇軾被貶黃州,仕途無望,大好前程毀於一旦。

他抱怨:「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

曾國藩創建湘軍不易,在即將平定太平天國的節骨眼上,他回家守孝,被咸豐帝奪了兵權。

一夜之間,封侯拜相成了笑話,他灰溜溜地跑回老家。

他的心情越來越差,族中子弟見到他都繞路而行。

當名利成為內心的負累,人自然就有了丟掉的渴望。

道家成為心靈的養料,一點點為他們療傷。

老子說:「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

名利財貨都不是生命中必須的東西,夠用就好了。

把他們看得比生命還重要,比健康還重要,那就過分了。

若是執迷不悟,人也就離禍患不遠了。

學著看輕名利,回歸生命本身的享受。

享受親情,享受自然,享受生命,這些免費的東西,才是一個人最珍貴的。

若是捨本逐末,汲汲於名利,到頭來終究還是一場空。

3、放下執著

老子說:執者失之。

一個人若是執著就越容易失去,越是在意,事情就越容易搞砸。

古代有個神箭手可以百步穿楊。

皇帝聽說之後,特意請他入宮表演。

演武場上,皇帝說:你若是能射中,賞賜千金,若是失手,砍頭問罪。

神箭手心下緊張,越是瞄準越是手抖,最終射偏了。

《莊子·達生》中記載:「以瓦注者巧,以鉤注者憚,以黃金注者惛。」

一個人要是拿瓦片做賭注,心態輕鬆,經常能巧中。

若是拿帶鉤為賭注,稍微貴重了一點,就會因為擔心失去而畏手畏腳。

若是以黃金為賭注,那就更會慌亂,昏招迭出,很快就輸沒了。

心裡想著一定要怎麼樣的時候,其實就已經輸了。

很多東西,就像握在手裡的沙子,握得越緊,失去地越快。

不如放下執著,凡事看淡一些,想開一點,一切隨緣、隨心。

人生反而能走得從容洒脫。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xVRI43UBjdFTv4tAaSS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