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好時間一到就交帳,中恆匯志卻盤算著不還錢!
近日中國裁判文書網發布了一則判決書,原告方萬和證券狀告中安消(600654.SH)第一大股東中恆匯志股權質押違約。被告方中恆匯志以中安消4049.8萬限售股作為質押,向萬和證券融資6.1億元。
然而合同生效不足一個月,中恆匯志就觸發了違約條例,萬和證券無奈走上漫漫討債路。
一入借款深似海,從此變身討債人!
2016年11月22日,萬和證券與中恆匯志實際控股人塗國身簽訂股票質押協議書。本次合同規定融資回購率為7.69%,期限兩年。同時塗國身還簽訂連帶責任保證合同為協議內容保駕護航。
但在實際合同執行過程中,由於股價大跌,中恆匯志曾三次未按合同約定支付相應保證金構成違約。
萬和證券作為債權人,在多次催收無果的情況下,最終走上了討債之路。
2017年8月14日,萬和證券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中恆匯志支付本金及相應利息違約金合計6.79億元人民幣;塗國身承擔合同債務連帶清償責任。
而在此之前,中恆匯志曾兩次支付萬和證券融資利息;中恆匯志在中安消限售期到來之前,還曾向上交所申請延長限售流通日期至2019年12月31日。
雖然中恆匯志有還錢的意向,但訴訟期間「賴帳」的態度也依舊很真實。
面對萬和證券提出的訴求,中恆匯志認為萬和證券不是本次合同的實際資金出借方,無權要求提前還款;同時表示質押股為限售股,在解禁日期之前,股票不能進行買賣,無法對限售股進行風險評估,萬和證券提出的提前購無效。
然而在違約事實面前,中恆匯志的質疑顯得有些強詞奪理。
同是「天涯淪落人」,最後誰能「難」倒誰?
中恆匯志全稱深圳市中恆匯志投資有限公司成立於2009年是一家小型企業,主要經營範圍包括股權投資、投資諮詢。塗國身為公司實際控制人持有99.1%股份。
5月27日塗國身被證監會採取10年證券市場禁入措施。據了解塗國身在中安消技術有限公司與中安科股份有限公司重大資產重組過程中,虛增中安消技術有限公司2013年營業收入,導致重組資產評估虛增,嚴重損害了上市公司及股東合法權益。
中恆匯志作為中安科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中安消」)第一大股東持有41.15%股份。2015年中安消與飛樂股份重組上市,同時股價達到歷史最高點,市值超過600億元。後因重組終止,股價持續下跌,市值蒸發百億元,目前公司總市值19.25億元。
2017年中安消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戴上*ST,2018年5月取消退市風險;2019年5月二度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除此之外,中安消曾經發行的債券也多次未能如期兌換,並深陷股民等投資者多輪索賠訴訟案件中。
千瘡百孔的中恆匯志風雨飄搖,萬和證券作為追債人日子也不是很好過。
2002年1月18日原深圳市深財證券業務部、成都財盛證券公司和海口財政證券公司三家財政國債中介機構設立萬和證券股份有限公司(簡稱「萬和證券」)。其公司7大股東均為國資背景,深圳市國資委合計持股比例達到95.33%。雖然萬和證券背靠大樹,但公司發展卻並不順利。
據2018年6月數據顯示,萬和證券的營業收入、凈利潤、經濟業務排名等指標在同行排名中都處於靠後位置。而在2019年證券公司等級評選中萬和證券被評為BBB級。
天眼查數據顯示,萬和證券2018年營業收入4.87億元,為近年來最高。
2005年到2018年期間,2015年凈利潤最高,達1億元,2016、2017、2018年的凈利潤依次為6424萬、2969萬、8743萬元。
如此業績……不難想像,此次栽在中恆匯志身上的6個多億對萬和證券有多重要。
業績表現不那麼「突出」,但內部「故事」卻吸人眼球。萬和證券董事長王宜四曾因黨風建設、管理方式等問題被上百名中層員工實名舉報。今年3月份,任職9個月的王宜四被深圳國資委罷免。
繼董事長罷免風波之後,萬和證券的討債之路漫漫長矣,截至小券完稿之前,中恆匯志對還款事情沒有作出任何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