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掃描·事件」聽聽肉雞怎麼說

2020-02-25     內刊主編


  

我不叫「速成雞」

不知道什麼時候,我被人們冠以「速成雞」的名號,其實,你們應該叫我們白羽雞才對。我們的「速成」,秘密在於科學育種、飼料和養殖,與激素催熟等沒有任何關係。對我們的選育是少數企業掌握的高科技,正是我們白羽雞帶來了雞肉產量的飛躍。這些年來,我們在世界各地演繹著一代又一代「神奇雞」的傳奇,給眾多養殖戶創造了可觀的財富,更為廣大消費者送去了各式各樣的健康美味。

過去的農人選育我們時,主要關注我們的體質和外貌,比如現在到處可見的三黃雞等品種,都是歷經千年才選育成功的。如今,遺傳學得到了快速發展,遺傳學理論與技術皆被應用到了育種實踐中,人工選擇起到了主導作用,特別是良種選育工作得到了迅速發展,於是,做為良種肉雞的我們誕生了,我們是雞的新品種,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所以,有人稱我們為「快大型雞」,

80年代初我們就已經被引進到中國並端上了餐桌。我們經歷的路線是:第一代引進良種,第二代作為父母代被你們選育,第三代才成為商品雞生產。對我們的選育工作,每年都會有新的進展,我甚至聽到選育專家這樣表示:「育種計劃可以保持讓每羽肉雞的40日齡重每年增加55克。」

「速成」未必不安全

我們的品種確實特殊。普通雞種都是越長越慢,而我們卻是活的時間越長,生長的速度越快。當然,我長得越大,吃飼料越多哦,因此,最能體現我生命價值的飼養

周期是40餘天,並不是有些人描述的那樣:刻意「提速」。

許多人懷疑我們是不是吃了激素。在這方面,我相信普通人是沒有發言權的,且聽專家如何說: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副教授朱毅表示,「速成」已成業內「常規」。45天養出2.5公斤重的雞屬於「正常水準」,最快還有33天的,關鍵是雞的品種和養殖技術。在肉雞飼料中添加激素並非許多人想像中的行業常規,而是不折不扣的違法行為,違反者將受到處罰。因此,認為那些養殖場每天都在大批大批地用激素喂雞,那可真是大大的冤枉他們了。

商品肉雞的喂養方式與眾不同,不是隨便找點棒子麵和菜葉子拌拌就行了,它們吃的都是飼料,而這些飼料的原料選取、成分配比、製造工藝、飼喂方案都有著嚴格的要求,對不同的周齡都要飼喂對應的飼料,以保證營養充分且平衡。比如,對剛開始吃食的雛雞,要用營養全面,顆粒大小適中的「開食料」,使其適應蛋殼外面的新環境;開食後要降低能量和蛋白質供應,重點保證雞群體格健康;最後才會能提供高能高蛋白飼料,提高其增重速度。


商品肉雞的飼養管理很講究的,不是那種「撒一把米自個兒吃去」的養雞方式。光照、溫度、濕度……這些指標都以周齡、日齡、時段為單位逐級設置管理方案,精確控制環境,保證雞活得舒服。散養的土雞無法與商品肉雞相比,有時候陰了天,它們生的蛋被凍死了也沒人管,生個病也不去治,而是匆匆殺掉食用,或者亂用藥導致死亡和藥物殘留。但這些負面因素在肉食雞集約化飼養的環境中都得到了較好的控制,在良好的環境中長大,再加上前面所說的品種優勢,肉雞自然長得快,完全不需要用激素來催熟。

一些消費者認為,肉雞口感、味道不如土雞,是不是飼料中添加了激素?確實,肉雞的肌間脂肪和某些風味物質沉積較少,因此不如土雞肉細膩味鮮,但那也是因為品種改良和高速生長,根本原因是現在人們對雞肉的需求量太高。並且,味道好並不代表營養更豐富,也不代表土雞含有什麼特殊的營養成分甚至藥效。

綜上所述,有如此高效的生長性能,激素已經變得沒有必要了。許多實驗也顯示添加乙烯雌酚等激素物質並不能對雞產生什麼神奇的催熟效果,甚至會對雞的心血管、肝臟等機能產生副作用,很容易造成死亡。如今絕大部分養殖者也持這一觀點。肉雞本來就是敏感脆弱、容易死亡的動物,給集約化養殖的集群飼喂同一種含激素飼料,很容易出現大批雞同時死亡的慘狀,得不償失;更不用提激素價格不菲,飼喂、注射、皮下包埋等操作起來也很麻煩。

專家補充說,有些人描述的未成年人因為多吃了肉雞產品而出現肥胖和性早熟的案例純屬誤解和誇張,因為性早熟並不是吃幾斤雞肉就能做到的,更不能簡單歸結為吃了雞肉這個單一因素,還要從飲食習慣、環境等多角度進行分析。

堅決打掉「抗生雞」

就像人病了要吃藥一樣,給我們吃抗生素是正常的,但必須符合規範。但總有一些小規模養殖場缺乏養殖經驗和法律意識,購買不法飼料廠吹捧的違規飼料或添加劑,而且還給我們濫用抗生素,其雞肉產品流入市場的渠道通常也不規範,這些都是違規、違法行為,他們這樣做,真是害慘了

我們,絕對不是「養雞之道」呀,建議你們有關監管部門像重視監管『瘦肉精』一樣監管『抗生雞。

怎麼樣,這下明白了吧?好多人對我們白羽肉食雞的認知是片面甚至歪曲的。相信聰明的人類能夠最終辨別真假,還我們白羽雞一個清白,我們也樂於奉獻自己,為人類創造更多的健康美味和快樂。

(唐風新月)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xPLye3ABgx9BqZZIf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