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暖花開,在經過疫情這段時間,大家都配合著共同抗疫,春天來了,胃口也打開了,今天要介紹給大家的這個美食,相信很多小夥伴都吃過;
有這麼個點心,圓圓的,有海綿般柔韌,又有棉花般潔白,有人會說不就是個饅頭嗎?而我要說的糕點比饅頭輕薄、小巧可愛的多,味道中也多了些許的酸味。說到這,不少朋友應該能猜出來了,對,沒錯,就是米饅頭。那酸酸甜甜的感覺,不斷的刺激著你的舌尖;
記得我有次出差去象山,招待我的象山同事問我想吃什麼,我對象山的印象除了有很多海鮮外,就只有米饅頭了。對地方特色美食有著偏愛的我就對他說想吃下午茶,他問什麼下午茶,我說要米饅頭,想嘗嘗和我們那賣的有沒有什麼不一樣。他聽了哈哈大笑說,他雖然是象山人,卻不知道哪裡賣的米饅頭最好吃,就只能去小菜場給我買幾雙來吃吃了。"幾雙?"我有些疑惑。他告訴我,
一般象山的米饅頭蒸好後往上面敲小紅印,
然後兩兩一對合成圓狀,有"好事成雙"的寓意,因此在象山米饅頭都被稱為一雙,而不是一個。
下午的時候,他給我買來了4雙米饅頭和一杯拿鐵,說是中西合璧的下午茶才最好。
我看著白乎乎又有些圓滾滾的米饅頭,覺得白白胖胖的很是可愛,
和我們那的扁塌塌的米饅頭有點不一樣。伸手掰下一個米饅頭,送進嘴邊咬一口,口感柔韌又很紮實,松韌適口,不像蛋糕那麼蓬鬆,也不像歐包那樣雖口感勁道紮實卻有些乾巴巴的。醇甜適口,卻又帶著些若有若無的酸味。沒有吃過的朋友第一次吃這個米饅頭,可能會覺得這個已經壞掉了不能吃了,其實我覺得這米饅頭最獨特之處就是這酒釀發酵出來的正宗微酸味,與這微甜的味道相得益彰,搭配得很是美妙,這會使就算是不喜歡甜的朋友,吃了也不會覺得甜不會覺得膩。
這米饅頭熱的冷的都好吃,還可以煎一下,加一些苔條,
就是我們那常見的苔條米饅頭了。而我個人比較中意原味的米饅頭冷的吃,因為這樣嚼起來更富有韌勁,不摻雜著別的任何味道的米香裹著淡淡的酒釀香瀰漫在口中。最重要的是這米饅頭多吃幾個還不會傷腸胃,聽說有胃病的朋友也能吃,容易消化還能養胃,所以有些有胃病卻又喜歡吃那種有韌勁的糯米製品的朋友,可以吃吃米饅頭,口感雖不如糯米製品那麼的韌勁十足,但是用來解解饞還是不錯的呢。
將一對米饅頭一口咬下,再配上一口奶香濃郁、口感順滑又苦味較淡的拿鐵,這看似黑暗料理,但微甜酸味搭上濃奶香、淡苦味,勁道又碰上順滑,這極端的口味和口感充斥著我的整個口腔,令人記憶深刻。
"這下午茶你還滿意嗎?"他問。"很ok的呀!"我滿足地回答。他又得意洋洋得給我介紹說:"你可別小看了這米饅頭,它的歷史可悠久了呢。根據《浙江通志》和《縣通志》記載,這是南宋宋孝宗的恩師史浩為他母親特製的供奉觀音的供品。原先供品也是米制的年糕之類的,但是因為史老太太喜歡吃觀音大士開過光的供品,她又年事已高,嚼不動硬的東西了。聰明的廚師想出了個辦法,在米粉里加酵母粉,使其發酵後再蒸,蒸熟後便成了饅頭的樣子,故稱之為"米饅頭"。
史浩討得母親歡心後,將米饅頭帶到京都臨安,給宋孝宗品嘗。從此這米饅頭成了宋孝宗最愛吃的糕點之一,也成為了民間傳統的激勵點心。後來,史家子孫從寧波東錢湖遷到象山九頃建村、冷水潭等地的史家子孫不但繼承了祖上的製作米饅頭的技藝,還不忘祖制,保留著老祖宗的飲食習俗:每年要用米饅頭到祠堂祭祖,六十歲以上的男子可到祠堂吃米饅頭,十六歲以下的男孩可分得2隻米饅頭,女孩分得1隻,700多年來從未間斷過。"
又經過他的介紹,我知道了原來米饅頭在象山就像是寧波的油包,在象山造房子上樑、婚宴、祝壽等生活大事都會備上一籃籃的米饅頭。而且米饅頭還分為很多種,有勺糕饅頭、豐糕、碗兒糕、搓糕饅頭等。
他說他小時候見過奶奶做米饅頭,可是現在他奶奶年紀大了,做這個又很麻煩,酵母菌要自己養,再是把粳米煮成飯培養酵娘(酵頭),酵頭的好壞又對米饅頭成品的品質有著很大的影響,
再把酵母拌入米中碾成米漿,再發酵米漿,
再將發酵好的米漿用勺子一勺一勺舀到籠布上,米漿入鍋後就能點火燒水了,水還不能燒沸,這樣就能更快發酵,然後到一定大小了就用烈火蒸,
蒸熟後又要用扇子扇涼,
這樣做出來的米饅頭頂端會有裂縫就像開了花一樣,就叫它開花米饅頭,
他說開花米饅頭裡面氣孔更多,所以吃起來口感更輕盈。從干硬的米轉為白白胖胖的米饅頭,其中的曲折複雜不言而喻,所以他奶奶想吃的時候就會選擇去外面買點來,他很是感慨說:"現在除了做米饅頭的專業戶,民間就不再普及了,感覺米饅頭的製作技藝就要瀕臨失傳了。
不過現在為了迎合大眾,米饅頭的口味也多了,除了原味的還有紅糖什麼的了。"
米饅頭對我的魅力就恰在於普通卻又不普通,它長得酷似不帶餡的胖版銅鑼燒,但它軟糯清甜又香暖,看似平淡無奇,卻能讓人縈繞心間。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xJTQB3EBiuFnsJQVnh1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