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風千里:10件文物里的江南

2020-07-03     北青藝評

原標題:春風千里:10件文物里的江南

春風千里——江南文化藝術展

5·26至8·23

上海博物館

岐王宅里尋常見,

崔九堂前幾度聞。

正是江南好風景,

落花時節又逢君。

安史之亂後,杜甫漂泊湖南一帶,與流落至此的宮廷音樂家李龜年重逢,回憶起當年在長安城裡的岐王與崔九府第頻繁相見的情景,感慨萬千,寫下這首詩。

在杜甫生活的年代,江南的地域範圍包括湖南,這是大江南的概念。而我們今天所談到的江南,除了「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的老話外,恐怕離不開上海東方明珠塔下黃浦江上的璀璨燈火了。江南只限於江浙兩地的地域概念其實始於明清時期。而在此之前,江南可以推及至整個太湖流域;江南的起點,可以上溯到6000-7000年前。江南,踏著一片沼地水澤,不斷變幻著「身姿」,從遠古向我們走來。

2020年5月26日開幕的「春風千里——江南文化藝術展」是上海博物館籌劃了兩年的重點展覽,集結了197件/組文物,精心搭建了江南特有的迴廊,將各個展廳聯結成一個整體。觀眾經瓶花與絲竹的引導,繞過假山堆石,於不經意間,閱盡7000年的江南悠悠歲月。

鳥紋玉璧

遠古江南

1936年,杭州餘杭縣良渚鎮人施昕更首次在家鄉的田埂上有針對性地挖掘出大量石器和陶器。至2007年,浙江省文物考古隊員們發現了整座良渚古城。在原有遺址基礎上,確認了良渚文明。這一重大考古成果對於定義江南具有深遠的意義。今天的我們,可以十分肯定地說,江南文化的源頭至少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的環太湖區域,一個由馬家浜文化、崧澤文化、良渚文明及河姆渡文化共同構成的文化圈落。這其中,良渚文化處於中華文明的起源階段,成為「中華文明之光」。

早在5400-4300年前,禮制已深入原始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受此影響,大部分良渚古玉兼具禮儀和裝飾功能,在造型和紋飾方面達到了令人驚嘆的完美程度。鳥紋玉璧,為扁平圓形,中穿一孔,其中一面陰刻一鳥,側身站立於一個三級台階上。中國古代最高規格的祀神祭壇基本都為三級台階形,象徵著權威。《周禮·大宗伯》記載了「以玉做六器,以禮天地四方,以蒼璧禮天,以黃琮禮地」。從史前至明清,江南地區出土了大量具有禮儀性質的玉器,標誌出文明的發展程度。

越王劍:

先秦江南

一般人印象中,江南是溫文爾雅的代名詞,這裡自古多風流儒雅之士,可是展覽中一把青銅劍卻向我們傳遞著相反的信息。從狹義的角度講,春秋戰國時期吳、越兩國所創造的文化體現了生活於此的人們在語言、穿著、飲食和居住方式等方面均與中原不同。

這把名為「越王者旨於睗」的寶劍,雖歷2000餘年,不銹不蝕,劍刃仍然寒光泠泠。劍體寬闊,中脊起線,雙刃略呈弧形,於近鋒處收狹。劍格兩面鑄雙鉤鳥蟲銘文,為「越王者旨於睗」字樣,此為通假字,應讀作「諸稽與夷」。《史記》記載的越王勾踐的兒子鼫與,應與「諸稽與夷」為同一人。他在位六年,精鑄了一批兵器。刻有「越王者旨於睗」字樣的寶劍已發現九柄,上海博物館收藏了其中一柄。學者認為,這一點說明,在中國文化史上,直到六朝前期,江南地區的典型民風都偏於尚勇好武。

青釉罐:

三國江南

自春秋戰國入秦漢,800年時光荏苒。東漢末年,大江南北逐漸形成三國割據的局面。廣大江南地區歸入吳國轄區。吳主孫權的父親孫堅和兄長孫策在東漢末年群雄割據中打下江東基業。建安五年(200年),孫策遇刺身亡,孫權繼之掌事,成為一方諸侯,並於黃龍元年稱帝,國號吳。這是江南首次以獨立的政治形象屹立在華夏版圖之上。這件出土於蘇州市南門外孫堅、孫策墓的青釉罐流行於東吳至西晉時期,是一種獨特的隨葬器物。

堆塑罐又稱穀倉,由東漢時期的五聯罐演變而來。其形制明顯受到當時陰陽五行哲學觀念的影響,喻示人世間萬事萬物皆誕生於五罐中的金、木、水、土、火。由於罐子象徵亡者靈魂的棲息地,也被稱為「魂瓶」。

對書俑:

六朝江南

錢穆先生在《國史大綱》中說:「東晉南渡,長江流域遂正式代表傳統的中國。」當今學術界傾向於把「晉室南渡」看作是江南文化的嶄新開端事件。戰亂引發人口大規模的遷移。從西晉末年至南朝後期,約有百萬北方人遷移南方,他們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帶來了北方的生活方式,帶來了中原文化,極大地促進了南北文化交流,推動了江南地區的發展。南朝中期,江南經濟發展,文化昌盛,不但追平了與北方的差距,而且實現了反超。

這件隨葬冥器出土於西晉永寧二年墓中,產地為湖南湘江流域的岳州窯。晉室南渡後,都城南京及周邊地區逐漸繁榮。江南逐漸成為這一時期各類瓷器的主要消費地。兩個樸拙生動的人俑是迄今發現的唯一對書俑。對書,相當於今天的編輯工作。晉代以前文獻一般抄寫在簡牘、布帛之上。抄寫過程常出現錯誤,校對工作異常重要。兩個公務員頭戴晉賢冠,身著交領長袍,中間一書案,案上有筆、硯、簡冊及手提箱。一人讀簡,一人執筆改錯,認真又敬業。

三彩抱柱獅子:

盛唐江南

隋唐時期,江南發展平穩,經濟發達,文化繁榮,但政治中心仍牢牢地根植在黃河流域,直到八世紀中期「安史之亂」的爆發,北方的經濟與社會秩序遭到極大破壞,大批士人避亂江南,加速了中國經濟文化重心南移的進程。

出土於安徽淮北市柳孜運河遺址的三彩抱柱獅子,體現了隋唐時期大運河連通南北各地的狀況。日本學者三上次男在《晚唐五代的貿易陶瓷》中談到鞏縣窯的白瓷和唐三彩曾大量出口海外,倍受當地人青睞。依賴運河提供便利的水路交通,保障漕運的發展和商品貿易的興盛,有力地帶動了運河沿線城市的繁榮。江南地區生產的陶瓷、漆器、茶葉等由運河運抵全國各地,甚至行銷海外。此時的江南,在唐帝國的經濟運行中發揮著愈來愈重要的作用。

錢鏐銀簡

迷你江南

唐末至五代的動盪時期,浙江臨安人錢鏐,草莽出身,他平息了兩浙戰亂,成為吳越國開國國君。為了維護地方安寧,他積極修築海塘,疏浚湖浦,發展農桑,開發海運。這個定都杭州的小國,在東南沿海地區,歷經三代五王,享國七十二載,成為五代十國中國運最長久、經濟最繁榮的一國。

此簡為首次公開展出,記載了吳越王錢鏐於75歲時向神明祈求祝禱的告文。「投簡告文」是道教文書的一種,目的在於天人溝通,而「投簡」是道教禮儀祀典中最後的關鍵環節。從鑄造的文字中可見錢鏐期望國家社會持續太平,個人家庭「壽籌延長、子孫繁盛」。

哥窯

五足洗:

偏安江南

1127年的「靖康之變」逼迫宋室南遷,最終定都臨安(杭州),南宋至此形成,帶來新一輪的人口大遷移。這對江南文化產生了極大影響,特別是在城市生活方面。隨著市場的空前活躍,自唐代開始的坊市管理制度逐漸瓦解,而海洋貿易的不斷拓展,促使江南城市生機勃勃,杭州由此成為舉世聞名的大都市。遙想當年,晉室南渡,攜北方先進的生產力南下,江南在被動之中實現了前所未有的變革,那麼,兩宋之際的「宋室南遷」則有一種水到渠成的效果。這是江南文化第二次變化。

南宋的精緻化生活體現在日用器物上。這件南宋哥窯五足洗,高9.2厘米,口徑18.8厘米,圓唇,直腹,平底,口沿飾乳釘五枚,矮圈足不著地。下承五個如意形扁足。胎厚釉潤,內外施米黃色,釉面密布大小開片。這種因胎釉膨脹係數不同而產生的開片被古代文人稱為「金絲鐵線」。整件器物製作規整,造型端莊典雅,是一件典型的哥窯傳世品。

龍泉青瓷

放任江南

南宋滅亡,元朝建立,雖然首都北移至大都(北京),但中國南北經濟、文化格局沒有改變,重心依然在南方。元代高度開放,重視海上交通,發展海洋貿易,寧波、上海、太倉等港口受到重視,華亭由縣升為府,上海設縣。「魚米之鄉」的太倉因物產豐富,水路四通八達,一躍成為貿易中心,號稱「六國碼頭」。對外開放的局面,並沒有因為南宋滅亡而結束,蒙古人繼承了宋朝人的開放態度。

這一點在瓷器上可見一斑。出土於上海南匯縣的這個青釉罐,直口,鼓腹,至底微內斂,端莊敦厚。蓋呈荷葉形,蓋面為雲鳳紋,脛部刻畫水波紋。器身貼花為雲龍戲珠。下飾海濤紋一周。造型別致,裝飾精工,富有氣勢。通體施青綠釉,釉面肥厚瑩潤。龍鳳裝飾應為宮廷燒制的器皿。龍泉青瓷主要產地以浙江龍泉縣為中心,創燒於北宋,從南宋到元代為極盛期,窯址曾達150餘處,至明代始為衰落。

竹雕

高士圖:

文藝江南

與開放的元代不同,朱元璋的大明建立伊始,即實行嚴厲的海禁,清代又沿襲明制,使得江南文化由外向開放轉為收縮內斂。政策導向有利於蘇州地區的發展,從明代中期便呈現一派繁華景象。由於地處太湖之濱,緊貼運河,蘇州把水路交通優勢發揮得淋漓盡致。一時之間,萬商雲集,人文薈萃,成為江南地區絕對的經濟中心與文化中心。這是江南文化第三次變化。

文化的活力再一次升級,明清時期興盛的文人畫與當地手工藝相結合,其中以竹雕最具江南神韻。文人士大夫寫竹、畫竹、種竹、刻竹蔚然成風,竹雕的文化含量迅速攀升,竹雕藝術達到鼎盛。這件竹雕典雅大方,筒身鐫一高士於松石間展卷濡毫之際,矯然回首,雙蝙翩翩而至。以刀代筆,借自然材質表達對自然山水的喜愛之情,充分體現了巧匠的文人趣味。作者朱稚征,號三松,與祖父朱鶴、父親朱纓一起,被譽為「嘉定三朱」。

黃浦江

夜航圖:

啟航江南

近代開埠以後,江南文化的重心逐漸移至上海。嶺南文化、八閩文化、湖湘文化等也匯聚於此,特別是江南傳統的吳越文化與西方傳入的工業文化相融合,形成了上海特有的海派文化,時至今日已成為長江三角洲經濟帶的核心動力。黃浦江發端於上海青浦區的澱山湖,流經市區,於吳淞口注入長江,成為江南文化海納百川的最佳象徵。

近現代著名畫家顏文梁於1960年創作的這件木板油畫表現了黃浦江上夜航的情景。顏先生早年留學法國,鍾情於印象派。作品中的月亮從雲層中透出光亮,映照著江上點點漁火,江水涌動,波光粼粼,一切處於靜謐迷離之中。這位出生於蘇州、歸國後一直從事美術教育的藝術大家長期居住在上海,對黃浦江充滿了深深的眷戀,他的畫筆留住了江南靈動的水波。

南文化是一條千年流動的活水,多少從流飄蕩,多少迂迴曲折,多少百折不撓,多少靜水流深。當你佇立在一件件文物前,凝神品味時,或許能夠領略一二。畢竟,這一方文化里浸潤著我們的心靈,承載著我們對未來的希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xGYWE3MBiuFnsJQVB3o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