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名橋錄一破橋與板橋

2019-10-08     泰州小叟

泰州名橋錄一破橋與板橋

泰州(海陵區)是一座名副其實的水城。是水滋潤了泰州,使泰州成了鍾靈毓秀之地,孕育了泰州獨特的水文化。環抱著州城的是一彎寬闊的護城河,城北有三條白練似的草河、稻河、鹵汀河,向北通往裡下河水網;城南有從西向東穿城而過的運鹽河、向南通向口岸的南官河、東至海安西通揚州的老通揚運河,以及周山河、鳳凰河…;東面有直達東台的泰東河、老東河、智堡河…;西面有引江河、九里溝等。泰州不僅城外有多條河流圍繞,城內也是河道如網,水系縱橫。由南而北有東市河、中市河、西市河,一條橫貫東西的河象腰帶一樣,稱玉帶河。此外,在城裡城外還星羅棋布地分布了許多大大小小的池塘、濕地,如昭昭汪、夏家汪、打牛汪、打狗汪、百花潭、荷花池、扁豆塘……

俗話說:「有人就有路,有必便有橋。」為了便於交通運輸,泰州人在這些河、溝、汪、潭、塘上架起了無數的橋樑。水流不息的河,車流不斷的路,必然會有連接河與路的橋。橋是河與路永恆的紐帶,橋是人與自然相生相伴的通道。橋連接著河的此岸和彼岸,橋體現著溝通和歡聚。橋是文化的積澱,橋是歷史的回憶,橋是遊子的故園和鄉思。

泰州有這麼一段有地方特色的繞口令,說:「橋跑橋,廟跑廟,跑來跑去總見廟:廟跑廟,橋跑橋,跑去跑來還是橋。」 可見泰州的橋樑、廟宇之多。橋象徵著溝通和歡聚,也牽引著遊子的鄉思。

今天說的兩座橋樑——破橋和板橋都和農民起義領袖張士誠有關。

破橋

破橋的名稱由來,飽含著泰州人民對張士誠的頌揚。

破橋成為一座現代化的橋樑

張士誠是元末農民起義軍領袖,他1321年生於白駒場,兄弟數人從事私鹽買賣,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在家鄉帶領其弟及地方壯士十八人起義,張士誠起義後,先後攻占泰州、高郵、興化後,占地為王,立國「大周」,稱元「天佑」。次年遭遇元朝右丞相脫脫圍攻,寡不敵眾,於是率眾突圍,準備渡長江到蘇南去東山再起。張士誠的船隊由於慌不擇路,誤入草河,帆滿風急,船速很快,驟遇一座大橋檔住去路,已經來不及落帆倒桅,眼看即將船毀人亡。情勢危急之中,張士誠站立船頭奮施神勇,張弓搭箭連發三箭,將橋射破,張士誠舒了一口氣喊道「天助我也,弟兄們沖啊!」大船象箭一樣進發,勢如破竹,攻破了州城。起義軍得以化險為夷。於是人們把這座橋叫作破橋,並有了「張吳王三箭定破橋」的民間傳說。後來這座橋修復後,老百姓為了讚頌張士誠的神勇,就把它叫做「破橋」。

破橋位於徐家橋之北,破橋舊有二座,分別稱大破橋和小破橋,大破橋東西走向,位於小沙河南,橫跨草河,連接王草巷和沙河街。小破橋位於大破橋的東北,跨越沙河,是從花園莊通向東壩口的必經之地。現在的破橋即是是架跨在草河上的橋。

破橋的歷史悠久,是泰州名橋之一,在《[萬曆]泰州志》中即有記載。清時曾更名為永安橋、坡橋。《[道光]泰州志》記載為:「永安橋在徐家橋北,明州判黃通理重建。舊名坡,今仍呼坡橋。」

破橋原為石板橋,抗日戰爭期間,泰州淪陷,日軍南浦部隊為軍需運輸便利,拆毀石橋,改為板橋。解放後為方便交通人行,1951年對破橋加固,後為木橋面,長14.8米,寬4.1米。1966年8月,又改建為鋼筋混凝土雙曲拱橋,長10.98米,寬7米。1985年第四季度,南側加寬,上部為空心橋樑,下部為漿砌塊石橋台。 橋長10.98米,寬30米。以後又歷經拓寬、加固,破橋成為一座現代化的橋樑。

板橋

泰州(海陵區)歷史上稱板橋的橋很多,如南門迎恩門外的吊橋,且樂橋東的東紅橋、西紅橋,光孝寺南跨西市河的橋等。現在一般人稱為板橋的橋在西倉路馬浦街北頭,橫跨稻河兩段河上,為明時所建,鋪木板,故名板橋。

板橋口舊照 北面大樓為人民印刷廠大門

傳說板橋也與張士誠有關。張士誠的義軍在進攻泰州城時,城內駐兵早有防備,攻了幾次都攻不下來。張士誠於是找來了熟悉當地地形的老鄉,繪製出泰州城防的地圖,又研究了一番,並與部下將領和謀士商議,決定避開守城兵力集中之處,用分兵偷襲之計,一路從稻河西段接近城門處攻擊,一路由草河水路自北向南進攻。

原大浦西面的稻河河面較寬,水流湍急,河面上又沒有橋,守城將領以為義軍不會從這裡進攻,因而沒有派兵防守。在一個漆黑的夜晚,義軍悄悄來到稻河河邊,拿出準備好的斧頭、繩子、扁擔,砍樹的砍樹, 扎筏的扎筏,準備搶渡,一時需要很多的樹木、木料,大家正在著急,忽然看見許多百姓紛紛扛著自家的門板、鋪板、木料,前來支援,真是雪中送炭。義軍在百姓的支持和鼓舞下,一鼓作氣,很快偷渡成功,得以兵臨城下,順利攻下泰州。義軍占領泰州後,張士誠為感謝百姓的支援,下令在偷渡口用木板建了一座橋,取名「板橋」。

上世紀五十年代,泰州建涵洞溝通上、下河,調劑下河用水,從大浦頭鑿穿南北至橋西稻河頭為涵;九十年代二次重修涵洞,拆橋填土,上平為路。舊城改造,人民印刷廠暨四周民居房全部拆除,建東進遊園,砌雙亭,築假山,栽樹木,鋪走道,成為居民遊憩之處。又在板橋舊址東側,跨稻河上,新建仿古石拱橋,仍名板橋。

小叟申明:內容和配圖源自網絡,經編排整理。版權歸原作者,侵權即刪。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xGQhtm0BMH2_cNUg-lH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