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陽力量助藏彝特產「走出來」

2020-03-31     德陽新聞聯播

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我市對口幫扶阿壩州阿壩縣、若爾蓋縣和涼山州越西縣、金陽縣、喜德縣、甘洛縣。

在全力打贏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這場硬仗中,我市堅決扛起對口幫扶政治責任,突破傳統思維、創新幫扶模式,在持續「輸血」的基礎上,不斷增強深度貧困地區「造血」功能。在幫助對口幫扶地區因地制宜發展產業的同時,攻克藏區彝區產品生產、流通、銷售各個環節中的痛點、難點、堵點,為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貢獻「德陽智慧」「德陽力量」。近年來,我市通過實施消費扶貧,幫助藏區彝區實現特色產品銷售收入17500餘萬元,帶動貧困群眾人均增收約675元。

共建扶貧產業園

讓「土特產」變「暢銷貨」

在大涼山深處的越西縣南箐鎮河坎村,由旌陽區和越西縣共建的旌越甜櫻桃產業示範園去年收成不錯。

南箐鎮黨委書記趙雄說,之前這裡的農戶種植的都是玉米等低附加值農產品,通過旌陽區援建的甜櫻桃產業脫貧奔康示範基地,帶動農戶規模化種植高附加值的甜櫻桃,還學會了生產技術和管理經驗。預計基地達產後年收益50萬元,帶動貧困戶每人增收2000元以上。

在對口幫扶中,我市通過建園區促進規模化,提質量打造好產品,抓品牌實現叫得響,讓貧困地區的「土特產」變成德陽市場的「暢銷貨」。

近年來,德陽深度挖掘幫扶的藏區彝區各縣豐富的農業資源和生態優勢,為每個縣選定1-2個主導產業,把共建扶貧產業園作為提升產業層次的重點。

結合幫扶地區的資源稟賦、發展願景、市場需求,累計投入資金7500萬元,通過就近或飛地模式,建成萬畝貢椒產業園、千畝中藥材產業園、千畝高山反季節蔬菜基地等8個扶貧產業園區,推動越西甜櫻桃、金陽青花椒、喜德辣椒、甘洛中藥材等產業規模化發展。

此外,為了加強政策、人才、技術支持,近年來,德陽選派160名農技員到當地駐村開展服務,累計培訓當地貧困群眾和種養戶3000餘人次。與四川國源農業投資公司、越西縣東方農業公司等企業加強合作,引入山東煙台、四川漢源等地的蘋果、甜櫻桃技術專家團隊常駐園區,實現園區規劃布局、種植管理等全程規範化。

同時,我市積極推動藏區彝區產品品牌創建,提升產品附加值、市場占有率和品牌效應,成功爭取「四川扶貧」公益品牌授權40個,創建「三品一標」產品19個。依託涼山「阿斯牛牛」品牌,對特色產品統一策劃、包裝,越西甜櫻桃、金陽青花椒等59個特色產品經過不斷培育,成為了知名的地域特色網銷品牌。

打通脫貧新渠道

用「小平台」撬動「大扶貧」

對口幫扶藏區彝區以來,暢通的物流通道讓涼山州福銀蕎麥公司與德陽市蕎老頭食品公司建立了長期合作關係,現在蕎老頭公司每年都要到越西縣採購上百噸蕎麥籽,用於生產「天然綠色蕎麥」系列食品。

曾經,大山是制約藏區彝區特色農產品流通的壁壘,我市通過創新模式有效整合資源,幫助藏區彝區商品開闢了走出大山的「康莊大道」。

我市通過金商客建立「一件代發中心」,依託第三方冷鏈、倉庫和快遞資源,打通從藏區彝區生產基地到普通消費者的直銷通道;依託涼山文旅集團資源優勢,建立與藏區彝區28個生產基地、扶貧產業園「點對點」合作關係,組建專業的採購團隊、基地團隊、倉儲物流團隊,打通藏區彝區產品進入德陽市場的渠道;整合政府和企業資金800餘萬元,在旌北新區CBD萬達廣場建成四川省首個「公益性展示+市場化運作」平台——德陽藏彝春天生活館,總面積1600平方米,全面展示對口幫扶成果和藏區彝區風土人情。

在德陽藏彝春天生活館,500餘平方米集中展示展銷區,設置蔬菜水果、生態肉類、干雜菌類、預包裝食品、飲料酒水、文化創意6大分區,創新「餐飲+產品」「電商+產品」模式,實現體驗式消費、線上線下融合式消費,通過「小平台」撬動「大扶貧」。從去年6月3日試營業至12月30日,德陽藏彝春天生活館完成營業額414.2萬元。

近年來,我市通過走進去、引出來等措施,切實幫助深度貧困地區打通了產品銷售的大市場。組織商務、農業、畜牧等產業部門主動走進藏區彝區開展實地對接,引導10餘家機關、企事業單位食堂對接採購藏區彝區食材,全市40餘家單位與幫扶縣簽訂了「以購代捐」協議,總金額達15272萬元。為加強德陽企業與受扶地企業的聯繫溝通,我市組織溫氏集團、德陽明潤農業、祺豐創意等20餘家企業赴越西等地考察,在產品營銷、品牌宣傳、市場開發等方面達成合作意向,老涼山苦蕎茶、余大嫂蘿蔔乾、豆豉等三大系列8類特產品入駐金商客、郵樂購等德陽電商平台。此外,我市通過「1(德陽本地產品)+1(藏彝特色產品)組合」等模式,推動20餘個藏彝特色產品在中國農交會、川貨全國行、西博會德陽展區登台亮相,充分利用全國性、區域性營銷平台,宣傳推廣藏彝特色產品、民俗文化、旅遊景點等,藏彝產品知曉率和認可度得到顯著提升。

推動產品多元化

以「大融合」催生「新業態」

良好的自然生態和多彩的民族文化,是藏區彝區的獨特優勢。然而,由於缺乏整體的打造、包裝、推介,當地很多資源沒有轉化為經濟優勢。

涼山州越西縣是文昌帝君張亞子的誕生地,文昌文化在綿綿歷史長河中形成了厚重的積澱,從2017年起,旌陽區累計投入200萬元,攜手越西縣共同挖掘文昌文化資源,聯合將「文昌文化旅遊節」申辦成四川省鄉村文化旅遊節秋季分會場。通過藝術家、文化旅遊企業的策劃、包裝、推介,找到拉動經濟新的增長點。

近年來,我市通過大力推動文旅、農旅、商旅融合發展,在打造藏區彝區多元產品體系的同時,滿足市民的多元化消費需求。通過舉辦特色文旅活動,助推當地文旅資源走向市場,推出20餘條特色旅遊線路,年接待遊客達677.26萬人次。

在幫扶過程中,我市將當地特色產業發展與自然文化資源緊密結合,支持兩地6縣著力打造了一批農旅產業融合示範園。

在商旅融合拉動城市消費中,我市結合旌北新區「百億商圈」發展,引進了唐卡、南紅瑪瑙、漆器等「文化符號」,推出彝家坨坨肉、藏家酥油茶等藏彝特色餐飲,豐富德陽文化創意、特色餐飲等業態。在德陽藏彝春天生活館模式創新的基礎上,計劃投資2000萬元打造7000餘平方米藏彝風情街。依託涼山文旅集團整體策劃,在重要時段舉辦文化演出活動,融入火把節等民俗元素,讓市民近距離體驗民族風情,促進漢、藏、彝三地文化碰撞交融,打造藏彝風情「網紅」打卡地。(德陽日報記者 葉斌 林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wnViLnEBrZ4kL1ViQth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