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解說美食到傳授知識,他的聲音總讓人感到「飢餓」。
「在風味星球上,有一種味道吸引人們深入險境。這種味道穿過舌尖,給全身心傳遞著安全美好的信號......」
「在人類的食單上,蟹,是不可忽視的一員。它的每一次亮相,總引得江湖多事、風雲開闔。」
4月26日,《風味人間第二季》美食之旅再度起航。隨著畫面展開、解說聲起,紀錄片的字裡行間也仿佛湧起馥郁清甜、海錯之美,為觀眾帶來關於美食酣暢淋漓的想像。
這讓人無比熟悉、卻依舊感到「垂涎」的聲線,正來自解說員李立宏。在他的詮釋下,紀錄片似乎擁有了「氣味」。片中金句「讓香味得以充分釋放」,也可看作對他生動解說的側寫。
配音演員、解說員、教師李立宏。
除了解說、配音工作以外,李立宏還是一位大學教師。不局限於在美食紀錄片中把人「說餓」,長期在業界、教育「雙一線」陣地往復的他, 更希望所有人都能對所熱愛的工作保持「飢餓感」。
正值《風味人間第二季》播出之際,文娛頭版(ID:wenyutouban)對話李立宏,探尋他聲音世界裡的故事。
0
1
帶著好奇去解說
四方食事,不過一碗人間煙火;翻山涉水,只為饗福心中饕餮。
從拍攝到製作,《風味人間第二季》延續了前作及「舌尖」系列的高水準,在此基礎上,紀錄片進一步擴大國際視角,撬開又一扇通往美食新世界的大門。
左右滑動查看多圖
可無論片中美食來自何方,食材與料理怎樣變幻,李立宏總能用自己磁性、厚重且富於變化的解說腔調,為多彩而寫實的鏡頭賦予溫度。
《風味人間第二季》第一集《甜蜜縹緲錄》中,鏡頭首先聚焦尼泊爾的「蜂蜜獵人」展開敘事。片中,獵人們在野蜂的圍攻下攀上峭壁,此時,比食材鮮甜程度更甚的,是搖搖欲墜、十面埋伏的危險。
《風味人間第二季》尼泊爾「蜂蜜獵人」采崖蜜。
多角度的鏡頭切換,為一場人與自然的較量拉開帷幕。李立宏的聲音適時響起,「兩百米高空,沒有任何防護。用最原始的方式置身兇險之境,只為獲取一種甜蜜食材」。
在他的解說下,紀錄片既突出了獵蜜過程的兇險,亦不失觀察者視角的冷靜。
「我看到這些蜂蜜獵人登上雲梯,爬到那麼高的地方,我也會替他們擔心」,李立宏說,「這些不同的解說節奏,並非是我的刻意設計,而是來自於我作為旁觀者,對不同片段的不同感受。」
當故事來到伊斯坦堡的甜品世界,解說詞則多了一分輕快的色彩,在畫面、聲效的共同作用下,土耳其美食巴克拉瓦顯得十分光鮮誘人。
「我曾經在土耳其街頭見過那些甜點,所以在解說時我的感覺又會不一樣」。李立宏認為,解說各色美食的過程,也是對個人生活閱歷的一次勘驗與回首。「其實,解說中的語氣、節奏如何變化,都取決於我作為解說人和普通人兩種角色間的距離有多遠。」
「簡單講,就是好奇。」
有一次,李立宏在為《舌尖上的中國》解說時,曾嘗試用輕鬆的語氣去呈現,但錄完兩期之後他與導演陳曉卿都發現,「放鬆」的狀態對美食紀錄片來說似乎並不合適。
「陳曉卿當時跟我說,食物是人們認知這個世界的特殊通道, 要時刻保有好奇心,才能調動起觀眾的情緒。我當時就想,哦——好奇。的確一小部分東西是我知道的,大部分東西是我不知道的,我確實很好奇。」
李立宏與《風味人間》《舌尖上的中國》總導演陳曉卿。
這樣的解說思路,陪伴著李立宏走過「舌尖」「風味」兩部美食系列紀錄片。儘管作品在迭新,但他也有著自己的堅持。
「我一直堅持要在解說前看到文字和畫面,然後才開始工作」,李立宏說,「其實現在很多解說員要到工作現場才能看到台詞,再對著畫面讀出來。但如果能提前看到畫面,你才能對片子有自己的了解,更容易貼近它、想像它、站在它的角度去體會。」
李立宏配音現場(視頻來源:微博@陳曉卿) 。
在李立宏看來, 紀錄片主要表現的是「人」的思想和藝術,語言則是一個重要的輔助工具。其作用不取決於量的多少,而在於如何幫助畫面更好地體現創作者的意圖。因此,李立宏一方面需要通過自己的能力與意識掌控聲音,一方面也會在錄音時遵循編導的指示和提醒。
然而,這樣的做法同樣存在局限。在幫助成就「舌尖體」的同時,李立宏似乎也 被「標籤化」了。他坦言,「其實我很羨慕阿鯤老師,他能用音樂讓人們本能反應到這就是《風味人間》或《舌尖上的中國》,但每一季又做得各具特色,這正是我一直追求的。」
「我之前有過這樣的思考。說實話,每一次我都想有所調整,但我可能沒有做到,真的真的......一直都在努力增進,希望以後能夠獲得些許突破。」李立宏說。
0
2
工作與授課「教學相長」
無論台上台下,李立宏都是十分隨和、平靜的。生活態度有些「佛系」的他,笑稱直到現在也沒弄明白大學時住在隔壁寢室的陳曉卿當初為何會邀請他為《舌尖上的中國》解說,甚至連自己走上聲音之路的起因,也被他視作「偶然」。
1982年,李立宏考入北京廣播學院(現中國傳媒大學)播音系。但在此前報志願時,他卻並不了解這所學校和這門專業。
「招生簡章發下來的時候,班主任一直收著,直到報名截止的前一天才貼出來。當時同年級的同學都知道我特別喜歡朗誦,就天天慫恿我去報考。沒想到,真就考上了。」
李立宏(後排左二)學生時代。
從喜歡朗誦,到對播音行業產生深刻認識,這還要源於在播音系的實踐積累以及後來去電視台的實習經歷。在老師們的帶領下,他接觸到了許多類型的影視作品,尤其是譯製片的配音工作,不僅拓寬了他對類型片配音的駕馭能力,也讓他開始愛上配音。
「當時在高蘊英、魯景超等老師的帶領下,我們在系裡共同探索、實踐了若干中央電視台、北京電視台播出的來自印度、蘇聯、美國等國的影片。這樣的經歷不僅幫助我們很快適應了後來的工作,也讓我們結下深厚的師生情誼。」
畢業之後,原本想到一線崗位工作的李立宏,幾番猶豫下還是選擇留校任教,這或許與他出身教師家庭有關。自此,李立宏從助教做起,輾轉播音、表演等不同專業,「教師」身份延續至今。
李立宏(前排左二)和他的學生們。
從最初熱愛朗誦,被老師、同學「推」著走上配音之路,到今天堅守在配音與教學一線,李立宏說, 「我覺得我很幸運,從當時跨進這一行到現在,我就只在做配音這一件事,沒做別的。」
在李立宏看來,自己先天聲音條件其實並不突出,發音和吐字也並不完美,也許是憑藉自己敏銳的感受力,以及在給每一個不同背景、不同性格、不同文化下的人物配音時的反覆揣摩,他的努力才逐漸得到周圍人的認可。
此外,李立宏在配音時養成的各種習慣,也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幫助到他。「剛入行的時候只看兩遍詞,台本扔一邊照樣能配音。後來年紀大了記性不好,就想出別的辦法」。李立宏介紹,為了鍛鍊記憶力,他堅持配音時不帶筆,把台詞全默記在腦子裡,這個小習慣讓他頗感欣慰。
對於「老師」這一身份,李立宏則認為授課與實踐是一種「教學相長」的關係。
「我在教學時會把學生反饋給我的問題收集起來,這使得我在實踐中能夠想得更多一些」。李立宏說,自己平常不是在學校,就是在錄音間,兩點一線的生活讓他可以全身心地投入配音工作,而學生所提的問題,或者實踐中遇到的各種情況,都讓他在兩種工作空間有了更多可思考的方向。
李立宏為學生上課(圖片來源:《中國藝考》)。
0
3
讓興趣成為事業
「 語言交流能夠體現人的素質,所以不僅是從業者和專業學生,哪怕是普通人也需要重視對聲音語言的訓練。李立宏認為,提升個人聲音語言的素養,也是關照人性、了解生活的一種方式。
「如何駕馭好自己的聲音,這既是一種境界也是一個標準。用語言作為主要傳播工具的工作,更是需要和人保持密切的關係,要對生活中的事情保持好奇心和敏銳性。哪怕你現在還做不到,你也要樹立這種意識,然後不斷拓寬自己的眼界以及生活的領域。」
在多年的從業生涯里,李立宏也把這種意識融入到自己的實踐中。例如在早期的譯製片配音中,配音演員如何用漢語既讓中國觀眾聽得懂,又能體現出外國特色?李立宏說,這需要一個融會、理解和適應的過程。
「不管是語言的形式還是腔調,都能體現出外國人在生活方式和情感思維上與中國人的不同。作為觀眾,能夠通過影視作品或者文學作品去體會,而作為我們,就需要嘗試進行實際的接觸和了解。」
從經典譯製片《克萊默夫婦》 《豪門恩怨》《幾世情緣》到《阿凡達》《終結者2018》《復仇者聯盟》等好萊塢大片,在不同人群、語言思維、行為習慣等方面的薰陶下,李立宏也得以將自己更新。
回到國產影視圈,李立宏同樣稱得上「碩果纍纍」。為《琅琊榜》的梁王配音時,他用略顯尖銳、戲謔的語調呈現出一個老謀深算、貪戀權力的帝王形象,也用沙啞且略帶哭腔的聲線凸顯了老人的滄桑與無奈。
在94版《三國演義》中,他將聲音處理得渾厚樸實,彰顯出劉備的仁德之風;在電影《葉問2》里,他時而跳脫時而憨厚的演繹,讓配角「肥波」給人留下深刻印象;配音《八路軍》和《葉挺將軍》時,他又氣場全開,還原了人物的光輝形象。
李立宏部分配音作品合集(視頻來源:中國傳媒大學微信公眾號)。
採訪中,李立宏還饒有興致地談到他為動畫片配音的經歷,並描述起自己想像中「老妖婆」的聲音應該如何處理,「妖婆的聲音是很陰森、很誇張的,但這種誇張該怎麼去處理?肯定不是靠胡編亂造,一定要在對生活有一定了解和閱歷的基礎上,從』人』的視角出發創作的。」
長期穿梭在各類角色之間,李立宏在豐富自我的同時,也從配音界、解說界「出了圈」。一番回顧後,他用四個字總結了自己一路走來的信念——「不忘初心」。
「『不忘初心』這幾個字真的非常好。任何事情想要持之以恆,必須對這個事物本身有從內到外的認識和了解」。在他看來,配音工作同樣如此,對「外」需將該有的基本功、技術技巧都要落實在訓練上,對「內」則要堅守住喜愛和專注。
「你知不知道自己有一顆怎樣的心?你可以因為娛樂而選擇某一種生活方式,但如果不想只停留在某個層面,想擁有更多的能力和優勢,你就要經受住考驗。」
保持對生活的「飢餓感」,讓熱愛成為足以投身一生的事業。這,或許就是李立宏所謂的「初心」,也是李立宏想要送給所有希望投身聲音行業後輩的寄語。
在人們對聲音、配音、解說等領域愈發關注,《聲臨其境》等配音綜藝及各類配音app興起的當下,李立宏對聲音工作的未來也充滿了期待。
李立宏在學校畢業典禮上向學生致辭。
「這樣的現象真的非常非常好,這對於人們提升自己方方面面的素質都能產生積極的影響,包括聲音。如今的你們有了各種各樣的便利,可以通過不同的渠道和平台,更加了解這個世界。在這樣的生活環境里,要儘可能地接觸和了解生活,你所獲得的,就會與你的未來相輔相成。」李立宏說。
輪值編輯:彤童
作者:佘博睿
編輯:任拾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wfBAZXIBnkjnB-0zKGg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