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平江路西片區,平江文化的精髓所在,用雙腿去探訪2500年歷史下真正的蘇州文化,丞相丁謂故里的丁家巷,古時的「師(思)婆橋巷」,潘世恩舊宅,潘祖蔭故居,太平天國後的顧家花園,舊時最著名建築天宮寺,東花橋巷的各級文物保護單位以及控保建築等等一切。更有給大家帶來的地道蘇州美食:雙皮奶,泡泡餛飩,酒釀圓子,糖粥等。
沒有預定的目標,只有預定的點,蘇州古城區的美,不在於目標,享受這種探索和不斷驚喜的感覺。走街串巷,發現不為人知的美,沒有明確的行程,亂序的行攝和發現,帶來不同的驚喜。
我們用雙腿和鏡頭去探索最地道的蘇州,點個贊,轉發一下都是對我們的支持。
同時真誠的歡迎加入我們,共同探索吳文化之旅,見證了蘇州的歲月變遷,愛攝影,愛旅遊,愛徒步,每周一次,例不虛發!
這本次行攝的線路圖,圖中坐北右南。全長超過五公里,實際走完大約接近十公里,需要花費大半天的時間,朋友們笑稱這是貪吃蛇路線。
丁家巷
丁家巷是本次行攝的起點,從地鐵一號線臨頓路下來不遠處即可到達。宋代,因是淳化年間(990—994)丞相丁謂故里,名丁晉公巷,號丁晉公坊。蘇州巷子的小狗已見怪不怪,且大多性格溫順,嬉鬧之餘也看著我們。
巷口有一小館,各類蘇式小點很是豐盛,一碗撒著桂花的赤豆小圓子和現包的泡泡小餛飩解決了我們的早餐,小店種類豐富,味道只能說還算及格吧,這裡就不做推薦了。
巷內有控保建築吳宅,東側圍牆是其特色,二色磚砌嵌菱形圖案的圍牆,該處建築群建於民國早期,受到西方文化影響所建的西洋風格建築,原戶主為吳姓大地主。門口有鐵門鎖住,外部可以看到這特色的磚牆。
丁家巷不長,稍稍數百米,就到下一條小巷,偶然看到騎著很有年代感自行車的大爺,特別喜歡這種汽車無法通行的小巷,還能抓到這樣淳樸的畫面。
建新巷
建新巷原名慶源坊,化學家顧翼東故居在本巷。顧翼東1952年起任復旦大學教授,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鎢化學研究奠基人。
巷口此井名為「仁德泉」,原址非此處,幹將路改造之時,井圈移至建新巷口井上,由臨南公社鑿於民國十三年(1924年),至今水質清澈,為民所用。
橋巷內居民門口都有綠植裝扮,綠意蔥蔥讓巷子充滿了自然的生命力。巷內有建於清代的控保建築董氏義莊。義莊有多種解釋,一種解釋為:是指暫時存放未安葬棺材的特定場所。此處望知曉人士告知蘇州多處義莊的含義。
巷東段一稱「師(思)婆橋巷」,西段名大郎橋巷,現建新巷東為「思婆橋」,思婆橋走過去就是眾人皆知的平江路。
平江路充滿了商業氣息和永不間斷的人流,和數十米之遙的小巷子完全不同的風格,更顯現出小巷的鬧中取靜。
平江路的商家們一定都花了足夠的心思把店名融入蘇州味道中,雖然不想主動去介紹商家,但是我還是拍了這兩張照片,第二張一定很多人會在網上看過。
鈕家巷
預警:本節將會較長。鈕家巷原名藍家巷,古稱孌駕巷。宋藍師稷居於本巷,故名。巷內有大學士潘世恩故居劉余堂,曾為太平天國英王陳玉成的行館。另有鳳池園遺址、董氏義莊、真覺庵、陳宅、方宅等古蹟。
沒想到第一眼看到的是一條正在拉粑粑的狗狗,看著我鏡頭極其委屈的小表情,估計很無奈被人圍觀吧。
路邊正在剝蠶豆的阿姨,順帶聊聊拍攝人物的事。很多朋友街拍人物有點無所適從,其實和百姓聊聊天,扯扯當地文化習俗,當面拿相機拍都是可以的,蘇州的百姓,民風淳樸,好客而可愛,我碰到好多次,還會給你主動帶路講解的。
這條小狗狗帶著一個口籠,而且一點也不凶,問題1來了:為什麼阿姨這麼做?
臨街的居民舊樓大多都會在路邊放幾張凳子,想像一下鄰里一起聊天其樂融融的樣子,是否城市的進程化正在逐步喪失這種情感。
春轉夏天了,清潔工阿姨竟然能掃出這麼多貌似秋天的落葉。
正值枇杷季節,路邊有很多的枇杷樹結滿了果實,不過這些都不會很甜,也望大家不要去隨意採摘,蘇州真正好吃的枇杷是東山白玉枇杷。
巷內控保建築王宅,建於清代,上海同濟大學教授阮儀三曾住此。門口寫著新一里,和大部分的控保建築一樣,大部分有人租住,很難再探尋原來的建築格局。不過從巷子這些小道進去,會另有發現。
此處疑似已經荒廢許久,破舊的過道有著適當的採光,門口的大排電錶箱也貼著封條。
建築的牆上爬滿了爬山虎,幾乎覆蓋了整個房子。
我們大概找到了這條弄堂裡面唯一還居住著的人家,屋子不大,前有庭院,打理的非常精緻,主人看見我們也非常奇怪會有人走到這裡,和我們相談許久,這裡是一片計劃拆遷的地方,周圍的人都搬走了吧。估計主人很快也會搬走。其實從我來說,打心底不希望如此精緻原汁原味的舊屋被拆遷。
院內不遠處還有一口井,井圈看著是新造的,井口長滿了野草。當人氣消逝的時候,這些歷史就會隨之而落寞。
透過圍牆的窗花,看到舊屋一座,後面找到機會繞過去看了一下。
這是一座非常好的院落,但是充滿了荒廢已久的落寞,只剩下古老的滄桑和殘舊的破牆。我們拍攝了幾張照片後,很快被不知道哪裡來的保安勸出來了,提示這裡已經是危房。
狀元博物館(潘世恩故居)
蘇州狀元博物館址原是清乾隆年間蘇州狀元潘世恩故居,已有二百多年歷史,為古鳳池元的一部分。潘宅舊稱「狀元府」、「太傅第」。
潘世恩(1770—1854),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狀元,為官五十餘年,學識淵博,曾參與《四庫全書》編纂,後繼任《四庫全書》總裁,又以文穎館總裁負責《全唐文》繕刊。著有《讀史鏡古編》、《思補齋筆記》等。潘宅在太平天國時期,被英王陳玉成暫住三日,故又稱「英王行宮」乃至「英王府」者。1963年被列為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1984年重修了紗帽廳,並移建了花籃廳、磚雕門樓等。
內部很大,充滿文化氣息的舊牆長廊,兩邊裱滿了摺扇形狀介紹。
講講蘇州府學吧。蘇州古代教育的重要轉折點是北宋景祐二年(1035)名相范仲淹創建的蘇州府學,蘇州府學為蘇州文運昌盛奠定了基礎,是狀元、進士的搖籃,蘇州歷史上宋代之後的狀元多出自蘇州府學。這裡其實有點讓我想起西南聯合大學,當一個文化氛圍形成之後,人文之風也就日益興盛了。從蘇州府學開始到現代,就是目前的蘇州中學,也是江蘇省歷史最悠久的中學。
內部的小院,地道的蘇州味道,尤其在你看完狀元館之前的那些介紹之後,帶著人文的氣息,才會真正領略到歷史所帶來的厚重和沉澱。這是任何一個現代化建築永不會具備的。
祝願這對人兒金榜題名。
出口處是一個現代化的咖啡館,讓你有一種恍如隔世的感覺,突然從歷史的沉浸中瞬間拉回現實。
出口處直接到臨頓路,這是一條主幹道,連接著蘇州最有名最熱鬧的商業街觀前街,每天有無數各地的遊客來到這裡旅遊,但是這小小不起眼的狀元博物館卻被很多很多人所忽略。
肖家巷
從臨頓路口進入肖家巷,牆上有一幅很好的塗鴉,可惜啊可惜,被裝修工人用木板擋的嚴嚴實實,差點想去搬走了。
肖家巷舊名九曲牆巷,吳周瑜故宅,宋代武狀元周虎居此。清末吳中名醫艾步蟾居於此(肖家巷15號,飴德堂)「元和縣城隍廟」(陰元和堂),肖家巷48號,原意為「陰間的縣衙門」,雖然地處小巷,但是香火還不錯。而且這條小巷真的很漂亮,比我之前所有拍過的小巷多了一份獨特的精緻。沿路小景不斷。
艾步蟾故居,蘇州人,吳中名醫,以善治傷寒著稱,入門弟子多人,其中汪逢春為北京四大名醫之一。建築建於清代,現存二路三進,坐北朝南。
巷內的蒼蠅小館,密密麻麻的菜單讓人嘆服,這只是一面牆,另外一面還有菜單。
王宅位於肖家巷53號,建於清代,門口寫著志恆里。
裡面是一些老公房。
丁宅,建於清代,現存坐北朝南樓廳,現為「王小慧藝術館」。但是大門緊閉哎~,很多的控保建築如果成為一些商業或者有後人居住,通常會保修較好,其他的則相對破落。
蘇州本地品牌雙喜牛奶,很多人從小到大都喝這個牌子。
走出巷口,又來到平江路,平江路的雞爪也是很有名氣的,大部分人會在小河邊石柱上啃著雞爪,享受江南水鄉的味道。
平江路小景,我在想,也許以後我會做一次門窗特輯吧。
問題2來了,這個帥氣小哥哥在做什麼?提示:小哥哥把垃圾扔到河裡,又撈起來,然後換個地方再扔,再撈。
在都挺好出現過的這家大家都熟悉了吧。依我看,都挺好就是挺不好,把我珍藏的很多小景都搞成熱門打卡點了,煩透。
走的有點累了,接下來是午餐時間啦,切換到美食頻道。
土灶館的午餐
這家土灶館在平江路開了也有點年頭了,這個是招牌菜,你們是否能猜出哪家?
千島湖大魚頭。
我最愛吃的拌面。
小夥伴自行搭配的肉骨頭拌面,不過這個面呢~~~都看不見啦。
商家還是維持一直以來都需要自己現場點單的方式。
門口小路的傘好漂亮。敬請大家期待下一篇,更精彩!!!
往期行攝系列:(每一條路線我們都自己走過,每一張圖片都是親手拍攝!)
【行攝】專諸巷向北,再探深夜豆漿店
【行攝】蘇大我又來了,櫻花、建築和美食
這家無名小餐館開了快二十多年,即將消逝
2019,不一樣的跨年
從學士街到湯家巷,那家老味道麵館
【行攝】去盛澤跑了一天,發現了我從未理解過的江南美食
【行攝】2018蘇州初雪,閶門橫街尋找半個世紀前的影像
【行攝】望星橋南北到帶城橋下塘,小橋流水人家,迷霧中的蘇州
【行攝】蘇大我來了,有秋、有樓
【行攝】蘇州古城——從養育巷到胥門
【行攝】蘇州子城——千年古城城中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