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分享】一片冰心在玉壺 ——記優秀教育工作者、石硐鎮木杉小學校長徐萍

2019-07-26     息烽發布

記者

「如果有機會離開這裡,去條件更好的地方工作,你願意嗎?」

徐萍

「我不願意,我一生只想留在這裡,做好教育這一件事。」

7月中旬,記者來到石硐鎮木杉小學,探訪學校校長徐萍。採訪還沒開始,記者與徐萍閒談。出於好奇,我問她是否想過離開條件不好的村小,去更好的地方發展。徐萍眼神堅定的看著我們,給出了出乎預料的回答。

工作中的徐萍

徐萍,從教24年,擔任校長13年,一直紮根農村教育。因為她,鄉村課堂有了色彩,留守兒童有了庇護,孩子們的未來有了翅膀。

2003年,徐萍到木杉小學任教。從一名任課教師到學校校長,10多年來,徐萍見證並促成了這所鄉村小學的改變。

剛來時,木杉小學門窗破舊;泥巴糊的牆面因年久失修,經常掉渣;教室里除了黑板和課桌椅,連電燈都沒有,教學環境十分惡劣。孩子們在隱患重重的環境下學習,讓徐萍很擔心,她決心改善學校條件。她多方打聽,四處「拉贊助」。一番努力後,白雲區安監局、大山洞社區、農村信用社、合力超市等愛心單位體被她的教育情懷感動,紛紛伸出了援助之手,為學校捐贈了飲水機、多媒體、課桌椅、服裝、學習用具等大量物資,配齊了所需教學硬體。

徐萍租用學校附近的試驗田種菜,為留守兒童加餐

硬體配齊以後,如何提升教學軟實力?徐萍沒有停下腳步。木杉小學屬於村級教學點,全校只有5名教師。一直以來,師資不足、缺乏藝術課程是該校教育發展面臨的一大難題。看著孩子們天天面對單一的語文和數學課程,呆滯的眼神、木訥的表情深深刺痛了她的心。

2017年12月,徐萍帶著學生到北京參加一個兒童科普項目。在活動中,徐萍結識了正在利用「網際網路+」計劃開展網絡公益課的老師。

「為何不通過教育上的『招商引資』來『扶貧』?」2017年寒假,徐萍獨自堅守校園,安裝網絡,配齊電腦,維修多媒體設備,完成了迎接「互+」計劃所有準備工作。為了讓孩子們能像城市裡的學生一樣上藝術課,她一個人忙得不亦樂乎,忘記了大雪降臨的寒冷與孤單,也忘記了和家人團聚,吃年夜飯的快樂。

2018年春季學期,徐萍與「網際網路+」計劃對接成功,音體美等課程「亮相」課程表。如今木杉小學的課程表被標記成了三種顏色,紅色是對接後的直播課,藍色是經典課程回放,黑色是常規課。

木杉小學有127名學生,其中留守兒童57名,留守兒童數量在學生總人數的占比將近50%,是一所名副其實的「留守學校」。「這些留守兒童的父母不是離異就是外出打工,爺爺奶奶也忙於農活,我總是擔心部分頑皮的孩子會去河溝里洗澡,去危險的山上玩......」徐萍放心不下這些孩子,想給他們一個安全、快樂、有意義的假期。

從2009年暑假開始,徐萍放假也呆在學校,為留守兒童和學生們免費補課,輔導作業。剛開始,孩子們感到新鮮,學習興趣高漲,天天來校上課。後來,不少學生開始覺得枯燥,厭倦這種「沒日沒夜」的學習方式,補習效果逐漸下滑。

如何吸引學生的興趣,繼續把他們「留在」學校?2012年,徐萍在網上發起關愛留守兒童倡議,尋找大學生支教團隊,教授孩子們音樂、美術、舞蹈等藝術課程,豐富留守兒童的假期生活。倡議先後得到清華、北大、南京財經大學設計學院、湖北黃岡師範、貴州師範求是學院、貴州財經大學等眾多學校的支持。每年暑期一到,許多支教團隊來到這裡,為留守兒童帶來歡歌笑語,感染他們以藝術之美。

寒假期間,徐萍更是把10多個無人看護的留守兒童帶在學校日夜照顧。「很多留守兒童的家庭讓人心酸,如果我不照顧他們的話,真不知道他們如何生活,是否能繼續上學。」木杉村甸子上組的楊姓兩兄妹,父母都患有智障,多年來,一直被徐萍照顧。光明村龍洞溝組的陳姓兄妹倆,父母離異後外出務工,由於無人看管,兩人全身長滿虱子,頭皮經常被被撓破流血。在徐萍的照顧下,兄妹倆穿著整潔,過上了健康的生活。木杉村汪蔥組一名姓許的留守兒童,4歲時,母親因病去世,一直和70多歲的奶奶生活,性格叛逆,愛打遊戲。自從徐萍「接管」後,孩子變乖了,會主動學習了。今年,還被邀請到南京參加研學活動。徐萍說,類似這樣的孩子在他們學校很多,她不忍心看孩子們受苦。「如果我再不重視,他們很可能步父母的後塵,年輕時外出務工,年老了留在深山,成為困難群眾。」

徐萍為留守兒童送去衣服和鞋

「平時工作很忙,一年最多回家5次。」當談到家庭情況時,徐萍說,虧欠家人很多。前段時間,徐萍的父親因為三叉神經問題住院。但她忙著接待暑期支教團隊,沒顧得上回家看父親。「要想『大家』好,就得捨棄『小家』。」徐萍說,從事教育是她畢生的夢想,在教育的路上走得越遠,工作激情反而燃燒得越旺。

中共息烽縣委宣傳部

微信ID:gzwxfff2014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wdKLMGwB8g2yegNDVEO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