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永一昇平,老汕頭的殷實之地

2020-02-20     大潮汕灣視點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汕頭城區已形成三大商業網,即小公園、「四永一昇平」、「四安一鎮邦」。「百載商埠」商業之盛曾經居全國第七位。當年汕頭市區約有大小商行、店鋪3000多家,其中「四永一昇平」就占了近三分之一,故有「四永一昇平,過去最有銀」之說

一提起商埠汕頭的發展,總離不開小公園、「四永一昇平」、「四安一鎮邦」。這裡的「四永一昇平」指的是永安街、永和街、永泰街、永興街和昇平路。如若從南到北排列的話,順序應該是永興街、永泰街、永和街、永安街、昇平路。其中永興街、永和街、永安街一齊穿越永平路、德興路、商平路、海平路,與西堤路接壤。永泰街最短,門牌號只有36號,與永泰路連接。就在這範圍不算很大的地域,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可是汕頭埠的殷實之地。俗語「四永一昇平,過去最有銀」 至今仍在市民中流傳著。

多少次,我穿行在「四永一昇平」的大街小巷裡,看著與自家老屋相似、人去樓空的西式建築,試圖重拾歷史留下的零碎記錄,復原那段值得回首的歷史。

萬商雲集之區

「四永一昇平」歷來就是汕頭埠商貿活躍之地,商家青睞之處,此有一例:月浦溝南許氏家族的第十八代世孫許世祐,在汕頭開埠初期就將原在庵埠一帶的商號轉至汕頭,設桂利行,主營漆類、紙業、土特產貿易等,並分設鋪號達十七間,遍布於「四永一昇平」及新興街等處,因此賺得「錢銀滿缽」。到了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在汕頭開辦洋行、銀行的,既有日本人,也有美、英、荷、德等國家的商人。「百載商埠」商業之盛曾經居全國第七位。當年汕頭市區約有大小商行、店鋪3000多家,其中「四永一昇平」就占了近三分之一。與小公園崛起的蘇廣洋雜業四大名店組合形成的商業網相比,後起之秀的「四永一昇平」 偏重於金融、出口、雜糧批發、水果批發、藥材批發。

永安街,在「四永」之中商號最多,查閱民國時期汕頭的報紙,發現僅永安街就有光祥昌布行、集成昌行、集大成行、億興行、順泰行、德豐行、開源行等商號數十家,且多數是做大宗買賣的。又因陳慈黌家族在這條街開設米棧,其經營的「暹羅米」質好貨足而「財源廣進」,由此帶動多家米行在此落戶,因此被市民稱為「米行街」。1923年創刊的《民聲報》報館也設於這條街25號,該報以消息靈通、穩健見長,並十分注重商業信息,發行幾千份。新中國成立後,昔日商賈雲集的永安街又承載一段輝煌的歷史:1952年10月,中國第一張黑白印相紙——「公元相紙」在德興路86號公元實驗室誕生,爾後在1954年遷至永安街建相紙車間進行批量生產,永安街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感光材料的搖籃」。

永和街,以擁有二三十家經營南北生意的南北行為特色。當年汕頭自身缺乏特色產品,但整個粵東以至閩西贛南的特產很容易便可以通過水陸二路向汕頭聚集,然後流向全國各地。這其中有蔗糖、鹽、南金、瓷器、棉布、煙絲、茶葉、草蓆、漁網、抽紗、鹹菜、菜脯及其它土特產。汕頭又處在南北洋的交匯點,南來北往的貨物也在這裡集中,北至青島、天津、蘇州、上海、寧波等地,南至暹羅、安南等東南亞國家。不管是出口、轉口,還是供內銷、批發,都在永和街的各家南北行經營範圍內。在這裡,澄海人開辦的厚豐行,是較大的一家。此外,永和街還被稱為「金融街」,緣於錢莊、僑批業的興盛。

永泰街、永興街主要是做藥材業,是藥材集散地,藥材貨源多來自四川、吉林、雲南、山東、江蘇、浙江等省,也有來自國外的進口藥材。藥材銷路以批發整售給潮梅各地藥材行為主,藥商往來,生意好不紅火。在這裡做藥材業的「老大」當屬「信興號」,早在光緒六年(1880),揭陽人王海山與池厝渡陳厝洋友人便在永泰街19號合創藥材二盤批發的「信興號」, 是汕頭埠最早的藥材批發商行之一。光緒廿五年(1899),王海山再與友人開創「信泰號」 專門經營香港藥材,並與「信興號」 形成聯號。到了上世紀20年代末,「信興號」、「信泰號」 已有資本100萬元以上,在藥材行業中首屈一指,其經營範圍廣泛,與廣州、香港、上海、天津、漢口、青島、營口均有業務往來,享有「七港齊」之稱,同時還代理南韓高麗參,壟斷整個汕頭市場。此外,8號是國藥公會所在地,22號是信記藥材行,沿街還有孫浩記藥材行、池南發藥材行等等。

昔日的「四永一昇平」還有多個行業在此立足,僅一條昇平路,說它是「飲食一條街」 並不過分,臨街鋪面經營飲食的酒樓食肆鱗次櫛比:有集祥、干芳、極樂(酒樓),醉瓊樓、醉樂園、醉西園(菜館),太陽觀(餅食),臨芳園、興記、西園(冷飲),還有深藏在昇平六橫街內的「西天巷蚝烙」老字號等等,在上輩人的記憶中,昇平路經營飲食的鋪面遠遠不止這些,只是因為年代漸遠一些商號被淡忘了。自然,有兩家商號上輩人至今還記得清清楚楚,那就是經常要光顧的聯和藥房和三一牙刷鋪。

「四永一昇平,過去最有銀」,很多有錢人忙中偷閒,也玩起了收藏。於是,古玩店應運而生,開在這裡的古玩字號有同南春(永和街59號)、泰隆(永和街65號)、全興(昇平路81號)、佩玉齋(福安一橫街14號)、寶興(福安街14號)等。

銀業批局匯聚之地

「四永一昇平」還是銀行、銀莊、僑批局集中的地方。

僅在昇平路就開設了好幾家不同職能的銀行——昇平路72號是民國時期廣東省銀行汕頭分行所在地。該行原為孫中山倡議成立的廣東省中央銀行,1924年12月在汕頭設立支行。昇平路97號是國華銀行汕頭分行所在地,該銀行是民國時期國內著名的商業銀行之一。昇平路116號是中國農工銀行汕頭分行所在地,民國三十六年(1947)2月設立。

汕頭開埠之後,地方商人在本地通用的直平碼的基礎上,在一度流通本地的每重七錢的花邊洋銀的啟發下,創製了本地虛位銀元「七兌銀」,再由七兌銀演化出兌換券「七兌票」,特別是在上世紀30年代世界經濟危機面前,「惟汕頭七兌虛本位獨能巍然操伸縮金融之權」(饒宗頤《潮州志·實業志·商業》)。至1932年,汕頭的匯兌莊就多達60家以上,發行紙幣總數在500萬元以上。在永和街頭至永泰街一帶,是匯兌莊炒作金銀之地。此外,永和街還有一些單純的金融機構——錢莊,專門從事國內商業往來款項匯兌業務,潮陽人開辦的「源興」便屬這一類。

批局多是「四永一昇平」一大特色。批局,主要業務是經營華僑附有信件的匯款派送。從1946年統計的汕頭市及各縣僑批業商號,汕頭市共有73家。而設在永興街就有馬合豐、同發利、添興利、源合興、魏啟峰(商號後改為萬豐發)等8家批局,永和街有永安、有信、現盛、普通、振盛興、宏信、光益、振豐、忱記、馬合豐等15家批局,永泰路則有光益裕、協成興、福利、信大嘉隆等4家批局,永安街有萬興昌、馬德發、陳長發3家批局,昇平路有榮成利、勝發等3家批局。其中由澄海上華人曾仰梅創辦的振盛興批局設在永和街47號,該批局與曼谷的批局聯號,負責中轉曼谷本號總局及其它批局轉遞的僑批。位於永和街66號的有信批局,原為有信銀莊,1921年創辦,股本達16萬銀元。總經理是畢業於上海中國公學的黃峻六。有信銀莊專設僑批部,除承攬海外聯號托解僑批外,還承解汕頭市和鄰縣同業解往香港的回批,是規模最大、信譽較好的一家。而在1946至1948年間,由魏啟峰(萬豐發)批局經手的僑匯總額約占全潮汕50%以上。

此外,永泰街4號是汕頭僑批業公會的會址。該公會原是成立於光緒中葉的南僑批業公所,1926年改為現名,是各僑批局的聯合機構,當年汕頭有60多家僑批局加入該公會。

華僑投資房產之地

開埠後,汕頭以「老市」為軸心不斷向南、西南方向開發海坦建造房屋,「四永一昇平」、「四安一鎮邦」 均在這個時期開發建設。初期的房屋較簡陋,多為貝灰砂結構,亦宅亦店,宅店混建。光緒十四年永和街發生火災,全街300多間宅店燒剩一片焦土。16年後,這條街復建的宅店僅有32間……

1929年,汕頭市政府提出以改造狹窄街道和舊房為市政建設重點。當時爆發世界性經濟危機,華僑受到「實業救國」思想影響,把投資目標轉向自已的家鄉,華僑投資成為促進汕頭經濟發展的重要經濟力量。據《僑史論叢》載,這一時期,在全市房屋建設總投資2100餘萬元(銀元)中,華僑投資達930萬元,投資者600餘戶……這些僑房,多數分布在「四永一昇平」、「四安一鎮邦」範圍內。

值得一提的是泰國華僑陳慈黌後人陳守明,也在這個時期積極參與汕頭建設。黌利家族投資汕頭的房地產業,是緣於這種因素:黌利集團在1929年經濟大危機之初,區域性經貿暫時收縮之時,抽出大筆資金投建樓房群,既是為了在汕頭重點加強家族物業建設,也帶有把汕頭作為逃避資本主義經濟大危機及泰國日後可能排華的避風港的雙重用意。於是在1929年正式成立一個主辦家族廣建樓房群的「三利公司」,1929年至1933年間至少動用資金500萬銀元,在永興街、永泰街、永和街、永安街、昇平路、商平路、海平路、福合埕和中山公園前一帶購置大批地產建築及購買房屋400餘座,約占這期間汕頭市新舊樓房總數的十分之一。

祖籍潮安庵埠鎮的新加坡榮利源家族,投資興建整條榮隆街樓房。祖籍潮安楓溪、在香港專營潮州瓷器的吳潮川等,也於上世紀30年代在「四永一昇平」興建樓房多座。從商言商,華僑投資房地產,不僅是為其自身利益所在,同時也為汕頭的市政建設發揮了重要作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wOhHanABgx9BqZZIbUN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