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陽陶塑製作技藝

2020-04-23     大潮汕灣視點

來源 :廣東省文化館


揭陽地區陶塑製作技藝的歷史悠久,據《揭陽文物志》記載:「明萬曆二十九年,已有人物陶塑、花鳥屏等工藝嵌瓷,其藝術精緻,圖案繁褥。潮州與揭陽交界處屬揭陽境內存有保存較完好的陶窯,該窯出土,有大量南宋陶器,其中有四耳陶罐、泥鰍脊狀、香爐淺腹平唇、環粘鼓鍾等,藝術性和實用性較強的陶瓷塑物。」揭陽地區也出土或保留了歷代一系列的陶塑作品,如揭陽仙橋南朝墓出土的青釉雞首壺、六足陶硯,宋代「百窯村」出土的佛像和哈巴狗,晚清及近代建築丁日昌府保留的麒麟照壁、揭陽學宮的《魚躍龍門》陶塑,以及棉湖文昌古廟、錢坑祠堂、鳳江祠堂等地的屋脊陶塑等,這些陶塑都呈現出鮮明的地域文化特色。

揭陽陶塑多以以儒、釋、道、士、農、工、商、學、漁以及戲劇神話傳說為素材,民間雕塑造型藝術為手段,泥土、色釉為材料,先以低溫陶坯加彩,後為中溫施釉燒制為主。揭陽陶塑製作技藝的主要工藝流程分9個,包括選泥、配泥、練泥;泥塑小稿;成型塑造;翻石膏模;作品印製;作者修坯、作品潤色;曬乾、低溫素燒;配釉、施釉;成型煅燒等。其作品強調形與神的結合,人物刻劃大膽誇張、形神兼備,臉部、腳手以陶胎素色為特點,衣褶通過施窯變色釉,使作品形成粗獷與細膩、豐富色釉與素色胎體,俗與雅、動與靜的強烈對比使作品更具感染力和震撼力。

揭陽地區的陶塑藝術具有裝飾性強、精巧、簡潔、詼諧等特點,並融匯佛山石灣陶塑的傳神粗獷、氣勢磅礴和潮汕地區的戲曲、木雕、泥塑等民間藝術特色,形成了具有強烈地方特色的民間藝術,其體現了濱海地區的風情與社會情態,具有一定的歷史、文化、藝術、經濟價值,對於研究潮汕地區陶瓷行業發展,以及當地民風民俗等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揭陽陶塑製作技藝傳承方式主要包括家族傳承、師徒傳承、作坊傳承以及自學等,多元的傳承方式決定了手工藝人的技藝上手快、人數眾多,但也易形成較為固定的藝術模式等。由於受現代文化、工業機械化的衝擊,人們的審美趣味轉變,較之其他工藝,陶塑用工多、製作周期長,技藝學成時間長,年青人不願學藝習藝等諸多因素影響,揭陽陶塑製作技藝處於瀕危狀況,急需加大保護力度。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kAE2pnEBiuFnsJQVI2B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