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朝暉:老兵「新」傳

2020-08-02     大醫幫

原標題:童朝暉:老兵「新」傳

17年前,他38歲,在抗擊非典一線堅守三個月;

17年後,他55歲,在阻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戰場上,已鏖戰190餘天。

童朝暉,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副院長,呼吸與危重症專家。

武漢、黑龍江、吉林、北京……一個又一個戰場上,這位名列「重症八仙」的醫者用一次次決不放棄的戰鬥,譜寫著——老兵「新」傳。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副院長,呼吸與危重症專家童朝暉。

2003年,38歲的童朝暉剛剛留學歸來,回到朝陽醫院。

面對來勢洶洶的SARS疫情,童朝暉臨危受命,擔任SARS病房主任。在隔離病房裡,他第一次見識了病毒性肺炎的強大破壞力。

兇險且未知的病毒,並沒嚇倒童朝暉,「當時年輕,就是往上沖!」

整整三個月。童朝暉沒離開過醫院,他和同事們,成功建立了中國頂級的SARS病房。他所負責的百餘名患者,無一例病亡。

戰非典的這股衝勁兒,一直沒有消減。此後的17年,哪裡有疫情,哪裡就有童朝暉的身影——

2008年,童朝暉在北京發現了第一例H5N1禽流感病毒患者;2009年,甲型H1N1流感;隨後是H7N9禽流感、青海鼠疫;2019年,他診治了北京109年來首次出現的兩例輸入型肺鼠疫患者,無醫護人員和其他患者感染……

年初,新冠肺炎疫情來襲,已55歲的童朝暉再上戰場。

雖是老兵,初心未改。

殫精竭慮,救治患者,是童朝暉的心跡和行跡。

一張合影

新冠肺炎疫情,同樣來勢兇猛。

1月23日,武漢「封城」。那裡的疫情,牽動著所有中國人的心。

當天,北京朝陽醫院的醫護人員,在網上看到一張來自武漢醫護人員拍攝的照片。

這是一張十幾位醫護人員的合影,照片上印有「抗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2020年1月23日武漢金銀潭南五樓」等字樣。照片中前排正中站著的人,有些眼熟,再仔細一看,「這不是童院長嗎!」

那一刻,朝陽醫院的同事們才知道,童朝暉,作為中央指導組專家組成員、國家衛健委醫療救治組專家,已悄悄地抵達抗擊疫情的最前線。

其實,1月18日,童朝暉就到了武漢。在隔離病房中,他用了整整兩天,把當時確診的所有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情況摸查了一遍。雖已久經沙場,但他還是心頭一緊——

新冠肺炎起病隱匿,臨床表現除了呼吸系統外,有多器官受累,高齡合併基礎疾病的患者病亡率高……

無論是傳染性、傳播力,還是病情嚴重程度和病例數量,都遠遠超過之前所有的病毒肺炎,救治難度非常大……

怎麼辦?沒選擇!

「必須啃下這塊硬骨頭!」童朝暉深知,這場戰役,武漢勝,則湖北勝;湖北勝,則中國勝。

「我是一個老兵,有豐富的作戰經驗。一定會圓滿完成任務!」童朝暉在朋友圈中寫道。

充分了解武漢患者救治情況後,童朝暉果斷提出「關口前移 積極救治」的理念,在他的建議下,該理念被寫進了國家新冠肺炎診療方案。

在武漢的日子裡,童朝暉如同陀螺一般連軸轉。他和專家組成員除了要負責指導武漢市金銀潭醫院等6家醫院的危重症患者救治工作,還要到武漢市及周邊郊區30多家醫院巡查,及時甄別重症危重症患者,轉往定點醫院救治。

「SARS、禽流感、甲流,包括新冠肺炎,其實都是病毒肺炎,治療策略相差不多。」

「新冠肺炎重症患者需要包括呼吸支持、臟器保護、藥物治療在內的綜合治療。」

……

童朝暉在武漢。

童朝暉每天要巡診兩到三家醫院的重症病房,孝感、黃岡、黃石、鄂州……每到一個地方,他都決不藏私地分享救治經驗,指導重症患者的救治。面對患者,他早已拋開「專家」的頭銜,就是一位普通的醫生,幫助患者調整俯臥位通氣,操作危險的氣管插管……

白天巡診病房,晚上回到駐地,童朝暉還要和國內外同行們交流會診心得,探討和分享治療新冠肺炎的經驗。

夜以繼日地忙碌,童朝暉很少能正點吃飯,他甚至連星期幾都記不清,但有一件事他每天都會記得做——記錄查房筆記,總結疾病發病特徵、救治經驗。「警惕新冠肺炎與SARS臨床表現的不同之處」「如何把握做ECMO的時機」「怎樣防止深靜脈血栓併發症、危重症患者的營養支持問題」……有了心得體會,童朝暉總會第一時間在朋友圈中分享。

如此種種,不僅挽救了大量危重新冠肺炎患者的生命,更為後續來到湖北支援的醫護人員提供了寶貴經驗。

床旁的細節

走到患者床旁,這是童朝暉對自己的要求,也是他傳授給年輕醫生的經驗之一。

每次查房,長時間穿著防護服,已不再年輕的童朝暉常感到憋氣、難受,但他從不會因此少看一個病人,忽略任何一個細節。甚至床單元的擺放,他都會過問。

每到一個床位,童朝暉都會俯下身子,仔細查看患者氣管插管位置、氣囊壓力、管路濕化、呼吸機模式、參數設置及監測結果……發現問題,他就動手調整,手把手地教醫護人員如何分析數據、呼吸曲線……

「病人哪天發的病?現在病情如何?出現的症狀有哪些?目前淋巴細胞、血小板、CT、血氣如何……」每次查房時,童朝暉的發問如連珠炮一般,常常讓病房裡的醫護人員招架不住。童朝暉並不是想為難誰,他是用這種方式,督促醫護人員關注每一個診療細節。

一天,在雷神山醫院查房,童朝暉來到一位患者的床旁,他用手摸了一下插管的氣囊,「氣囊太硬!」他轉頭跟管床醫生說:「小伙子,壓力太高了,要降下來,否則容易出現氣管食管瘺……」

年輕的醫生一臉緊張,有些不知所措,童朝暉見狀,放緩了語氣,開始現場教學,「小伙子,這氣囊,我已經摸了三十年了。適宜的氣囊壓力,摸上去的手感要比摸自己的鼻尖軟一點,比摸自己的嘴唇要硬一點……」

「做ICU的醫生也好,護士也好,要有鷹一般的眼睛。」童朝暉常常如此叮囑年輕的醫護人員,提醒他們要善於觀察患者病情細枝末節的變化——

「沒出併發症,進入第三周,那就看到了希望……最多一個月以內,拿下!」

「什麼時候拔管兒?當你看見這個人躺在病床上,看著天花板眼睛滴溜轉、有神,那保准能成。」

……

童朝暉常說,醫生必須要走到患者床旁,才能發現問題。在ICU病房裡,每一名患者都有許多特殊的指標要監測,病情更是瞬息萬變。有時候,一個細節的調整,病人的病情可能就有好轉;但一點點疏漏,也可能就錯失了最佳的治療時機。

每天,在一張張病床前,童朝暉和醫護人員討論病例、精心救治……從剛出生的嬰兒,到九十多歲的老人,他和同事們,一次次與死神掰手腕兒,成功救治了大量重症患者。

「既然選擇了危重症醫學這個專業,就必須盡全力把每一位危重症病人搶救過來。」童朝暉說著,眼中泛起了光彩,「永不放棄,這是一種信仰,讓我們充滿力量!」

轉戰四地

最早抵達武漢,卻是最晚離開。

數以萬計醫護人員的努力,換來了一位又一位患者的轉危為安。

4月24日,武漢最後1名重症患者出院,包括童朝暉在內的20位援鄂危重症專家圓滿完成任務。此時,距離他們初抵武漢,已過去整整一百天。

當大部分專家陸續撤離武漢時,童朝暉和其他幾名專家又接到了新的指令——前往黑龍江繼續指導救治工作。

當時,黑龍江境外輸入疫情形勢嚴峻,省內又暴發了本土聚集性疫情……童朝暉沒有半點猶豫,領命出征。

完成了在黑龍江的工作,童朝暉還是沒能休息。

5月初,吉林舒蘭出現新冠肺炎聚集性疫情,成為當時全國唯一的高風險地區。童朝暉等人轉戰吉林。

5月14日晚,一位79歲的確診患者被收入吉林市傳染病醫院隔離病房。當時,患者血氧飽和度極低,病情危重。

23時30分許,童朝暉等人緊急趕到病房,經過轉俯臥位等一系列救治,患者轉危為安,且避免了氣管插管。

童朝暉(右三)在哈爾濱。

5月19日,重任又落到童朝暉的肩上。他按照上級指示,從吉林返回武漢,指導武漢疫情防控,尤其關注治癒出院患者的康復和心理疏導問題,以鞏固疫情防控成果。

6月11日,此前已50餘天沒有新增病例的北京,暴發新發地市場聚集性疫情。

6月17日,童朝暉被急召回京,充實救治團隊。抵京第二天,他便直奔地壇醫院,參與重症患者救治。他和多位專家每天進病房診查病例、集體會診會商,研究制定「一人一策」個體化治療方案,全力救治患者。

在地壇醫院,童朝暉見到了「西城大爺」。

「西城大爺」唐先生,是北京新發地市場聚集性疫情的首例確診病例。他入院的第二天,由於病情反覆,被轉入重症監護室。在ICU治療期間,童朝暉對唐先生的病情格外關注。當時唐先生的臨床分型為重型,一度需要經鼻高流量吸氧才能維持住氧飽和度。童朝暉為他制定了個體化的治療方案。

查房時,童朝暉常和唐先生開玩笑,以疏解他的焦慮——

「你現在可是北京市的牛人!」

「52歲怎麼就叫『大爺』了,應該叫『小叔』。」

……

經過精心護理治療,唐先生病情好轉,順利出院。

前一陣,一段「拍背」視頻走紅網絡。主角,正是童朝暉。

那天,童朝暉正和醫生們查房。

「您做做這個姑娘的工作吧,她又躺在床上不動了……」一位醫生對童朝暉說。童朝暉走上前,扶著患者坐起身、下床。

「你的肺挺好,但是要多下地活動。來,坐在板凳上,身體趴在床上,我給你拍一拍……」童朝暉說著,雙手交替,由下至上,手法嫻熟地為患者拍背,邊拍邊說,「你肺里的病變都集中在後背,趴著拍背的目的是讓病變消散,散開就容易吸收了……」

童朝暉邊給患者拍背,邊對其他醫生說:「新冠肺炎患者中,無論是普通鼻導管吸氧,還是插管,都要不時趴過來進行俯臥位通氣,對氧飽和度的改善很有效。」

聽說「拍背」視頻火了,童朝暉很開心,他也希望能把「拍背」這種簡單有效的策略教給更多的醫生、患者及家屬。

除了全力救治病患,童朝暉的身影還出現在北京疫情防控新聞發布會上,以及連線直播的鏡頭中,他希望儘可能多地普及防疫知識,回應關切,消除恐慌,助力戰疫。

童朝暉在北京地壇醫院。

家人的信息

戰疫190餘天,轉戰四地。和童朝暉一起奮戰的同事有很多,但很少有人知道,他是湖北黃岡人。

童朝暉的父母就住在離武漢兩個小時路程的黃岡市蘄春縣。但在武漢奮戰的日子裡,雖然多次到黃岡,但童朝暉沒回過一次家。

「實在太不方便。」童朝暉說,「我每天近距離接觸的全都是重症患者,減少跟老人接觸,對他們也是一種保護。」

兒子奮戰在武漢抗疫一線,近在咫尺卻不能相見,兩位老人沒有埋怨,他們都很支持兒子的工作。

兒行千里母擔憂。為能及時收到兒子的消息,童朝暉76歲的老母親還學會了用微信,不僅會視頻通話,還會收發照片。

童朝暉的手機里,有一條母親發來的信息——

「在這四九寒天的日子裡,你聽從黨的召喚,最先從北京來到武漢,為的就是家鄉的父老鄉親早日從病疫中解救出來。我們為你感到驕傲。你要好好地保護自己,才能好好地保護別人。我們倆在家不出門、不串門,你不必擔心,就是守望你早日歸來!天佑中華,天佑武漢!」

疲憊的時候,童朝暉看看母親發來的信息,他就會重新充滿力量。

轉戰黑龍江之前,童朝暉和母親來了次十分鐘的視頻「團聚」,見兒子穿著短袖,母親不停叮囑他多穿點。童朝暉有點兒不好意思地笑笑,「我都五十多歲了,還像叮囑小孩兒一樣。」

對家人的思念,永遠是這位戰疫老兵心中最柔軟的地方。

面對病毒,無所畏懼的童朝暉,看到一段女兒的留言,竟紅了眼眶——

「魯迅先生說,『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拚命硬幹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這就是中國的脊樑』。你在我、家人和全社會眼中就是這樣的英雄!一定要注意防護!多加小心!要記住至親的人在日夜記掛著你,翹首以盼你的歸來。無論在哪裡,無論什麼時候,家裡始終有一盞燈為你點亮!」

望著女兒發來的信息,童朝暉仿佛看到了女兒的笑臉,這張笑臉又漸漸與17年前的一個小女孩重合……

小女孩是10歲的女兒,當時,她也給童朝暉寫過一封信,女兒寫道:「打完勝仗,凱旋而歸!我將用雙臂迎接我那勞苦功高的爸爸……」

「他們都理解我,知道我不怕累、不怕苦,知道在黨和國家需要的時候,我希望為國出征、衝鋒陷陣。」童朝暉的聲音,有些哽咽,他能做的,就是每天給家人報個平安,讓他們放心。

190餘天,1.2萬餘公里……

北京疫情得以控制,童朝暉又有了新的任務。疫情不退,他的戰疫歷程就仍會延續。

聽到大家把他列為「重症八仙」,童朝暉笑了,連稱「不敢當」,「大家過獎了,我算不上什麼『仙』,只是做了一名醫生分內的事。」

來源:北京日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wODxrnMBd8y1i3sJxpu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