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泠不冷,孤山不孤」。
中國人對於石頭,有一種莫名的情愫。從「女媧補天」的古老傳說,到古典巨著《紅樓夢》中的玉石情緣,人們總相信石頭裡隱藏著神秘的生命信息。
位於西子湖畔、孤山南麓的西泠印社被譽為「天下第一名社」,由「保存金石、研究印學」出發,經百餘年傳承,融詩、書、畫、印至臻造詣於一體,以金石篆刻技藝聞名於世。孤山之上,隨處可見的摩崖題刻,留下了大師先賢的痕跡,賦予層層疊疊的石頭以會說話的靈魂,揭示中華文明的深層次密碼。
紀錄片《西泠印社》試圖打開一個時光窗口,將裡面蘊藏的信息做影像化解讀。籌備拍攝的四年時間裡,總導演許繼鋒與金石文化結下了不解情緣。
找尋西泠的「年輕人」
2018年,為紀念西泠印社建社115周年,紀錄片《西泠印社》推出特別季《孤山路31號》,故事從一塊苔蘚講起,聚焦孤山之上的花鳥蟲魚。高反差色的西湖影像、一鏡到底的嘗試、4K高清的「全裸」呈現……一系列大膽的嘗試,形成了一種天人合一的獨特美學風格。
《孤山路31號》劇照
時隔兩年,許繼鋒希望從個人命運出發,構建《西泠印社》的內容體系,「這一季我有意克制,隱藏了實驗性衝動,老老實實講故事。」
故事一開始,先講杭州城裡「年輕人」的事。
1904年,正值清王朝風雨飄搖之際,丁輔之、王福庵、葉為銘和吳石潛四位年輕君子,為保金石文化傳承,於西湖邊創辦西泠印社。百年間,西泠印社屢次面臨滅頂之災,四位創始人等護社君子,不為名利所動,不計個人榮辱得失,苦心經營著西泠印社,堅守文化傳承。
在《君子》《大師》《師父》《衣冠》《兄弟》《刀法》六集內容中,還講述了葉家人戰時護社、老友臨終託孤、為開國大典制印等一系列動人的故事,先賢們創社護社的卓絕初心、與金石文化的方寸情緣都蘊含在質樸的敘事裡。
在許繼鋒看來,這樣的敘述最能體現「君子的刀法與活法」:「『君子的刀法與活法』在內在道德邏輯上是統一的,蘊藏著大智慧。穿越百年,先賢們的堅守透著內在的優雅,這種士人的精神力量,希望能在故事中感染觀眾。」
純故事化的講述返璞歸真,並不代表放棄創新的嘗試。仔細觀看會發現《西泠印社》中運用了「今人憶故人」的呈現方式,攝製組在攝影棚布景,四處搜尋珍貴的舊照片和影像素材,再把金石篆刻家的後人請到棚內。工作人員事前不向後人透露攝影棚內的細節和相關的照片,「我希望他們能在真實的狀態下,看到自己的過去和父輩的故事,有一種自然的情感流露」,許繼鋒說。
已經白髮蒼蒼的他們在一個特殊的空間裡與先人「相遇」,通過講述、回憶、凝視,完成了一場跨越古今的對話。許繼鋒將其稱為「鏡像式」的影像體系:熒幕之上,影像重疊在一起,過去和現在交織,後人憶故人的同時,也帶領觀眾感受了金石家們的人文風骨,更凸顯了紀錄片的影像力量。
西泠不冷
金石篆刻文化出鏡率較低、略顯高冷,項目啟動之初,許繼鋒也曾擔憂過片子內容是否「不合時宜」,不容易被觀眾接納。隨後,他們提出了「西泠不冷」的概念,希望能夠與現在的觀眾接軌。
2017年紀錄片啟動拍攝,相關的新媒體平台陸續上線,其中「西泠不冷」的微信公眾號人氣最高,許繼鋒將其視為四年創作生涯中的第三個作品。《孤山路31號》播出之際,「西泠不冷」發揮了重要的宣推作用,通過圖文的方式全景展現了西泠有關的草木石塊、飛鳥蟲魚等風物趣事和拍攝細節。時隔兩年,小編又開始用表情包賣萌,在線營業。
此外,《西泠印社》一張張風格鮮明的海報,也在拉近紀錄片與觀眾的距離。黑色畫面被一方紅色的印泥一分為二,左上方如椽大筆寫下了君子二字,右下方矗立著先賢堅毅挺拔的背影。印泥鮮紅的顏色,象徵著一代人的信仰與傳承。主視覺海報的設計,一方面突出君子的優雅風範,另一方面呈現金石篆刻的美感。
播出之時《西泠印社》還在愛奇藝、優酷視頻、騰訊視頻、B站等網絡平台同步播出,同時進行全媒體內容分發,在微博、微信視頻號、抖音等平台均上線了短視頻。短視頻把大師先賢們的故事濃縮、提煉在幾分鐘內,走進更多觀眾的視野里。
許繼鋒透露,未來可能會召集觀眾做一個金石篆刻文化的培訓班,請專家來輔導,讓一個不懂篆刻的人,可以在一天的時間內帶著自己刻好的印章回家。「我想告訴大家金石篆刻藝術是可以體驗的,傳統文化精神文化也是可以親近的。」據悉,團隊與西泠印社共同開發的周邊文創產品即將亮相,「西泠不冷」的願望正在慢慢實現。
「退休了,要去孤山做志願者」
許繼鋒與西泠印社的情緣,是二十年前就埋下的。他作為人文地理紀錄片《風雅錢塘》欄目的創始人,得以了解孤山和西泠印社的歷史,對石頭裡隱藏的生命信息有所體悟。2016年,重新回歸紀錄片的許繼鋒,接受了《西泠印社》的拍攝邀請。籌備初期,為了找到合適的切入口,他和團隊在孤山上轉了又轉,用他來說就是「用腳步丈量孤山,用心體驗西泠文化」。
慢慢地,許繼鋒能在西湖的湖光山色、孤山的花鳥蟲魚身上,找到了古人所說的天人合一的境界。拍攝過程雖然辛苦,其中也不乏莊嚴與諧趣。正片中,既有大師先賢的身影,也有西子湖畔、孤山之巔的四季流轉。
2018年冬天,趕上了百年不遇的大雪,廣闊的湖面罕見地結了冰,團隊意外捕捉到了千里冰封的西湖美景。這一組空鏡被保留在了紀錄片的開篇,上世紀二十年代宋美齡到杭州遊玩,提議把孤山改為中山公園,在場的浙江官員無人應聲。冰封的湖面、西子湖畔的雪景與西泠印社在亂世中的變故,交映出新意境,共同開啟了「四君子」創社與護社的故事。
在這次拍攝的間隙,許繼鋒還遇到了預料之外的驚喜。團隊來到餘杭,完成西泠印社首任社長吳昌碩故居的相關拍攝工作,捕捉到了雪中的唐梅和宋梅。「極端的天氣給文本帶來了另外一種構思,事先無法設計,這就是紀錄片的力量。」
如今,《西泠印社》順利播出,許繼鋒笑稱「自己總算交了作業」,但他與西泠印社的故事還沒有結束。「退休了,我要去孤山做志願者,向大家講述那些金石背後的故事。」
-END-
輪值主編:依梧
作者:奕秋
編輯:園園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wMhO-XUBxV5JH8q_uk1U.html